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转载]【楹联趣谈】趣智对联故事(二)(3)

[转载]【楹联趣谈】趣智对联故事(二)(3)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15 18:06 编辑: 网络 查看:

有个大盐商,请郑板桥写副对联。遇到这种富豪,郑板桥毫不客气地出价要1000 两银子 。盐商一再讨价还价,郑板桥答应降价一半,并说:“我写字是要先付钱的 。” 盐商送来500 两银子,郑板桥收好,铺开纸,写下:

饱暖豪富讲风雅

说声:“拿走吧!”富豪急了:“先生,你只写了上联呀!”郑板桥说 :“你不也只给了一半钱吗?”盐商无可奈何,只得乖乖地再拿出500两银子,这样,郑板桥才写出下联:

饥寒画人爱银钱

盐商指着下联说 :“你怎么……”郑板桥哈哈一笑 :“你说我怎么这么没出息,是不是?你们有银子,才想高雅,我们没钱,当然得爱财如命呀!”

 

90 峨眉三苏祠

三苏祠在眉山县城内,是北宋时著名文学家苏洵(1006 —1066 )、苏轼(1036 —1101 )、苏辙(1039 —1112)父子三人的故居,占地五万多平方米。早在明朝洪武年间,为纪念三苏父子,就地改宅为祠。三苏父子位居于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苏洵精通六经百家,挥笔千言,博辩雄伟,为古今所称颂。苏轼号东坡,他的诗、词、散文不仅达到当时的高峰,而且影响深远,驰誉中外。宋代四大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其中苏轼当推首位。他的绘画姿态横生,别开生面。苏辙十九岁时与兄苏轼同登进士,他一生勤于创作,其政论文章和诗歌散文都达到了文学史上较高的水平。三苏祠正门的楹联写的是:

一门父子三祠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解放以后,三苏祠焕然一新,成为人们吸取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胜地。

 

91 自愧姓秦

清代乾隆朝,有位江宁人秦大士考取了进士,写得一手好文章 ,很有点名气。多亏皇上比较开明,只重才学,不查祖宗,否则秦大士无论如何也休想作官。为什么呢?原来他是宋朝大奸臣秦桧的后人。一次,他与几个朋友游杭州西湖,一路笑谈,不知不觉到了岳庙、岳坟一带。大家一想,坏啦,怎么来这儿了?这里庙内有岳飞的塑像,坟前有秦桧和夫人王氏的跪像,而且那脖子上还分别挂着一副对联:

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上联是摹仿秦桧的口气写的:我本是没良心的人,可要是有个好媳妇,何至于闹到现在这样整日跪着的下场;下联是摹仿秦桧老婆的口气写的:我虽然是长舌妇,吹枕边风给你出过坏主意,可要不是你这老贼心狠手毒,害死岳飞,我也不至于像今天这样让千人啐、万人骂。

游到这里,秦大士一言不发。偏偏同行者有位不知根底的人对他说 :“涧泉兄,是不是也题上一联呢?”

大家心里一阵发毛: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好在秦大士并不恼怒,神情坦然地吟出一联,为自己解了围: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92 数一数二人家

传说一年春节前夕,乾隆皇帝穿着平民百姓的衣服下来私访。他走到一个小村子里,偶然见到一户人家的门上贴着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内容口气很大,可是看这户人家却是贫寒之家,这副对联是:

数一数二门第

惊天惊地人家

横批是:先斩后奏

这副对联的主人胆子真大,乾隆回到宫里,让人下去查访是谁敢出此狂言 。很快查出来 ,是出自一个10岁孩童之手。于是,乾隆皇帝便叫这个孩子来审问。这个孩子被推到皇帝面前,他还只是个 10来岁的小孩,长得眉清目秀,十分机灵,皇帝问他:“你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对子呀,你犯了王法知道吗?”小孩眨眨眼睛,从容地说:“我这春联写的是这家的事儿,上联是写我大哥,他是个在集市上量斗过秤的,当然要'数一数二’了 。我二哥是个为婚丧事放炮的,这炮引一点,当然要'惊天惊地 ’,这是下联。再说横批,那是说的我三哥,他是个杀猪的 ,写他宰刀一握,'先斩后奏’,这怎么是犯了王法呢?” 乾隆听了很高兴,赶忙让人放了孩子,并让人送他去县学读书。

 

93 雅俗成趣

古时候,有个秀才出身的财主,经常爱吟诗作对,卖弄聪明 。一天,他在门前看见一个樵夫担柴走过来,忽然诗兴勃发,便叫住樵夫,要和樵夫对诗。樵夫放下挑子,财主指着柴捆诌出一个长联:

山上长树不长柴,砍下树来变成柴,变成柴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长柴;

吟罢 ,逼着樵夫对出一个下联来 。那农民平时颇有点才华,现在被逼得没办法,想了想,随口说道:

老爷吃饭不吃屎,饭进肚里变成屎,变成屎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吃屎。

站在跟前看热闹的人,都说:“对得好,对得好!”财主听了,气得面红耳赤,但又无可奈何。这一雅一俗,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一种幽默辛辣的艺术效果。

 

94 为何演戏

清代著名的文人王鸣盛,出生在嘉定(在今上海)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贫穷,他特别用功地学习,在少年时就很能写诗作对,显示出他的才气。在他的家乡,因为一些水利灌溉方面的问题,本村和邻村经常闹纠纷,以至打架,后来,请来了一些有名的文人来进行调解。经过了一番工作以后,两村人决定唱一台戏,一块儿热热闹闹地了结这场祖辈留传下来的纠纷。

开戏的那天,各村的头面人物都到了戏台前。有人提议说,应该写副对联,挂在戏台两侧,大家都很赞同。于是,就把在场的老学究王汝翰推出来执笔写,王挥笔写道:

化干戈,为玉帛,言归于好

王汝翰写完上联,正想怎样写下联,忽然看见了本村里的小鸣盛,他觉得应该让王鸣盛显示一下才华,于是,他就叫这位少年来答下联。王鸣盛接过笔,写下了下联:

假梨园,排忧非,冰释嫌疑

一联出口,大家都夸赞不止,于是,一台好戏热热闹闹地开演了。这里的“假 ”,不是真假的假,而是依仗、假借的意思。

 

95 大观楼长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