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安徽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7)(5)

安徽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7)(5)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2-16 19:26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张世端(1919-1946),上派镇南郢人,出身农民家庭,幼读私塾。18岁时,世端去六安参加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举办的训练班学习,结业后被分到省动员委员会直属第十九抗日工作团。1938年3月,工作团到霍山,采取演戏、演说、漫画、墙报、歌咏、书写标语等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还在深沟铺一带组织农民抗日协会、妇女抗日协会。1938年秋,张世端被抗日工作团党组织秘密吸收为共产党员。1939年4月,世端随第十九工作团去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参加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第六支队,先后担任排长、连指导员等职。1941年“皖南事变”后第六支队改为第四师。世端随四师主力由津浦路西转移到路东,被调到淮北区党委党校学习。1942年结业后,被调往泗阳县任中扬区区委书记。他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增加工资斗争,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和政治地位。家民纷纷参加抗日救国会、妇抗会、青抗会、工抗会、儿童团、姐妹团等抗日群众团体。不少农民参加基干自卫团、普通自卫队、分队、区队、县大队,报名参加主力军。1944年宿迁县解放,张世端被派往该地任抗日宣传队主任。1945年8月19日,泗县县城解放,设泗城市。张世端被调任泗城市委书记他召开5000人大会,公审惩办了汉奸杨均、杨弓、庄文轩等,群众纷纷参加工会和贫民组织,很短时间即达5000多人,还组织起一大批工人纠察队。1946年春,张世端任泗县县委宣传部长。
  1946年7月13日,国民党政府以10万兵力分三路向淮北解放区大举进攻,占领了泗县县城。张世端随县委撤至城北农村,发动和武装群众,配合解放军九纵八十一团保卫泗北农村。泗(县)灵(壁)睢(宁)三县在泗北成立党的泗灵睢工委,八十一团政委李任之任工委书记,张世端任工委宣传部长。9月,泗灵雎工委率地方武装随主力北撤,张世端和泗县委书记王允昭、组织部长杨礼安等人,率地方武装一二百人向运河以东撤退。队伍到泗县重岗山附近义井村时遭敌包围,王允昭被俘,张世端等人率队突围,继续前进。9月20日,途经江苏泗阳县龙集区太平集以北的山子头时,又与敌遭遇,张世端在战斗中牺牲。(肥西县志)


    张  杰(1919-1983),谱名盛杰,阚集乡大张村人。幼年家贫,无钱上学,刚成年即以种田、织布为生。民国27年(1938)在新四军四支队的宣传教育下,在家乡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2月入伍,历任游击队队副、队长、连长、政治指导员、副营长、县大队大队长、上海龙华机场警卫营营长、空军济南场站副站长等职。他从长期的战争磨练中学会战争艺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白龙厂、涟水、靖江、盐城等著名战斗和淮海、渡江两大战役,素以行动机智、作战勇敢著称。1957年6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授予他三级独立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各一枚。
  1978年11月,他离职休养,仍关心着空军现代化的建设和家乡建设。1981年2月,回到阚集,同家乡人民一道,致力于农田基本建设,历时半年多,受到了乡亲的尊敬和爱戴。(肥东县志)


