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减肥 > 太极拳整体动作中的若干要点(2)

太极拳整体动作中的若干要点(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08 22:01 编辑: 网络 查看:

所谓放松,是要消除拙力,按照规矩用劲,以意贯注于动作过程之中,按照动作的虚实变化适度地去完成动作。只要贯彻“用意不用力”的原则来练拳,就会逐渐产生一种轻灵而又沉重的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内劲。由于肌肤的放松,触觉就非常灵敏。推手时,内劲的灵活运用可以达到十分精密的程度。拳论中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一语,这是形容通过长期锻炼后使感觉反应灵敏的一个写照。一般人只要长期练拳和推手,都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正如徐寅生先生在《关于如何打乒乓球》一文中的体会那样:“球上有脏东西,有汗水,打球的时候也能马上感觉出来”。隔着一个球拍尚能如此敏感,难到虫蝇落在皮肤上的重量就不能觉察出来吗?

练拳和推手时注意“静”和“松”,势势用意苦下功夫,在不知不觉中会逐渐提高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

太极拳传统的练法是由松入柔(化刚为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以至刚柔相济。按照上述传统的练拳步骤来看,放松不是练太极拳的目的,而是一种达到柔刚相济的手段。

近年来教学刚拳、硬拳的也有练太极拳的,有些人是没有耐性从“松静”中练出柔劲来,而是好鼓劲(拙力)来表示练太极拳有劲,有的甚至在外形上多加发劲和震脚动作,把柔性武术的太极拳练成刚化、硬化,这是难于入太极拳之门的,是应该从太极拳理论上来再认识,来纠正锻炼步骤上的错误。

(三)放松的检查

初学太极拳时,首先检查身体各部分的放松情况,以避免恕目、强项、挺胸、耸肩、突肘、拨腰、屏气和故意抖擞精神等毛病。先做到胸部、一部分肌肉群以及骨节放松(例如,肩肘关节 胸腰关节放松),然后逐步扩大检查范围到全身内外各部分,这是由点及面逐个解决的学习方法。发觉有僵硬不放松处,随即用意引导放松。初学太极拳时,有些部分的僵硬和不放松都因姿势歪斜和鼓劲而引起的,因此,纠正姿势是检查放松情况的一个重要环节。呼吸不顺遂,会引起胸闷和肌肉紧张,这就需要检查动作和呼吸是否协调。

(四)松与紧、柔与刚的辩证关系

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的规律。松与紧、柔与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人体的运动主要是靠肌肉的张与弛,这些肌肉大致可分为屈肌群和伸肌群,屈肌是伸肌的对抗肌,伸肌是屈肌的对抗肌,例如,握拳,是靠屈肌群的收缩和伸肌群的放松拉长,拳能握起来,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练拳时如果有松无紧,要做到姿势正确,动作精确是不可能的;和人的站立一样,只有一条腿紧了,另一条腿才能放松,才能自由活动,如果两条腿都放松了,人也就站不住了。全身的放松练习,由于太极拳螺旋式的弧形动作,全身各部分肌肉群总是绞来绞去,交叉着一松一紧的,这就意味着轻重互变,柔刚相济。由于放松的主导思想在支配着,即使是绞紧的一面,肌肉也不是僵硬的,而是带有韧性和弹性。太极拳的锻炼步骤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柔刚相济。由于太极拳的特点是“柔中寓刚”,因此,即使在积柔成刚阶段,也是放松的时间多于缩紧的时间,这和它的呼吸配合一样,一般是呼的时间稍为长一些,吸的时间稍为短一些。太极拳每势的运转过程是轻松的,到定式时是沉着的,贯劲的。《太极拳论》说:“柔化劲,刚落点”和“忽隐忽现”,正是表现太极拳运动的时间与空间的适当运用和变化灵活。太极拳的刚是从松柔中锻炼出来的,即武禹襄所说:“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因此,它的刚仍然是柔中寓刚,这种加强了弹性和韧性的“柔中寓刚”,能够有时灵活地集中与一点,从而就能发展力量和速度,能“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王宗岳),“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武禹襄)。

当随时迅速集中力量与某一点的一瞬间,称作“刚”,也就是“放劲”时的刚,在杨、吴、武、孙式拳中,到定式时才作想象式地将隐于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这种发劲在形意拳中叫做“暗劲”。而在陈式拳中,却有许多动作则是到定式时将显于外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这种显于外的发劲在形意拳中叫做“明劲”。

练太极拳进入“柔刚相济”,“忽隐忽现”阶段,高度的放松和高度的紧张,始终是交叉着进行的。放松与紧张,柔与刚始终是对立统一的,练太极拳初期特别强调放松,以致近于忽视了刚的一面。但是,即使在高度集中,迅速发劲,由至柔转化为至刚时,也须有放松的感觉,并且一发之后,立即放松。这和用力经济,变化灵活有关。因此,放松的原则,贯串在各式太极拳运动的始终,也是保证练好各式太极拳的基础。这是人们把太极拳称作“柔性武术”的由来。久练纯熟,刚柔互用,虚实渗透,愈练愈精密细巧,无端绪之可寻,无迹象之可指,斯为得太极拳之真谛。这在形意拳中称作“化劲”,凡是主张偏柔或偏刚的,都不能称作太极拳。

(五)轻缓与重快的辩证关系

练太极拳要求在意识引导下动作轻缓,不徐不疾。在动作过程中处处保持姿势端正,使动作正确,要深入锻炼到肌肉内层,“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使内脏和肌肉的活动达到高度协调,“意动形随,。内外合一”。同时,每个姿势和动作符合技击作用的要求。

动作轻缓,是治病保健的有效方法,但同时也是增强体质,提高武术技巧中快与重的特殊训练方法。

练太极拳从动作缓慢着手,是为了使“运劲须无微不至”;开始就用快速练法,必然处处滑过,做不到处处都能恰到好处。只有练慢的功夫到一定程度后,才可开始由慢到快,快后复慢,既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

轻是保证全身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所谓;“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只有用力越少越好“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灵是轻的发展,在轻的基础上发展灵,方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度敏感的“灵”,将来在“忽隐忽现”中兼练沉着的功夫时,也不致于妄动拙力。如此反复锻炼,始能做到快慢轻重,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