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散文 > 《散文选刊》(上半月选刊版)2016年12期抢先看(7)

《散文选刊》(上半月选刊版)2016年12期抢先看(7)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2-05 11:33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由对生态问题的质疑,进而到一种全面性的不满。‘切尔诺贝利’成为一种象征,一种隐喻。”伊万说,切尔诺贝利首先引发了乌克兰知识分子对苏联体制的不满,而在对这种体制的反思和控诉之后,乌克兰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民族意识也渐渐被唤醒。在这次核灾难之后,乌克兰的作家和记者们在讨论苏联对乌克兰语言和文化长达70年的实验时,开始使用“语言学的切尔诺贝利”或“精神的切尔诺贝利”的字眼。简而言之,对乌克兰人来说,切尔诺贝利已经成为苏联体制表里不一、信用破产的象征。

1991年,庞大的苏联轰然解体。而切尔诺贝利这个巨大的创口却仍然矗立在那里,它像一个巨大的黑洞,继续吞噬着难以计量的财力,成为乌克兰政府沉重的财政包袱。让乌克兰独自承担这个后果,公平吗?

“乌克兰提出过这个问题,我们试图想让原苏联的所有国家都来承担这笔费用,但现在太晚了,特别是现在与俄罗斯关系不好的背景下,提了也徒劳。我们乌克兰有句俗语:吃饭的时候不要勺子,吃完饭要勺子有什么用呢?”基辅大学历史系主任伊万一脸无奈地说。

“像中国这么一个伟大的国家一直是独立国家,你们也理解不了我们的感觉。而我们1000年来没有自己独立国家的人,也很难向你们表达我们的心态。有自己独立国家的人和没有自己独立国家的人,完全是两个世界。”伊万的表情和语气一时间竟然有些悲怆。片刻他又半自嘲半安慰自己似的说:“虽然我们现在经常批评自己的国家和领导人,但是有一个‘自己的坏国家’,总比有一个‘别人的坏国家’要好。”

(选自2016年19期《三联生活周刊》)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散文选刊》(上半月选刊版)2016年12期目录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散文选刊》(上半月选刊版)2016年12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