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是收在《尚书》中的,分上、中、下三篇,是商代国君盘庚的一份“告同胞书 ”,内容是动员臣下渡河南迁,去殷这个地方建都的。只有8岁的孩子,对答如此迅速,而且字字稳切,真是了不起的孩子。客人听了,连连叫好。仔细想来,这个对子词语对仗上非常严谨却又别有一番趣味,“上中下”对“一二三”,是一种机敏的变化 ,以“盘”(食具)对“鼎”(重器),都是器皿,以“庚”对“甲”都属十天干之一。
117 张之洞与陶然亭
清朝时候,紫禁城 、社稷坛(现中山公园)、文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 天坛、雍和宫、景山、北海、中南海、什刹海……都是禁区 。不用说老百姓 ,就是大臣们也不能随便进入。要想跟亲朋好友找个清静又有风景之处饮酒作乐、吟诗作对,城外倒有几个地方,像西山八大处、香山,潭柘寺……,而城内,则只有陶然亭了。不过,那时的陶然亭荒凉得很,除了有个亭子,有个慈悲庵,剩下的便是芦苇和坟头了。即使这样,官宦和文人也还是喜欢这块地方,常来聚聚。张之洞作京官时,外出常到陶然亭来。有一次,他在这儿请几位朋友吃饭。席间,他忽然问道:“陶然亭三个字,该用什么来对?”
过了一会儿,就见客人们交头接耳,在下边偷偷地笑,还不断地往他脸上看。张之洞莫名其妙,又问道 :“诸位到底对的是什么?”其中有一位站起来说:“恐怕只有您的大名才对得好 。”张之洞听了,也大笑起来。这是一副无情对:
陶然亭
张之洞
从字面上讲 ,陶张为姓,然之为虚词,亭洞为景物名词,对得极为工整;而意义上一为地名,一为人名,相差很远,上下联之间是“无情”(无关联)的。
118 菊花与甘棠
有一次,梁启超按照老师的安排,做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交给老师看后,老师很满意,接着出了一个联句让梁启超对:
东篱客赏陶潜菊
梁启超听了,知道这句联句是由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句子演变而成的,原诗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想,老师以“东”字为首 ,我为什么不以“南”字来对 ?他想了想,也采取了“用典”的手法答道:
南国人思召伯棠
召伯棠当地人叫召棠,是一种树。相传,周朝有个人叫召伯,他在朝廷里当官,这人很清正开明,从不做侵害百姓的事,他到南方巡视时,对老百姓们都很关心。他曾经在一棵甘棠树下休息,百姓们都很尊敬这位官员,就互相告诫,不要砍伤这棵树,并称这棵树为“召棠树”,以表达敬仰纪念的心情。梁启超的下联 ,运用了这个典故 ,正巧与上联配合,对得很巧妙。
119 袖底笼花
梁启超是我国著名的学者。10 岁那年,跟随他的父亲到城里去考试,在父亲的好朋友李兆镜家里借住下来。一天早上,梁启超在院里正玩呢,他看见盛开的桃花鲜艳夺目,便顺手摘了一小枝,坐在石凳上拿着桃花欣赏,正巧父亲和李兆镜这时走过来,他怕受到责备,赶忙把桃花藏在袖子里,但还是让父亲看到了,父亲便出了一联让他对,如果对不出就要受罚。他父亲的出联是: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梁启超听了稍稍思索了一下说: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父亲和李兆镜听了,又是惊奇又是高兴,这个孩子反应这么灵敏,从小看大,将来一定是个很有才气的人。果然,梁启超后来就成了非常有名气的人了。
120 智骂洋鬼子
传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那年,京城里发生一桩惊天动地的对联事件。日本军队里有一个中国通,叫什么“郎”的。此人极为骄横。他扬言:中国人武的不行,文的也不行。这天,他在城门上挂起白布条幅,写着: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
他还摆出打擂台的架势,说 :“这是上联,限三天之内对上,否则,你们中国人每天过城门都要向它鞠躬,直到对上为止。”此人确是“中国通”,运用汉字的技巧也实在不低,其中有拆字、合字、顶真、复辞、比喻和字型变化。而内容更露骨地表现侵略,说八国联军是踞于中国之上的大王,随便哪一个国家(单戈)都能把中国打败。面对这一挑战,京城百姓十分气愤,纷纷找有学问的人试对,要给那个“郎”一点颜色看看。可一连三天,居然无人对上。要说难,也真难对 ,可咱们中国就没能人了吗?不识字的 ,抓耳挠腮,恨不能舍了命学会作对联;文士们,废寝忘食,恨不能把《康熙字典》一口吞下。第四天,天蒙蒙亮,四面八方的人都朝城门跑去。原来昨天夜里不知是谁挂上去条幅,作为对答:
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居边,合手共拿
“好!好 !”城楼下叫好声、鼓掌声响成一片,那个什么“郎”急忙喊着“撤下来 ”,夹着两条联幅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121 不怕罚款
1908 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两桩国丧 ,把老百姓折腾苦了。朝廷下令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上贴挽联。有个读书人,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皇帝、太后“驾崩”升天,与老百姓关系不大 ,何必这样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呢?于是,在门口贴了这么一副“挽联”:
洒几点普通泪
死两个特别人
对联让官府知道了,派人前来斥问,罚了他5 块大洋。这个读书人更加生气,等差役拿着罚款前脚走,他后脚又贴了一副新的:
拗几个酸字眼
罚五块大洋钱
霎时间,街坊们都围着观看,指着对联笑作一团。官府听说 ,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不敢管了,心想:再折腾,说不定还贴什么难听的呢!
122 对句辩诬
清代有位才子林召棠,是广东吴川县人,他的父亲对他管教很严。一次,有人告诉他父亲,说他在女孩子面前很不规矩,希望家中能多加管教,免得出现很失身份的事。他父亲听了很生气,让人把召棠叫来,想好好训斥一通。召棠进来以后,他父亲又想:事情还没有证实,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于是,出了一个上联,进行试探,让儿子来对。这上联是:
奴手是拏,切莫乱拏奴手
林召棠猜到有人诬告自己,父亲进行“调查 ”,正是给自己辩诬的机会,于是,对以下联:
人言是信,不能轻信人言
父亲闻听之后,觉得对之不错,言之有理,继续派人了解详情,最后证实,林召棠确是被人诬告了。
123 生日年纪成寿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