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安徽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7)(7)

安徽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7)(7)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2-16 19:26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张兰舟(1901-1941),名学贤,本县双堆区罗集乡梨园村人。为人忠厚,热爱乡里,群众对他有“正直士绅”的誉称。抗日战争前,任国民党地方保安队中队长。民国27年(1938年)地方沦陷,政局混乱,土匪蜂起,百姓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张兰舟便把民众组织起来,看家护院,被群众推选为队长。为维护群众利益,他带领看家队在怀远境内打过土匪头子鲁家云,消灭了陈集恶霸张萃臣一伙,又和新四军里应外合,消灭了驻罗集的日伪军。28年夏,双堆、芦沟先后被日伪占领,百姓不敢赶集,张兰舟便和地方绅士吴佩仪等协商,在罗集、陈集、芦沟之间兴建“三和集”,便于群众买卖,交换商品。
  民国29年,为了便于在敌战区开展工作和打通宿南津浦路西侧的通道,新四军四师党委派敌工部长刘贯一深入津浦路西蕲县集一带,去做实力派的争取工作。蕲县集最大的实力派王峙宇有2000人,同张兰舟素有往来。刘贯一通过陶奎亭(张兰舟的内弟)的关系,住在张兰舟家里。张兰舟多次在夜间领着刘贯一与王峙宇会晤。刘贯一晓以民族大义,使王峙宇同意合作,共同抗日。30年春夏之交,新四军一个旅由津浦路西要开赴洪泽湖一带休整,必须经过蕲县集。在王峙宇的周密安排下,部队顺利、安全地到了路东。刘贯一开展敌后工作取得成效,受到新四军军部的通令嘉奖。
  同年5月的一天晚上,张兰舟从敌占区运送紧张物资到游击区,路过陈集陶堰,被国民党人王桂祥、陶纪廷等密谋杀害。1985年12月,安徽省民政厅追认张兰舟为革命烈士。(濉溪县志)


  张玉新(1906-1949),本县孙疃区陈楼乡大侯集人。出身穷苦,父亲给地主当长工,母亲沿村乞讨。后租种恶霸地主赵登科的5亩湖洼地,一家人辛勤劳作,一年收获的粮食,交租之后剩下无几,仍不能糊口。
  民国11年(1922年)夏秋之间,阴雨连绵,大水成灾,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张玉新交不起租子,被迫到赵登科家打短工。他个子矮,力气小,赵登科看不顺眼,干了活也不给工钱。为此,张玉新的父亲气恼成病,不久死去。张玉新年幼,势单力孤,只好把这不共戴天之仇暂时埋藏在心底。
  民国16年,抬头寺的农民协会在中共临涣区委的领导下,组织猪耩沟和大侯集一带的农民协会会员2000多人,到北张集去斗争恶霸地主兼集长的赵登科。张玉新带领会员首先闯进集公所,从卧室的床底下把赵登科拖到会场。张玉新第一个站出来伸冤诉苦,高呼“打倒赵登科”的口号,会员们清算了赵登科敲诈勒索的罪行。赵登科低头认罪,以后减轻了苛捐杂税。34年2月,张玉新参加中国共产党,被任命为宿西县第六区农会主任
  民国35年夏,张玉新随军西撤到河南扶沟县,后派到永城、保安山一带开展革命斗争。36年初,调到杨柳区工作。
  民国37年11月初,淮海战役双堆歼灭战打响了。当时地方的中心任务是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张玉新被任命为杨柳兵站站长,负责运送粮草和转运伤员工作。有几天柴草供应紧张,张玉新把自家的两间草房拆掉,木棒、柴草全部献了出来。在转运伤员时,他把身上的棉衣脱下来,盖在伤员身上,并一再嘱咐担架队员,要轻起,慢放,步子稳,不要增加伤员的痛苦。有一次,他抬担架,半路上遇到敌机扫射,他急忙放下担架,不顾安危,用身体掩护伤员,而自己的臀部负了伤,鲜血直流。对自己的伤痛他没有介意,草草包扎后又继续前进。张玉新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奖给杨柳兵站“支前模范”锦旗一面。豫皖苏军区后勤司令部前方办事处,对杨柳兵站和张玉新多次嘉奖。宿西县委给张玉新记了大功。1949年1月2日的《中原日报》和1月4日的《拂晓报》分别刊载了张玉新的支前模范事迹。
  1949年2月,张玉新任杨柳区委副书记。4月11日,张玉新和区委其他成员带领30多人的区小队,住在燕头集北杨家庄。12日拂晓,反动“天门道”头子董道生发动武装叛乱,2000多名暴徒包围了杨家庄。张玉新命令副区长杨克振率领区小队从庄东北砂礓坝突围,向杨炮楼转移,自己和陈修敬在后面掩护,不幸腹部受伤,左肩也被敌弹打穿,满身血污。他和陈修敬一起顺着麦田小沟向东跑去,恰遇王成思、陈继平等前来接应,大家轮换着把张玉新背到哈家庄。张玉新由于腹部受到致命创伤,流血过多,在送往某部医院抢救的路上逝世,时年43岁。(濉溪县志)


  张干臣(1905-1969),名朝相,本县五沟区童亭乡张糟坊人。童年入塾,读经诵诗,20岁即受聘为塾师。当时农村缺医少药,为解除病人苦痛,又弃教习医。他先从熟读《汤头歌》和《药性赋》入手,继而博览医学名著,精通脉理。30岁时,乡邻多来就医。
  张干臣诊病仔细,用药慎重,凡经治疗,愈者居多。五沟区文教会计李景岳,1955年常感身体不舒服,后致废食。张干臣诊断为肝脏肿大,3剂中药服后,病情好转;再服三剂,身体康复,由是名声远扬,求治肝病的越来越多。
  张干臣原为童亭联营诊所中医师,1952年,调五沟区卫生院工作,1963年调县医院任中医师。1965年,当选为第五届县人民代表和濉溪县中医协会副主任。此后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立志有所建树。张干臣精心总结了治疗黄疸病(肝炎)及控制不让发展成水臌的有效药方。县食品公司张某患肝炎病已到最严重程度,南京某医院诊断为不治之症。后经张干臣诊断,用鳖甲加配其他药饵为丸冲服,并以大戟芫花汤剂利尿,双方并用,卓有疗效。后又根据病情好转程度加减剂量,经过百日治疗,张某完全恢复健康。
  在“文化大革命”中,张干臣虽遭打击迫害,但仍正常上班,为病人解除病痛。1968年10月患病,医治无效,次年与世长辞,终年64岁。(濉溪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