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人生感悟 > 一个八零后的人生经验阶段总结。(纯理论,慎入!)(2)

一个八零后的人生经验阶段总结。(纯理论,慎入!)(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5-01 01:19 编辑: 网络 查看:

  3、知识只能从物质资源中获取

  讲完认识,就回过来说学习。
  本章只谈一个观点:知识只能从物质资源中获取。
  换一种说法就是,只有通过实践学习才能获取知识,教育学习不能获取知识。
  这很难理解。常言道,开卷有益!如果开卷读书不能获取知识,那读书有何益?
  孤立的读书并不能获得知识。解释如下:
  1、学习者必须事先通过实践学习,对相应的物质对象有了一定认识,才能理解书的内容。比如小学生学习1+1=2。他必须要数一数手指头。数手指头就是实践学习。如果不数,他就理解不了1+1=2说的是什么。
  2、现实中,学习者每次读书获取知识量都不同,同样一本《三国演义》,或者是同一句谚语,人在20岁和40岁时去读,收获的知识量会不一样,如果是10岁去看,就几乎没有知识收获。这意味着,读书能否获取知识以及获取多少知识,完全取决于实践学习的程度。

  总而言之,孤立读书不能获得知识。此话用在这里就是,如果你没有接触观察过和作者我相似的物质运动,你就很难理解这个文的全部知识。对这点,你可能会有两个疑惑。

  1、你也许会想:“现在资讯发达,我在电视电脑上见过各种物质运动,可以算是接触过充足的物质运动。你的文字我都能理解。”
  解释是:当人看电视电脑的时候,接触观察的事物在物质范畴上仅仅是一块玻璃,这时人只能从实践学习中收获关于这块玻璃的知识。

  2、如果读书不能获取知识,那我获取的是什么?
  回答是:请先看一个例子。
  试想两人分别收集了珍珠并串成一条项链,一个人串好了,另一个人串不完。前者把他经验写成书,后者看了就能把珍珠串完。如果给一个没见过珍珠的人去看这书,就完全不能领会。
  现实中,“珍珠”就是物质,“珍珠的串法”就是知识,而“书”是对知识的“修正调整”。人读书获取的是对知识进行“修正调整”的方法。请注意,如果没有珍珠,就无从了解“珍珠的串法”,之后的“修正调整”便只能是无源之水。也就是说吗,书籍不提供知识,只提供修正调整知识的方法。读书的前提条件是事先通过实践学习获取相应知识。所谓“功夫在书外”,正是如此。
  孤立的读书实际上获取的是什么?很明显,书籍是作者的认识,读书是人对书籍进行认识,即对他人的认识进行认识。对认识进行认识,获取的是“再认识”。

楼主:林南坤 时间:2012-05-16 14:55:24

  4、从教育中获取的是再认识

  凡是对认识进行认识的行为,就是再认识。它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行为之中。
  再认识唯一的作用就是扰乱人的思想。
  相对而言,认识不会扰乱人的思想。当人对物质运动进行认识,由于物质是客观唯一的,基于其上的认识必然也相对稳定,对思想没有扰动。
  而人进行再认识时,得到的再认识会混乱不堪。比如某天张三买了彩票,张三对彩票的认识是:“它可能会让我中奖”——这是客观稳定的认识,此时思想并未扰动!如果接下来,张三又对这个认识进行认识,得到的再认识就是:“我中奖后要先买房还是先买车呢,给老婆还是给老妈呢……”这时再认识便会混乱起来。很明显,张三无论如何再认识,丝毫不能影响开奖结果,只能使他陷入愉快,刺激,烦恼等等思想混乱状态。也就是说,再认识本身对改造物质世界毫无作用,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扰乱人的思想。
  再认识有一个面具——“简单”。正是这个面具令它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它危害巨大,却不为人所察觉!这里我要拆下它的面具,揭示它的危害。

  一、再认识和认识的区别在于:
  结构不同。
  a.认识是双层结构,第一层是物质,第二层是认识。
  b.再认识是多层结构。底层是物质,第二层是认识,第三层以上都是再认识。再认识的层数越多就越混乱,对思想扰乱程度越大。
  对象不同。
  a.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
  b.再认识的对象是认识。再认识像一座斜塔,层数越多,顶层偏离中心轴越大。偏离到最后,从顶层往下看,看不到底层,这即意味人的认识投影脱离了物质世界,只能对现存的再认识进行再认识,导致人的思想陷入混乱循环,无法自拔。

  二、再认识普遍存在的原因:
  人的认识时刻处于活动之中,时刻在寻找着落点,如果缺乏物质资源作为着落点,必然会将认识本身作为着落点,由此产生再认识。

  三、如何分辨再认识
  再认识和认识往往混淆在一起,把再认识分辨出来的方法在于,所有再认识可以套用一个固定句式,就是:“我将要……”。而认识的句式是“我此时此刻要……”。

  四、再认识的几个极端表现。
  1、如果一个人只有认识,没有再认识。那他是唯物主义者,任何不能实实在在感知到的东西都和他无关。他不怕鬼,也不敬神,他的思想稳定清晰,不受外界干扰。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事物是维系生存的物质资源。他可能是某个田间老农,也可能是某位殿堂君主。
  2、如果一个人只有再认识,没有认识。那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丧失了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不关心任何现有的物质资源。他只会不断对自己遗存的记忆进行再认识,导致自身思维杂乱无章,他只会一昧哭喊:我要,我要……。
  3、最隐蔽的再认识叫做理想,有部电影对理想的定义是:“一部分人构筑社会文化体制使大多数人潜移默化的产生理想,借助理想来控制这大多数人”。进一步分析,理想只有两种类型:第一,要有钱。第二,要有地位。钱是对物质资源的欲望,而地位是一种社会共同认识,两者属于认识。理想作为对钱和地位的认识,是一种再认识。同时,每一个理想都符合再认识的句式,比如“我中奖以后要买车买房”、“我要考清华北大”、“我要当美国总统”——理想除了扰乱人的思想之外一无是处。中奖取决于概率,升学取决于智商和教育环境,当选美国总统取决于社会关系和资金财力。理想的实现和理想本身没有丝毫关系。
  4、最高层的再认识叫做死亡。死亡的物质层面等于“无物质”,对死亡的认识便是“无认识”。人对死亡进行再认识,等同于对“无认识”进行认识。这种再认识等于斜塔抽去了底座和第二层,类似于自然数去除以0,得到的再认识为无穷,偏差出现无穷大,对思想的扰乱也无穷大。真正对死亡进行再认识的人,思想状态最为混乱,身心无比痛苦疲惫。越想死,越痛苦;越痛苦,越想死,人在其中无法自拔。

  五、结语
  再认识有害无利,必须制止。佛家坐禅,儒家慎独,道家无为,都是为了制止再认识。

楼主:林南坤 时间:2012-05-16 14: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