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情感 > 婆媳关系 > 婆媳关系问题的多学科观点整合与有限解决策略设计

婆媳关系问题的多学科观点整合与有限解决策略设计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2-26 09:27 编辑: 网络 查看: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婆媳关系问题的多学科观点整合与有限解决策略设计 (2009-08-17 19:09:04)

标签: 学术论文 分类: 社会心理学

婆媳关系问题的多学科观点整合与有限解决策略设计

 

张海钟

(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系,甘肃兰州,730070)

中国民族学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0年10月

 

摘要:查阅CNKI和谷歌、百度30年来的资料,生物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学都有研究成果,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比如亲代投资理论、养老资源争夺理论、家庭权力争夺理论、中介失衡理论、历史习俗理论、乱伦禁忌理论、角色失调理论、等差之爱理论、恋母情结理论、亲缘关系理论、成本收益理论、二次分离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婆媳关系问题的假说,各自有理,但都难以完整的解释问题的根源,提出的处理原则和对策也都是常识性的。笔者认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婆媳关系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近期策略是道德修养、法律调节、心理控制;中期策略是家庭小型化;远期策略是提高全民经济生活水平,建立养老保障机制。

关键字:婆媳关系;问题;观点;分析;整合

作者简介:张海钟(1963-),男,汉族,甘肃靖远人,硕士,教授,西北师大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河西学院兼职教授,学士论文指导教师。主要研究健康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女性心理学及高等教育学。

 

日本若名律师丹山雅在其著作《婆婆对付儿媳计》中说“ 如果谁能想出一个绝妙的解决婆媳关系的办法, 应该授予他诺贝尔奖金。” [1]实践证明,家庭日常生活中, 婆媳关系问题和矛盾要比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手足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等其他家庭问题和矛盾多得多、严重得多,可以认为,婆媳关系问题实际上成为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永恒难题。考察30年学术史,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涉及到生物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人类学、文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几乎囊括了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分支和部分自然科学分支。而且,随着网络普及,有人已经开通婆媳关系网,每天都有许多文章讨论这个问题,以女性为对象的各种网站网页都有婆媳妇关系专栏,可见问题严重性。特别是电视剧《双面胶》播出后,更引起讨论热潮。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学科中有关婆媳关系问题理论假设的综述,进而提出自己的整合学说,就教于学界方家。

一、婆媳关系问题的多学科研究综述

通过查阅CNKI和谷歌、百度30年来的资料,生物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学都有婆媳关系问题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比如生物学的亲缘等差关系理论、亲代投资理论;文化人类学的动物乱伦禁忌理论;经济学的养老资源争夺理论、投资成本收益理论;政治学的家庭权力争夺理论;社会心理学的中介失衡理论、心理学的恋母恋子情结理论、婆媳角色失调理论;历史学的历史习俗积淀理论;发展心理学的二次分离理论等,这些理论假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了婆媳关系问题的根源,但都难以对这个问题作出圆满的解释。

(一)社会生物学的亲缘等差关系理论

研究和实践表明,越是亲近的血缘亲属关系,彼此双方越是能够缓和冲突和矛盾[2]。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伦理规范,也有不同的情感类型。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国人对各种人际关系会采用一个双维度的标准,一个维度是关系中的两个人身份角色的距离,另一个维度是关系中两个人的真情交换和义务履行的均衡。在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是一种先天的最亲近的血缘关系,而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则没有血缘关系。亲子之间、夫妻之间、手足之间都有来自角色身份规定的情感。梁漱溟区分为应有之情和真有之情[3]。亲子关系是“应有之情”,而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则是“真有之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之为“等差之爱”[4]。当原本没有亲缘关系,“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于相爱“走进一家门”的时候,主要是被“真有之情”推动的。就媳妇而言,婚前与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较少,所以,对丈夫是真有之情,而对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员就只有应有之情。应有之情只是一种根据角色规定的情感,真有之情却是真情实感,当婆媳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一方强调真有之情,另一方强调应有之情,两方都不满意。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5]。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婆婆抱怨媳妇或媳妇抱怨婆婆的事情,这实际上是因为婆媳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的“真有之情”和母女关系的“应有之情” 。如果用真情来换取真情,婆媳关系就一定会与母女关系一样,成为家庭关系中新的情感支柱。

(二)生物经济学的亲代投资理论:

研究表明,动物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雌雄双方都追求抚育投入与基因遗传收益的平衡,即都期望将各自一半的基因传给子代,但因为雌性的子代投资高于雄性,按照父子关系的不确定性假说、遗弃假说、择偶机会的代价假说就形成了雌雄双方后代抚育态度差异[6]。

这种亲代投资理论可以臆测性解释婆媳关系问题的生物学原理,婆婆对媳妇的所生子女与其儿子的关系存在不确定性(父子关系不确定性假说),导致婆媳之间信任关系难以建立。而且媳妇还可能跟公公有暧昧关系,这种结局将导致自己的利益受到极大损害。媳妇的进入家庭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儿子的其他择偶机会(择偶机会的代价假说),而儿子可是千真万确地拥有婆婆一半的基因,这在生物演化过程中可是犯了大忌,无疑使媳妇丈夫对媳妇及其后代的亲代投入具有某种不确定性,这种状况将加深媳妇对婆婆的高度警惕,造成即使婆婆的好意也会被媳妇理解为别有用心。当然,这种心理机制是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根深蒂固于每个女人的潜意识中,导致婆媳关系天然的矛盾和冲突。用同样理论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公媳之间、爷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显然不会达到势不两立[7]。

(三)政治经济学的养老资源争夺理论:

现代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都较以前简单,特别是大部分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中,家庭不再是她们人生惟一的舞台,婆婆和媳妇作为两个独立家庭的管理者,她们之间的直接联系并不是很多,但这并不妨碍她们之间的争权夺利,联接她们关系的男人便成为其矛盾的焦点。表面上婆媳冲突的焦点是婆婆为了永久地占有对儿子的控制权,媳妇是为了完全得到对丈夫的管理权,但实质是对养老资源的争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交换行为不仅发生存在于市场关系中,而且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亲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中。该理论是建立在投入与回报的基点上的,认为只要有投入就会获得回报。婆婆与儿子的关系、儿子与媳妇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交换关系,而且婆婆和媳妇二者都想交换到同一种资源,那就是养老资源。Wolf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妇女是怎样在婆媳关系中为自己的命运奋斗的,这个概念叫“母体家庭”。该理论说,在一个大家庭中,女人精心培育着和儿子之间最紧密的关系,为的都是她将来能在家中获得实力和晚年生活的保障。这种“母体家庭”从本质上讲反对任何其他成员进入这圈子,可是母亲总要给儿子娶媳妇。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不可解决的矛盾:儿子是母亲惟一的养老资源,孙子是媳妇惟一的养老资源,可是儿子又是媳妇的养老资源,以及孙子的主要投资者。[8]所以婆婆将儿子视为自己希望的实现者和情感的寄托对象,儿子是婆婆的精神支柱,当然会对儿子投入很多,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情感上。作为儿子先期的投资者,婆婆为的是在自己年老时得到儿子的回报,但媳妇作为受益者却不愿意承担这一责任,因为她的丈夫同时也是自己的养老资源,她会把和丈夫生活一辈子作为砝码要求其养老,这就造成婆媳双方争锋相对,引发冲突[9]。

(四)应用经济学的投入成本收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