  张捷轩(1865-1939),原名张登先,行二,人称“二老捷”,城北乡马场村人,晚清凤台著名秀才。
  捷轩幼时家贫,无力读书,后在清老贡生吴近襄门下求学,并得其照顾。他聪明好学,奋发进取,深有造诣。光绪年间,乡试中秀才,在当地颇有声望。
  青年时,曾追随吴老贡生举祀孔庙,并习典仪。民国初期,成为城关著名学者,登门求教者日益频繁。民国4年(1915)刘沛任凤台知事时,一位“师爷”王芙之善交文友,爱弄笔墨,到任后,与张捷轩结为至友,相互唱和。地方有争讼事宜,多请“二老捷”出面调停,张遂成为当地“红人”。
  民国5年(1916),军阀倪嗣冲部下第一营驻县城。营长李华堂怂恿其部下,在县城内外为非作歹,偷抢扒拿,敲诈勒索,干尽坏事,民众称之为“官土匪”。民国8年午收季节,李华堂的匪兵到城郊抢农民收割的麦子。群众无奈,找张捷轩出面交涉。匪军不给张面子,要把他扔入粪池中,张只有主动跳下粪池,避免匪兵的直接侮辱。匪兵得意忘形地走后,张由群众拉上来,洗涤后,去找县长刘沛交涉。刘无奈,从行政经费中拨现洋2000元,疏通关节,才把匪兵调走。从此,“张捷轩下粪池”的故事,在民间传播开来。
  民国18年至民国20年(1929-1931),凤台地区频遭蝗灾、旱灾、水灾及瘟疫,民不聊生,纷纷乞食他乡。张捷轩有鉴于此,为灾民撰写了一篇《饥民苦情书》,内容哀惋感人,逃荒的灾民以此作为“文书”,得到异乡人的同情和帮助。他对旧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抗战前,民间习俗农历7月15日为“鬼节”,地方集资举办“盂兰会”。他曾在县城北大街“盂兰会”的法坛上写了这样一付对联:“土豪劣绅,伙成三害;凶神恶鬼,各霸一方。”他的笔锋直指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贪官污吏。
  民国20年(1931),他参与更换“五校长”(五位小学校长)事宜,当时引起了一番学潮,学潮平息后,凤台县教育更加蓬勃发展。他虽博学多才,一生未出仕做官。民国26年,其门婿管鹏(字鲲南,寿县人)任安徽省主席时,他曾应阜阳行署某专员聘请,短期任该署参议。民国27年便辞职反凤,在北大街开设“合裕”绸布庄,以经商为业。他的诗词、文章,多在战乱中散失,其《饥民苦情书》尚保留下来。民国28年为逃避日军侵占之难,流亡武汉,因水土不服,病故异乡,享年74年。(凤台县志)


  张耀西(1880-1952),原名张敬成,城关镇人。他目睹清廷腐败,丧权辱国,而痛心疾首。于清光绪26年(1900年)农历除夕之夜,毅然离家出走,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与柏文蔚、孙孟介、王庆云、岳相如等交往甚密。清宣统三年(1911年),耀西与张孟介、王庆云、岳相如、蔡梦周、袁子金、唐雁宾、樊觉悟、李之久、李允源、王子元、毕少山、黄义学等人在凤台县城附近及顾桥等地从事革命活动,联络150多人参加了淮上军,他被推选为营长。同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淮上军光复寿县后,准备光复凤台城,耀西不顾父亲反对,把25门土枪炮,500箱火药,两颗炸弹偷运到家,并暗中请芦沟集辛铜匠拆修。11月7日光复凤台,20日淮上军攻打颍州(今阜阳市),12月12日倪嗣冲围攻淮上军。15日颍州失陷时,耀西突围脱险。
  民国2年(1913年)6月,倪嗣冲部攻占凤台县城,耀西家被抄封,父坐牢。耀西随张孟介、岳相如等去上海,进行革命活动达8年之久。民国16年他返乡隐居,民国18年在家开一“联谊”烟店,掩护革命活动。民国26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他与城西小学校长张太冲相约,于同年9年间发动爱国知识青年25人成立了“安徽省淮上民众抗敌宣传队”,耀西任队长,张太冲任副队长,深入城乡宣传抗日。他们以演讲、演剧、贴标语、画漫画、散发传单等多种形式进行活动。民国27年宣传队去武汉,耀西因病未往,由张太冲领队。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矛盾加剧。共产党员吴××被国民党凤台县政府关押,耀西设法营救,终于取保释放。
  全国解放后,皖北行署副主任郑抱真到凤台视察工作时,曾亲自登门慰问耀西,并写信给凤台县长余筱仙,介绍耀西的革命经历,嘱咐妥为照顾。地方政府一直照顾到他病故。(凤台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