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沙的方言有这个特点呢?语言有一个孤岛现象,待会儿再讲。古代的入声字,演变到现代汉语的其他声调是有例子的。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花鼓戏《打铜锣》,告知所有村民,我用长沙方言念一遍。(长沙方言)“收割季节,谷粒如金,各家各户,鸡鸭小心”。把所有的入声字,不管是阴入还是阳入,现在没有了,因为讲普通话,都归并到其他声调里面了。这个今天我就不多讲了。
■中华古典体诗词讲究形式美(格律),特别讲究音乐美;但决不能因形害意
主持人:一首诗的吟诵,是因人而异,还是因地而异,还是因情感而异,还是有一定的标准?
陈赫:我认为大标准小自由,大标准摆在那儿,你不要太出格,但是小自由恰恰就是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情而异。同一首诗,如果你吟诵的时候,这个方言跟那个方言可以不同,这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同一个方言区的人,你吟诵的跟我的不一样。因情而异,同一个人吟同一首诗,由于当时的情绪不一样,所以吟出来就不一样。所以规范化很弱,随意性太强。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就是花样多,坏事就是没有规格。所以我觉得大标准,小自由,求同存异,就在这三个异里面来做文章。
主持人:中华古典体诗词诗词的吟诵应该怎么样规范?
陈赫:光从吟诵还广一点,我们对推广中华古典体诗词的主张有这么几句话:言高尚志,抒健康情,押现代韵。通俗一点就是讲究格律,适度变通。讲究格律,适度变通,怎么变通?平仄要重于韵脚,韵跑一点点,用相邻的韵交替用,不要太讲究。但是平仄应该讲究,这是我们的想法。其实也就是刚才讲的,《韵书》的演变过程,正好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你说吟诵如何规范化,写格律诗词的人,用平水韵规范,写现代诗的人,或者写古风的人,完全可以用现代新韵来规范。所以我觉得不要互相排斥,要互相宽容,越宽容花样越多,越丰富多彩。
其实《韵书》的发展,它是一个从无到有,再由简到繁,由繁归约,为什么?这不是简单的减少,而是升华,越升华就越精炼。举个例子,平水韵这是一个里程碑,它的生命力很强,它把中国的汉字一共分了106个韵部,汉字总数就这么多。你把它分成106个韵部,每个韵部的字就少了,将来你拿任何一个韵部的东西来写诗,可用的字就少了。但是越少,让你搞的更美,那它就严格了。
到了宋代的词发展以后,就出现了词林正韵。词林正韵剩下多少个韵部?19个韵部。它把平声、上声、去声归成14个韵部,入声有5个韵律部。所以写词的用韵比较宽泛,正因为宽泛,词也够丰富了,但是不够简练。
到了京剧,只剩13辙了,也就是剩下13个韵部,13个韵律跟106个韵律来比,它每个韵律的字就很多了,它适合于长篇咏叹调的歌词了,它表现力就更强了。
过渡到现在,我说是时候了,现在有人在研制中华新韵。中华新韵初稿出来了,准备集约成14个韵律部,将来我们写诗就麻烦少了。那么多汉字,只有14个韵部,那每个韵部可用的字就多了。你说怎么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方言,以《韵书》为主,所以将来的规范肯定要规范到以汉语普通话为基础的新韵上面去。
新韵它有一些规则,一个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它怎么样分韵?叫同身同韵,韵母有三段结构,第一个叫韵头,还有韵腹、韵尾。韵腹跟韵尾加起来叫韵身,韵身相同的就归到同一个。简单地说一下,举几个例子,登高的“登”,eng,英雄的“英”,ing,前面一个短i,后面加上ng,工人的“工”,是前面o,然后加上ng,兄弟的“兄”,前面是io,ng,它的韵身后面都是eng,所以就归到一起了。如果你写一首诗,登、英、工、兄,都没有跑韵,我觉得就很明了了。至于你有不同意见,你提出修改意见,你就做出贡献来,别老看人家不顺眼。
大概搞新韵的朋友有这么一个交代,叫做“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你要严,你要古,我不反对,但是你不能反对我搞今的,搞宽的。所以我们提出来,尊重传统,锐意创新,尊重规律,《韵》随言转,中华新韵,还需完善。
■抢救诗词吟诵的几点建议与措施
主持人:吟诵在我国的国内的继承状态怎么样?在国内有有成规模的系统培训吗?还是说我只能通过口口相传去学习?
陈赫:很不乐观。现在的吟诵,在我们国内来讲,很不乐观,所以才有要抢救。我提点建议,一个是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开始,慢慢养成一种习惯。
主持人:现在幼儿园已经开始重国学了,读《三字经》,包括读《诗经》。
陈赫:还要加上哼哼。接下来大力培养师资。像我这种70多岁的人还能够记得一点点,将来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带几个学生来推广一下,到幼儿园普及一下,给老师讲一下。
另外有一些借鉴,我们小时候受私塾先生给我们启蒙教学时候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妨一试。大概有几种,一个是一首诗,每隔一个字拿掉一个,叫学员去填,除了音韵要对,平仄也要对。我这里有教案。
第二个,对对子。从简单的对联到复杂的对联。第二个,对对法。第三,错错法。把一首原来流转很好的好诗,故意改错,改错以后给你,你再改回来。
主持人:最后,陈老师您简单说一下,您是怎样掌握吟诵的调儿?
陈赫:这个要积累,要从小练起。我举几个例子,因为讲道理,我还没有那个理论水平,我就叫“陈赫学舌”。我用吴越方言吟诵一下《诗经》的第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吴越方言)
再用长沙方言吟诵一下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长沙方言)
京剧《霸王别姬》里面有一个《垓下歌》,楚霸王自己唱的。当楚霸王被围在垓下的时候,响起了四面楚歌。他能够一下听出楚歌来,那就是楚国的歌声音调跟当地有明显的区别。这里我要讲一个现象,中国语言的分布。首先分成两大区:北方语系和南方语系,以什么地方为界呢?以镇江为界,从镇江向西南划一条线,西北那边是北方语系,东南是南方语系。湖北话、巴蜀语言,正好在南北分界线的北边边界上,它是北方语系的南边界。我们知道楚歌的发祥地在湖北,大概是在襄樊、秭归,甚至到巴蜀,中间还有一个宜昌。到了楚霸王项羽,他到了江苏、安徽,为什么?长江大方向是向东流,但是从芜湖到南京,它向东北方向拐了一个角度,所以才叫江东。楚国的版图,由于他武装进攻,打到了越国的地方,那个地方叫东楚。再往西边一点,就是长江斜线的东南边,那个地方叫西楚。西楚的语言为什么跟垓下一江之隔,为什么相差那么远?这里面有一个语言的孤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