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标题
镜子
镜 子
有一天半夜,我从梦中醒来,迷迷糊糊地出了门,在楼道的拐角,我碰到一个人:阴郁的面孔、蓬乱的长发,带着一丝惊疑不定的神色。于是我站住了。就在同时,那人也停住了脚步。我向左走了一步,想让开那人,没想到那人也向左走去。于是我向右,那人也向右……我们就这样互相让着,结果谁也没有让开谁——这情景我在行路时常常遇到,但从来没有像今天晚上这样无止无休。我想坐下来,可同时我看到那人也露出了同样的企图。于是,我转身而去……
第二天,当我在一片阳光里醒来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昨夜的事,我跳起来,并且冲向楼道,在楼道的拐角,静静地立着一面镜子。 我恍然大悟,原来昨夜拦住我去路的,是我自己。 失败者通常都因为自己而失败。 故事感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时绕不开的就是自己;人,有时跳不出就是“心魔”;人,有时失败就因为如此而已。
发布于2009年01月05日 13:51 | 阅读数(435) 我的文章
领略名师风采,感悟语文真谛(转载)领略名师风采,感悟语文真谛
星空 08年8月8日
实中彰显着一种大气, 体现了他们的大家风范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一、感受情感和智慧的完美诠释
孙双金老师执教的《走近李白》的教学这是一堂古诗欣赏课,这堂课从整体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又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孙老师情智教学的特色与追求。我深深感受到:“孙老师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而且是一名优秀的朗诵者,还是一位诗人,一名歌唱家!或说,或诵,或唱,让每一个在场的人沉醉其中,感受他情感和智慧的完美诠释!”
个故事,用故事来串联和推进组织教学,既制造了一种轻松灵活的氛围,又让学生从比较与欣赏中理解了李白诗的意境之高远,气势之磅礴,以及他作为诗仙的高超之处。例如,
白发三千丈谁能读出来,不惊动天上人。”他对学生有着真诚的赏识,他是这样评价读的到位读的好的学生的:“好一个女李白!我仿佛看到一位小李白就站在我的面前!你简直就是一个现代的李白!……” 孙老师就是用这么具体可感的语言让学生迅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短时间内提升了朗读水平,真不愧是名家!
二、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风格
真实、朴实、扎实,这是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对教育的诠释和感悟,同时也是他对教育的一种承诺和誓言。
贾老师在关于如何看上课有这样的见解:看课有三看三不看,一是看课堂不看表演,二是看学生不看教师,三是看门道不看人。我按照他的要求认真品味着他的课。
贾老师的评价语是丰富多彩的,他的评语既没有让学生落入低谷,也没有让课堂沉闷缺乏生气。当一位男孩站起来朗读听写的一段话时,读的很不流利,贾老师走到他的面前用眼睛看着他,认真地说:“你真的没有读好,不过我相信你是有潜力的,再读一次试试。”听了贾老师的话,这名学生大胆的又读一次,这次他读的真的很好,贾老师就惊喜地赞扬他:“你真的很棒”。在批评与表扬中这个孩子进步了。相信每一个孩子在这样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自信的孩子!这就是扎实。
贾老师在谈小学语文怎么教时,引用了温家宝总理听课后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你们不仅要学到书本里的知识,还要学会表达。”这就说到了关于语文本质内涵的理解,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叶圣陶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而贾老师的眼里,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就八个字: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而字、词、句、篇是语文的基本知识。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环节:听老师读几个句子,听写后又让学生读,由此对学生进行了听、读和写的练习。这是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用得少的,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追求课堂的热闹,让我们的教学变得华而不实。此时如果静下心来,我们可能就会更能体会教学真实的内涵及其重要性。这不仅仅是扎实,还透着朴实。
三、用心灵去诵读
支玉恒老师讲授的是《匆匆》一课。 他颇具艺术大师的风范, 让我真正领略到了语文的艺术 。 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他“以读为本,读中悟情,”的教学思想。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支老师别具一格的朗读特色“用心灵去诵读”。
支老师具有独到的朗读指导方法。他的评价语不仅正确,又给学生以启发。例如他让学生自己读文时,学生竟齐读,他这样说:“你们读得都很好,可是有一点不够,就是你们都用嘴在读……散文是抒发作者的感情的,所以我们应该用心去读。要带着作者的心情去读。”用心灵诵读,这对一个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支老师就这么给简单化了,这不是智慧吗?再如,支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读文的:“他在追悔,该读得快些还是慢些?”“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有声音吗?读的时候应怎样?”“这样的情调不能太满太实了,要虚一点,学会用气息读。”当学生感到难的时候,支老师就自己示范几句,让学生学着读。 《匆匆》这样的课文,朗读指导是很困难的,可在支老师的课中,指导朗读可以这么简单,给人一种聊天的感觉 。
欣赏支老师的课,欣赏他简单中的深度,反复中的智慧,还欣赏他淡定从容的气度。在教学什么是散文时,支老师不是用一句话打发过去,而是不厌其烦地与学生对话:
师:课文写一个人了吗?
生:没有。
师:课文写一件事了吗?
生:没有。
师:课文写一个景物了吗?
生:没有。
师:那课文状物了吗?
生:也没有。
师:这就奇怪了,我们小学里的课文不是写人的就是记事的,不是写景就是状物的,这篇课文既不写人又不记事,既不写景又不状物,那它到底在干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