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情感 > 婆媳关系 > 婆媳关系问题的多学科观点整合与有限解决策略设计(2)

婆媳关系问题的多学科观点整合与有限解决策略设计(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2-26 09:27 编辑: 网络 查看:

尽管我国的正式制度(譬如《婚姻法》)并没有这些规定子女随父姓,只是社会习俗,但习俗也是一种合约,经济学称之为“非正式制度”,这就使婆媳关系完全适用于成本——收益分析法。按照这一非正式制度,婆婆的“收益”一般总是低于“成本”。投资20多年养育的成本,却对“收益”预期心里没底。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最好是“收益>成本”,但是,一般找对象,很少有男方要求女方的综合条件超过自己的,对婆婆而言恰恰是“成本>收益”,除非婆婆是位有很好“理性预期”的人(譬如媳妇一定会生孙子而不是孙女)。假设儿子和媳妇是“天造一对,地造一对”,至少使婆婆的“成本=收益”(这就是经济学家眼中的“门当户对”),而且小两口一切靠“自力更生”,但婆婆还得面对“娶了媳妇忘了娘”的“感性预期”,生怕自己的投资回报被媳妇“搭便车”,老无所养。“婆媳关系”博弈中,儿子(老公)也是重要的一方,为了达到均衡,让婆媳“双赢”,儿子(老公)往往只好放弃“经济人”地位,主动追求零利益或负利益,即老百姓所说的成为“三夹板的中间一层”。如果仍然无法均衡,那就利用“信息不对称”,弄点“私房钱”安慰安慰老娘,或者猛拍老婆的马屁。当然,非正式制度毕竟还属于社会伦理的范畴,它必定受到许多人类情感的影响。既然约定俗成,做媳妇的应该主动支付些“孝顺成本”,既可以改变老公的“非人”地位,又有利于婆婆建立起对媳妇的“品牌忠诚”,何乐而不为呢?[10]

(五)政治社会学的家庭权力争夺理论

社会冲突论的代表人科塞把社会冲突的根源归结为两类:第一类是物质性的原因,第二类是非物质性原因。其中物质性的原因指权力、地位和资源的分配不均。在家庭系统内部存在着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女性是主要的管理者与经营者,而且它的内部管理是以金字塔形构成的。按照中国社会长幼排序,婆婆自然拥有绝对的权力,婆婆和媳妇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但人的支配欲、权力欲是天性,被支配者总想摆脱被支配,而拥有支配权的会想方设法维护其权威。在婆媳关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媳妇迫于种种压力在一定时间内是无力改变;婆婆会把媳妇当作自己权力的直接威胁者,她们俩是家庭中惟一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缺乏一般亲情关系中的宽容与理解,而家庭成员中即使出现了矛盾,解决起来也因亲情而具有一定的弹性,往往复杂问题简单化,婆媳之间往往因缺乏解决问题的弹性,就有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倾向[11]。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经济权力。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也不允许存在二元权力中心[12]。对于儿媳一方而言,家庭是以爱情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靠爱情建立起来的婚姻,在情感上具有排他性和占有性。但因爱情建立起来的婚姻有其短暂性,在热恋过程中,完全不去考虑婆婆的敌视和不满,而结婚后就变得势利,认为只有统帅家庭,击垮婆婆才能得到丈夫以及家庭其他成员或社会人的尊重。最终因婆婆的年老失去经济基础,但是这一二元家庭权力之争需经过长期的斗争[13]。

(六)社会心理学的交换中介失衡理论

在婆媳关系中,联接她们之间关系的男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他承担着儿子和丈夫的双重角色,扮演着中介角色。埃默森提出了“交换网络”的概念,他认为交换网络由两个或更多个彼此联结的交换关系构成。[13 ] 以三人互动为例:假设A—婆婆,C—媳妇,B--儿子和丈夫,A 与C的关系是通过B 来联结起来的。如果A 与B、B 与C 之间的交换关系的增加会促进A 与C 关系的增强,那么此时B 的联结就是正向的或合作性的,而如果A 与B、B 与C 之间的交换关系的增加会降低A 与C 关系的交往水平,此时B 的联结就是负向的或者是竞争性的。若儿子这种中介作用发挥得好,可以加强婆媳之间的情感联系;反之,则使婆媳关系恶化,导致婆媳冲突,而且容易使自己成为矛盾的焦点,出现“两面受敌”的困境。尽管母子情深,也难以避免结婚以后这种关系变得复杂的事实。因为夫妻之间毕竟在活动、计划、开支以及交往等方面有更多的共同点。在这些问题上,夫妻观点的一致性往往要超过母子观点的一致性,这是因为儿子和母亲相隔一代,在心理上还是存在着差异,这样就容易造成儿子中介作用的失衡。如果母亲不理解就会产生“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心态,误认为儿子对自己的感情被儿媳夺去了,而迁怒于儿媳;当儿子特别孝顺,事事听从母亲,儿媳又会怪丈夫不把自己当“自己人”看待,会把婆婆当作自己的“眼中钉”,这样儿媳可能会在自己的丈夫面前说婆婆的坏话,一次可能不要紧,次数多了,儿子可能会对自己的母亲产生怀疑,慢慢地倒向自己妻子这边,对自己母亲的感情减弱。这样联接婆媳的中介失衡,婆媳关系恶化,婆媳冲突发生[14]。

(七)民俗历史学的习俗演变理论

中国古代奴隶和封建社会的最大的特点是宗法制度决定社会及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礼治而非法治的农业乡土社会结构,以纲常伦理为其治国的根本大法。天人和一、政教合一的宇宙本体论指导下的家国一体论,决定了道德伦理规范为教育的最高准则。历代女子教育教材都强盗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三从四德、从一而终;柔弱静顺、贤孝敬慎、声言寡微、针织茶饭[15]。所以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媳妇始终屈从于婆婆,为此,中国文学史上,由婆媳矛盾而酿成的家庭悲剧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叙事作品的基本主题之一,如《寒夜》、《孔雀东南飞》等[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