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情感 > 婆媳关系 > 婆媳关系问题的多学科观点整合与有限解决策略设计(4)

婆媳关系问题的多学科观点整合与有限解决策略设计(4)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2-26 09:27 编辑: 网络 查看:

如果依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健康的母子关系要经历“二次分离”。第一次分离是“孩子的分娩”。“第一次分离”的结果是孩子由纯然的对母亲的依赖到自己独立的探索世界,尽可能的摆脱母亲的干预而独立自主。第一次分离如果成功的话,对母亲和孩子都是双赢的:母亲除了对孩子尽必要的照顾之责外,把生命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依然的追寻自己的情感、事业及成长;孩子则可以自由的发展自己。假若,“第一次分离”不成功,就会导致母子的“情感依恋”及“互赖”的现象。尤其是母亲本人的心理不成熟或情感遭受挫折,如离婚单亲、老公背叛、家庭意外事件等,都可能造成母亲把生命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全神贯注着孩子的每个动向。这样的母亲情感失衡,过多的“爱”孩子,从而对孩子施加了更多的压力和期许。孩子也回很痛苦,面对一个“完美的”、“严厉的”母亲,也容易发展出“依恋型人格”或“畏缩型人格”——躺在母亲的怀里不想长大或长不大[22]。

“第一次分离”为孩子的“第二次分离”——结婚成家埋下了伏笔。如果说第一次的分离不成功,孩子结婚后(从恋爱开始),母亲便有被孩子遗弃的感觉,孩子也会产生“新婚焦虑症”——不适应婚姻生活,甚至在潜意识里期待妻子既是“太太”又有“妈妈的感觉”。这是很危险的信号!母亲想回到从前儿子只对她一人依恋的局面,而现实不许可,母亲的行为出现“退化现象”——情绪多变、敏感、脆弱等。其实,母亲“行为退化”的心理需要是“儿子的关注”。[23]

除了上述几种理论之外,有的学者还提出如下观点:解放前, 农村婆媳关系一直是不平等的, 婆婆占主导地位, 儿媳处于被动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文化思想使儿媳摆脱了传统的枷锁;婚姻自由确立了儿媳的家庭平等地位;土地公有使儿媳摆脱了对公婆财产的依赖;经济独立为农村婆媳关系的转变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有些家庭中儿媳妇却反过来压迫婆婆,造成了许多家庭矛盾,影响和谐社会建设[24]。刘彩玲, 李桂梅在《现代家庭婆媳关系的理性探索与关怀》中认为,传统家庭中由于经济因素、居住方式、文化因素,婆媳矛盾以婆婆为主体, 婆婆是强者, 专制的婆婆在家庭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随着女性的经济独立、社会地位的提高, 各种权利逐渐确立和扩大, 反对男权, 提倡男女平等使得女性突破男权思想和家长制的控制, 使传统家庭的婆媳关系受到挑战。现代家庭的婆婆已无威风可言, 但婆媳矛盾中固有的敏感、微妙的状态仍然存在。由于文化差异、个性差异、经济利益、血缘之爱、亲情之爱的差异导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25]。还有学者在解密婆媳难相处的十大根源提出,争风吃醋、抢夺家权、观念冲突、同性相斥、混淆关系、父系制度、心胸狭隘、代沟问题、沟通不良、人格缺陷是婆媳妇矛盾的根源[26]。

二、婆媳关系问题的多学科处理原则和策略综述

前述有些理论的作俑者和信徒们依据自己的理论,分别提出了处理婆媳关系的原则和策略,这些策略中有的可以通过婆婆、媳妇、儿子(丈夫)的行为自我控制来实现,但更多的则需要立法或道德修养来完成,但总体而言,悲观论比乐观论者多,所提出的建议都是常识性的、伦理性的,希望通过当事人的相互关怀宽容体谅实现和谐,缺乏深度可操作性意见。

(一)文化人类学的原则和策略建议

按照文化人类学的推论,要保证家庭和谐,首先,准婆婆应该无条件认可准儿媳,特别是当非理性情感倾向于拒绝的时候,一定要用理性控制情绪,因为“女族长”的认可不再是“换群”的前提。其次,婆婆要真心付出关爱,成为新媳妇的心灵依托。因为“换群”的年轻姑娘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群体,只有在找到一位高辈份的女族长为依靠后,才能安心舒心地将身心融入这个新群体。这种心理定式至今仍存在于每一位新媳妇的心里,她的身心需要“女族长”的保护和抚慰。第三,青年女子在准备过门和过门以后,都应该多说一些表示感激甚至是讨好婆婆的话,尽量高频率地使用尊敬与亲昵的称谓,多做一些对婆婆表达尊敬顺从和依赖依恋的行为举止。第四,婆婆一定要给儿媳准备一个结婚仪式即婚礼。因为仪式对人们非理性心理的影响远大于我们理性的估价。今天的新婚女子同样需要一个仪式作为她心理转换的契机,才能顺利完成从一家的姑娘到另一家媳妇的心理转变。第五,准媳妇和新媳妇要尽量减少对婆家母子关系的影响。因为母子关系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这是母子关系特殊性的自然体现。第六,经常互赠些礼物,包括分享食物和语言安慰。第七,婆媳间要多些体肤接触和互相陪伴。因为人类是典型的结群性社会动物,相互陪伴和抚摩是增进情感的纽带。总之婆媳关系本身是既无血亲又无姻情的。与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相比,婆媳关系缺少自行化解矛盾的先天机制。因此,理性地回避非理性心理定式对婆媳关系的负面作用,就有机会让社会有更多的和睦婆媳,更多的幸福家庭和更多的灿烂笑容[27]。

(二)认知心理学的处理原则和策略建议

中国妇女报 2007年1月8日报道,全国妇女发展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59.81%的婆媳关系相处良好,表示“没有太大意见,从未发生过争执”。这一比例大大高于20世纪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结果。调查数据显示,婆媳关系处理良好的媳妇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0%,婆婆中拥有初中(含)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0%;婆媳关系处理不太好的媳妇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婆媳关系的重要指数。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在认知心理学中对学习迁移的探讨与认知结构密切相连,媳妇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便在主体中建立一定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不断调节人的行为,使媳妇更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媳妇的心理结构是知、情、意的统一,而认知结构便是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教育的过程,实则是学习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接受到的知识信息量越多,在长时记忆中储存的线索就越多。当媳妇面对婆媳矛盾时,就越有可能出现理智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女性大多数能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矛盾相对比较少。这说明媳妇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将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媳妇处理婆媳矛盾。所以,解决矛盾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女性的文化程度[28]。

(三)社会心理学的处理原则和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