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情感 > 婆媳关系 > 婆媳关系问题的多学科观点整合与有限解决策略设计(6)

婆媳关系问题的多学科观点整合与有限解决策略设计(6)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2-26 09:27 编辑: 网络 查看:

总而言之,如果把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因素多归结于生物因素,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因素都归结于社会因素,我们可以说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婆媳关系问题的原因,中国婆媳关系问题减少的近期策略是道德修养、法律调节、心理控制;中期策略是家庭小型化;远期策略是提高全民经济生活水平,建立养老保障机制,但许多特殊问题还需要特殊解决。

 

注释:

[1]谢洪英,杨健:婆媳关系道德简析[J].道德与文明,1992(3):  23-24

[2] [3][4] [5]佚名:中国婆媳关系难相处的心理根源[J].中华心理教育网,2008-1-10

[6] [7]佚名:婆媳关系难以融洽的生物学解释[J]. ,2009-06-01

[8]笑东:最后一代传统婆婆[J].社会学研究,2002 (3) :81- 82.

[9] [11] [13][14]朱东丽:婆媳冲突的社会学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118-121

[10]佚名:婆媳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 ].?m_id=19404

[12]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M]. 第2 版. 杨善华,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78.

[13][29]邓伟志,徐榕. 家庭社会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89

[15]张海钟等:现代女性心理学导论[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55-59

[16]刘传霞: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婆媳关系[M].东岳论丛,2004,25(2):99-1003

[17] [26]爱燕双飞:解密婆媳难相处的十大根源[J].,2009-01-07 07:10   

[18][27]李红月:禁忌、换群与微妙的婆媳关系[J].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长春市委员会主办内部资料.议政,2002(05):15-19

[19]刘雄平.俄狄浦斯情结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婆媳矛盾[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56-58.

[20](奥)弗洛伊德著,林尘等译: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C]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08

[21][22][23]刘荣荣:婚姻中的“恋母情结”与婆媳关系[J].,2008-05-30 23:05:36    

[24][30] 唐重振:农村婆媳关系变化的制度分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年(7):65-68

[25][31]刘彩玲, 李桂梅:现代家庭婆媳关系的理性探索与关怀[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09):57-59

[28]张继平:婆媳关系的心理学分析与对策[J].河西学院毕业论文系统,2009(07).

[32]林世芳.社会学新问题:婆媳不和现象[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0年(4):93-96

[33] [34] 佚名:看看美国人怎样处理婆媳关系[J].,2008-4-20

[35]佚名:英国学者写了本书专门讲婆媳关系[J].年12月05日  

[36]佚名:媳妇婆婆违法数量太多,印度准备修改反嫁妆法[J].中国网 china.com.cn,2008-09-04

[37]佚名:日本的“婆媳学校” [J]. 海峡都市报(福州),2009-08-03

参考文献:

[1][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M].商务印书馆,1983.

[2]张昀.生物进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俄]克鲁泡特金.互助论[M].商务印书馆,1963.

[4][美]威廉·A·哈唯兰.当代人类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美]M。E。斯皮罗.文化与人性[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德].爱里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2000.

[7][美]爱德华·o·威尔逊.论人性[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美]安东尼·华尔士.爱的科学[M].团结出版社,1999.

[9][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商务印书馆,1985.

[10]杨宁宁.“婆媳矛盾”文学现象的心理分析[J].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21(1):

[11]毛新青.对现代家庭婆媳关系的思考[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1):

[12]郭秀娟.浅析当代农村家庭婆媳不和现象[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16(4):

[13]李春萌. 婆媳关系的人类学分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 (1):36.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起点和逻辑起点

后一篇:中国流氓文化述评

评论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起点和逻辑起点

    后一篇 >中国流氓文化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