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张俊山:太极修炼中的所悟所思(3)

张俊山:太极修炼中的所悟所思(3)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19 22:04 编辑: 网络 查看:

气功的种种修炼采气之法,多半是静态的,而太极拳的采气之法是动态的,是在运动中求静之采气功法。若完全处在静止的状态,如打坐、定式站桩、闭目静思等等,则只能靠体内的气机运动,若肢体受制约则气感不畅。而太极拳的理念是以肢体运动为承载,在意识指挥肢体运动的同时而采八方之气以入内。

如何采气?采气是不是一种纯技术性的东西,学会了它就可以保持长久平安,不生灾病了?

回答是否定的。采气修炼,是道家的学说。大道重人贵生,这是道教学说的核心。

东汉时的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认为,人生最可贵的是生命。每个人仅获取一次:“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一死,终故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因此人人当珍惜生命,“常欲乐生,“要当重生”,“生为第一。”为此,修炼身心、健康长寿便成为人生重要事,“唯思长寿之道,乃安其上,为国宝器。”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呢?《太平经》指出“自爱”、“自好”、“自亲”、“自养”的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为什么要去仰呼上天呢?“有身不自清,当清谁乎?有身不自责,当责谁乎?复思此言,无怨鬼神。”这段话里比那些以宿命论的观点、对自身安危而无可奈何、无所作为的消极悲观的情绪,真是充满了可贵的自重精神。

“太极修炼,太极养生学”不是要人们学得某种技法就可以达到“修炼”的目的,而是要在完善自己的品德,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信不修却想学得某种技巧以养生,那只是妄想。

生命过程的道德化,生命价值的神圣化,在道教追求健康长寿、成道成仙的漫长路途中。求的是“死而不亡者寿”,充满着以德治命的理念。死尽管是不可避免的,而“不亡”则意味着肉体之身可以死去,但内在的真我——永恒不坏之身,则将从此脱躯而出,故曰“寿”。在这种理念之中,人类可能性的最高潜力达到了它的极至,得到了最终的实现,道教正是在面对死亡的阴影之前,以高度的责任感去探索生命的奥妙,力图创造一个统一的自我,使之依从人类的愿望,让生命进入永恒的状态,达到虽死犹生。

我们现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和谐”就是道家修德养生的理念。什么是“和谐”?和谐就是万事万物的阴阳协调。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最重要的概念。阴阳亦是道教中理论的核心,道教的阴阳之说继承了先秦、道家的道及阴阳理论,同时又受到《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老子以道为本,但道的运动必须依据阴阳的合抱,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成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 老子为人类揭露了宇宙运化的奥秘,即天地万物的产生与发展是处在一个阴阳矛盾的运动中,而“和”是万物具备的基本形态。所谓“和”,即指阴阳的平衡、和谐、合生的状态。《淮南子·天文训》说:“阴阳合而万物生。”作为衍生万物的本体——道,本身就包含着和谐、和合的性质,《淮南子·天文训》说:“阴阳合而万物生。”作为衍生万物的本体——道,本身就包含着和谐、和合的性质。《道德经》说:“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了道所包含的调整性、互补性、和谐性。所谓“和之至也”,更把和谐视为事物存在的最佳、最高状态。

作为人的养生之道,《太平经》认为人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明。故欲修得健康之身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为一,久则彬彬自见。身中形渐清,精益明,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我们的养生太极拳在修炼中处处本此而动,“以意行气,以气导血,引血归经,循经入穴”,始终围绕着把人的生理活动归于阴阳二气的和合交流,使人体气机运行有序,吐纳导气合于可操作的规范。

《经络养生太极拳》的问世,向人们的“习惯”或叫做“悟差”提出了挑战。在大多数人看来,盘盘拳架子,依套路规定的动作做做操就是“打拳”了。这个没错,只要认真抬手投足亮架或打把子,那就是“打拳”了。可是,你练的是以“太极”冠名的“太极拳”,请问你怎么在行拳中体现这个“太极”的冠名呢?前面说过,拳的套路只是个“载体”,我们不能日复一日地只是习练这些载体,要想把太极拳从习练走向修炼,使其真正为养生服务,就必须深悟太极之精髓,依法修炼精、气、神。(注:详见拙作《太极养生学与经络太极拳》)(《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三、性命双修

从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出发,完成太极拳从习练走向修炼的趋势,无论从理论上、实践上都要求人们去认识她、重视她、充实她,科学地研究开发她的领域。

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是道家在养生实践中主张形神统一,性命双修的可行性理论,而且“神”的修炼其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形”的习练。可是无庸多言,我们当前的“太极拳”有那一家研究如何在行拳盘架中关顾神的修炼的?我参加过多次大大小小的太极拳比赛会,什么纪念表演会、经验交流会,不管是地区性的,某某门派的,全国性的,乃至世界太极修炼大会,都是习练拳架套路,取得个名次排行就算是完成任务,从未见过什么有关“太极”运化理论在“太极拳”的集会上展现过有分量的研讨。

道家学说,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太极运动,宇宙生化是道学观察事物的深邃源渊,用在养生学上更是顺理成章,非常贴切。我觉得为什么各地各层次的太极拳集会上,不开展“太极养生学”研讨,恐怕与多年来对道文化的讹传误说有很大关系。

道文化认为,修身必先修德,《周易》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道教在继承前人的伦理观念之上,进一步肯定了道德修养对于生命延续的重要作用。从人们好生恶死的天性出发,道教论证了修身养德同长生不死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使道教的修养成为养生长寿的实践前提。汉晋时代的仙经《河图纪命符》中,关于人的行为善恶与人生寿夭的关系,是这样论述的:天地间有司过之神灵,他们依据每个人作为而决定其吉凶寿夭。如行为恶大者则速死,过小者则寿减,所谓“过大者夺人算。故求先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欲,神静性明,积重善,乃服药有益,乃成仙。”在《赤松子中诫经》中,作者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基础,精辟的阐述了道教仙学的道德决定论。他说:“营营万民,在天各有一星之主,其盛衰财富、生死、皆随其人的善恶而表彰。为善者,善气覆之,福德随之,众邪去之,神灵卫之,人皆敬之,远期祸矣;为恶之人,凶气覆之,灾祸随之,吉祥避之,恶星照之,人皆老之,衰患之事并集身矣。”他把世人敬善恶凶赋予上天的公断,希望人们能弃恶行善,修道积德。

道教的“善恶报应”观念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演绎而来,它又在漫长的演绎中给中国传统文化以补充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