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散文 > 《中国散文家》2016.6期“再见,江之岛”(3)

《中国散文家》2016.6期“再见,江之岛”(3)

来源:网络转载 2017-10-24 09:15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芙蓉池只是芙蓉之水的一个独立篇章,它安谧、澄明、波澜不兴,如一本史书静静地等待着人们的阅读,也静候着赏识它的知音。但,若要解读芙蓉之水的完整版本,你必须深入到芙蓉的腹地,从芙蓉水的源头一路追随。在芙蓉大地,我每次都会随着水的行进,去欣赏、去观摩芙蓉之水的各种表情。在我的眼里,芙蓉的水迤逦曲折,清冽透明,秀美灵性,且不说它那被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吟唱过的筋竹涧,有着怎样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也不去描绘有着玉带般美丽的黄金溪,是怎样给芙蓉这座千年古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灵动,带来了性情,带来了极致的品位。我常常觉得,在芙蓉,单单让我看一看它的瀑布,就已让我着迷,让我震撼。

芙蓉之瀑,固然有袅袅绕梁乐音的梅雨潭,有抒情歌唱的梯云瀑,有轰鸣交响的罗带瀑,很显然它们都是瀑布中的精华,名山风景里的一绝。然而,在芙蓉所有的瀑布中,最让我百看不厌、为之倾心的还是西石梁大瀑。

梅雨季节是一个最好的观瀑时光,在芙蓉文友的陪同下,我再次探访了西石梁大瀑。西石梁大瀑位于雁湖冈的下方,斜倚在悬崖的凹壁之中,像一位腼腆的仙女,躲闪在云头里,让人难以捉摸。当我们在它的外围时,并不见它的真容,而只听到那清脆的水声从遥远传来,仿佛禅乐缥缈。这也应了古人的一句名言:美景总在险崖处。的确,当我们转过外层的一排峭壁后,才会看到一条白练从高高的豁口跌落,那直立倒悬的瀑水在半空中溅起的水雾,在山岚的挟带下以凌厉的气势向人扑面而来,让人头晕目眩,难以站立。此时的瀑布,已全然没有了少女的矜持,而是一位身着素衣,手舞利剑的仙女,在驰骋时空,独步江湖。剑锋指处,波涛怒吼,衣袂飘时,银河飞泄。

瀑水所注之所,为两眼深潭。瀑之色,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潭之秀,如青春幽梦,玛瑙汇聚,玻璃炼汁。在我凝视飞瀑碧潭之时,忽然间有摇曳的阳光在头顶照映,如少女温柔的眼神,而訇然的瀑声在耳畔轰鸣,又如远古连绵不绝的歌唱。当我站稳脚步后,向谷口张望,天,是神秘莫测的高,是诡秘异样的蓝,那高耸入云的崖壁,以一种凛人的气势切开蓝天。水,就从切开的天的缝隙里飞落而下。这时我也突然冒出一种想法,这水呢,即便是坠落到了地上,也是天上的水;而水落之处,便化作了人间最美的景致。

瀑布的绝美令人赏心悦目,碧绿透彻的清泉可以洗心。在幽深的潭前,我无数次的掬起一捧流泉,或润喉顺气、或湿润面颊,那种透骨的清冽,沁心的甘甜,都让我感到气定神爽。水的清澈,不只是照映着我的身影,也濯洗着我的灵魂。尽管我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凡夫俗子,在水的面前感受肤浅,难以有精妙透彻、观照历史的哲思。但我在想,历代文人墨客、风云人物来到山川大泽显然不仅仅只是抒发一种家国情怀,而是假借山水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印证了“智者乐水”和“上善若水”的名言。

从芙蓉的水里,我忽然悟到了一个道理,有水的土地是灵动的,有水的家园是幸福的。水,是一方土地的命脉,也是一方土地的文脉。水,雕琢出一块土地的自然面貌,也涵养了这块土地的文化特质。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土有水,才成就了一方人的美好故乡,铸造了一方人的文化基因。芙蓉如此,何处不是如此。

 

 

品味芙蓉不得不穿越芙蓉的历史和人文。在整个雁荡山范围众多的集镇中,芙蓉无疑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名气很大的古镇了。我说她古老而有名,是因为七世纪末的唐代僧人怀素在《与律公书》称:“雁荡自古图谱未尝言。西域僧诺讵那尊者震旦东南大海际。山以鸟名,村以花名。”而比怀素还要早的唐初,魏征等人编著的《隋书•地理志》载:“永嘉郡,内有芙蓉山”。我不知道芙蓉这个名字是“村以花名”来的还是“内有芙蓉山”而来的。但不管怎么说,芙蓉属于千年古镇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而用芙蓉来命名的集镇无疑是美丽的,也是有文化的。

由于芙蓉地处古代乐清南北交接的要冲,其驿道入口出口的两面都是逶迤的盘山古道,一边是白龙山古道,另一边是四十九盘岭,它们险峻、曲折、漫长,似乎是神奇的大自然特地要锻练芙蓉人的脚力和意志,好让这里的人变得勤劳、聪颖、强悍、坚韧,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一页又一页的辉煌。

一座本觉寺,便让人看到芙蓉的悠久历史,也让人看到芙蓉先民的智慧。这座至少有着1200年历史的寺院,不仅是芙蓉禅宗的标杆,也是雁荡山古刹的代表。一句“本觉凌云到宝冠”偈语诗,将本觉寺列为雁荡山十八古刹之首,活生生地使大名鼎鼎的能仁寺,也得退避三舍。我曾多次拜谒本觉寺,我觉得它那精妙的选址,依水而建的理念,都是古代僧人深具法眼的体现。这与现代人常常在城市的街角、城中村兴建寺院的做派,显然有着天壤之别。本觉寺曾经吸引了王十朋、李孝光、蒋叔南等各个时代的乐清籍文化名人,他们在那里留下了许多的诗作、铭文和题匾,为芙蓉的文化平添了几多秀色、几多内涵。

芙蓉抛歌又是芙蓉文化的鲜明的亮点。这种由农耕社会发展而来的民间音乐,是芙蓉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的艺术结晶,它全面地反映了芙蓉地区的生活场景和民俗文化。芙蓉抛歌旋律优美,曲调时而拔高时而急剧下滑,抑扬顿挫,犹如芙蓉山的奇峰一会儿在面前高耸入云,一会儿在眼前销声匿迹,既有大起大落的豪放,又有清泉细流般的低吟。这样的歌唱除需要音乐的天赋外,更需要文化的积淀,应变的能力,大山的胸襟,以及山里人的纯真、俏皮和急智。

芙蓉抛歌已在当地流传了数百年,前几年,当芙蓉抛歌被传承者搬上舞台时,那高亢、悠长、新奇的韵味,让观众轰动,让评委惊喜,从而一举获得了“江浙新民歌大赛”的金奖,由此也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芙蓉的骄傲,但我又觉得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时代,随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衰落和现代媒体的冲击,口传心授的芙蓉抛歌正面临失传的危机,将要陷入断代的窘境,从这一点看,它更是芙蓉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