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学练太极拳要掌握的知识(9)

学练太极拳要掌握的知识(9)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5 07:45 编辑: 网络 查看:

言道,传拳不传腰,传腰师不高。太极拳武技不高的重要原因,腰腿有病:一在腿脚不能松虚合一,二在腰胯不能灵活变转。论坛中言腰胯的贴子也不少,可惜大都术语连篇,或者说一漏万,也不言操作方法,故而等于白搭。本论仅对腰胯简要描述如下:
1、腰胯总的要求是松虚灵活,沉降随意,旋转如轮。身法要领上可以这样表述,腰脊贯直命门鼓,尾闾内合要中正,圆裆松胯准头平,会阴吸起悬百会,松腹沉气下涌泉。
2、放松腰胯基本操作方法。
一是马步站桩定轴转腰松胯,以平面方式或者螺旋升降方式进行。一般使髋盆转到肚脐能对准左膝或右膝的内侧为宜,而头宜正,眼神往前方鼻中线远视。过则易扭腰反而失势。
二是弓步站立定轴转腰松胯,一脚在前一脚在后成弓步,转腰以平面方式或者螺旋升降方式进行。要定住双膝不动,从向前正向转髋盆到侧身向计90度样子,意念往肚前中线上合,上体不能成扭状。
三是虚实桩定轴转腰松胯,同样以平面方式或者螺旋升降方式进行。以白鹤亮翅桩为基本练习方法,髋盆的转幅也达90度样子,而上体不能成扭状。
四是借助拳架中的海底针、下势练习腰胯折叠,用内摆脚、外摆脚帮助松胯。反复多练,注意尾闾无形垂线要指向两脚根连线,一脚全虚时尾闾无形垂线指向实脚的脚根。
五是适当向后折腰荡胯,辅助达到松腰活胯目的。但是在盘拳、推手、打手时切记不可向后折腰,不然失势必败。
六是不要强行用物理拉伸的方式松腰活胯,而是借助贯注意念上行玉枕(甚至到百会去)的方法来进行。不然,后果自负。
七是在练习可以配合双手运动,但只是为了体会双手之动由转腰带动的圆活之趣。
八是练习腰间太极球运化中虚提实沉的状态,配合练习蹲墙功。(略)
以上练习,不出一周,在推手打手化劲时中自显其效。然而,若要松得透彻,仍需许多时日。


[补充]
本人言的腰胯,仅指人体大髋骨及其周边结构(腰部骨间架,包括两胯、尾闾、两大髋骨、命门处腰脊),腰各处筋腱,神经及其肉组织。
腰胯要求松整合一,系人体协调运动的发动机,是内劲贯通的重要媒介。
1、尾闾内合而松垂,鼓起命门。尾闾不前去也不后拖(相对于两脚跟连线而言的前与后),因为前去必致挺胯,后拖必致突臀。尾闾只能合住会阴而松垂。
2、发挥尾闾无形垂线的定轴作用。双脚平开或前后开立,腰胯及其上身整体以此定轴作协调旋转,不贪不欠,贪则扭腰,欠则不能最大程度得到旋转效果。
3、尾闾无形垂线在两脚跟连线的滑动。此滑动使腰胯及其上身整体位移,不要转体。
4、定住尾闾,沉住腰胯,两胯要平,松腹部而鼓命门,并使上身左右弯转,前后折叠,或圆形摆开至极限,可以最大限度地放松腰胯各个关节,在一定程度上对练习化劲化掉来势有些作用。当然,这种化劲是没有中定状态的化发来得快捷,因此只是一种辅助功夫

 

-----------------------------------------------------------------------------------

站桩功的功感效应

 转载自 紫吟

 

    站桩时,不管有无意念活动,都要有感觉和反应,正常的感觉有助于水平的提高,否则站桩就没有意义了。而意念与感觉,二者常常是难以分开的,正确的感觉用语言形容出来,再有意识地运用到站桩中去,就是意念,而意识活动产生出与之相似的反应就是感觉。我们今天来用的许多意念活动就是前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包括感觉)而流传下来的。不同的意念活动可以有相同的感觉,而同一意念也可能有不同的感觉,究竟怎样是正确的感觉,只能从大体上讲一下,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解决问题时还要作具体分析。

 一般讲来,在练习时,只要感觉舒适得力、协调平衡,不憋气,不过于紧张,练习后稍有疲劳或留有余兴,都可以认为是正常的,就可以坚持练下去。

 练习时,不要针对某一种意念找某一种感觉,那样易流于形式,而可能练出副作用,只要注意精神切实、意念具体就行了。让各种感觉自然而然地形成,自然而然地消失,这样才能把功夫练到自己身上。

 即使有时需要找一些意念产生的感觉,也是求意感,不要求力感,力感和意感的区别,很大程度决定于用意的深度和凝重程度。所以,功夫不到,不要用过于强烈的意念活动,所用的意念活动,要保证你能灵活地掌握并控制它的含义。

 站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过程,由于间架、意念引起感觉,又用这些感觉对照间架、意念的要求去调整,同时检验意念活动的正确与否,就在不断思维、感觉、调整中,气血不养而自养,肌肉不练而自练,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和养生的效果。

 桩功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会有不同的反应并表现出不同的功能态,此外,由于各人的体质不同,病情不一,练功目的各异,个体神经敏感度有差异,因而练功者也会出现各种各样、各自不同的反应,对这些反应,一般不必介意,任其自然即可。以下二十一种感觉、知觉和反应都是正常的功感效应,但要注意,不要过于有意识的追求它们。练功不求功,功在其中;求功不出功,枉费心机。只顾耕耘,不顾收获,而收获自得,所谓“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