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每一动作的开合虚实,起承转接,都是由一个个圆圈构成。每一个圆圈当中,都必须含有阴和阳两种力量,刚柔相济,虚实渗透,才能称为“妙手”。凡偏刚或偏柔,只是从不同的两极有所发展,不能达到亦刚亦柔之“妙手”
七、对称协调
太极拳的连贯圆活,是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全身肌肉群在意识指挥下作精确、严密、有组织、有规律的统一性运动,不使各关节拉力所产生的分力破坏平衡,而是在节节贯串中求得每一动作的合力点。这在太极拳中称作“对称协调”,或“气势团聚”。力学上说:“一但求得合力,就可以替代无数分力”。处处求得合力点即能避免“气势散漫”,从而达到对称协调的要求。太极拳的连贯圆活,必须具有对称协调的内在质量,才不至于空洞无物,徒具形式。先从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中求得两两对称,继而达到周身之协调,方可求得合力点。
八、开合虚实,配合呼吸
太极拳的内外协调动作有“屈伸、开合”,“虚实转换”的特点,始终贯串着“运动如螺旋”这一独特的运动方法。在做这些内外协调动作时,应该使动作与呼吸自然地、有节奏地结合起来。才能起到强健内脏,气与力合的作用。开和合,都是由内导外,以外引内,内外统一的。开和合都必须先有内动而后外形随着表现出来,内脏器官与机能的锻炼,为历代拳家所特别重视,太极拳家认为:如果只有外形的开合,没有内动的开合,不论练拳或推手,都会降低它的治病、保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的作用,也不称内外统一的太极拳。太极拳一直被称为“内功拳”的一种,那是因为,在意识指导下,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同时进行。所谓动作,必须包括肌肉、骨节、内脏器官以及机能的内部运动和身躯四肢的外部运动,只有“内动导外形,外形合内动”,才称得上动作的内外合一,如此方称太极拳。
开合着重在内部的变动,不重于外部形式。开为伸展、放大;合为收敛、缩小。太极拳由于动作程螺旋,劲气走S形曲线,故能开时不顶撞,合时不躲闪。练习内外统一的开合时,应揣摩“里不动,外不发”这句话的含意。每一个动作,都要求“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外动”。逐渐做到一动内外俱动,神形合一。开合虚实是渐变而非突变,其变换过程,与动作变换运行的起止、方向、速度等应相适应。这种动作舒缓均匀的练习方法,在治病保健上有其优越性。但在推手练习时,突然的化劲和发劲是必要的,渐变与突变是“因敌变化”的。因此,竞技性的推手方法不是一般性治病保健者所需要的,但它对强身健体有特殊的功效。
开合虚实的动作要自然地与呼吸结合起来,一开一合,即一呼一吸,一呼一吸称一息。关于虚实,不能仅仅理解为手足要分清虚实,实际上胸、腹、背部肌肉、骨节、腰胯、内脏器官和机能都应分清虚实,并且这是动作的主要部分,如果只有手足的虚实,没有胸、腹、背部、腰胯的虚实,那就是没有内动支配的外动,称不上是整体劲。如果认为单凭一呼一吸的内动,配合四肢的运动,就算作是内功拳,还不会全面,因为呼吸运动仅利用横膈膜的一上一下来带动内脏的轻微按摩运动,还不具备在意识的引导下,胸、腹、背部肌肉、骨节、内脏器官和机能作运动。只有“运劲似螺旋”,“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的螺旋式划圆运动的练法,才能使内脏、肌肉、血管、经络、脊髓部得到运动。
太极拳的开合,除了“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还应有“开中有开,合而再合”。“开中有开”是螺旋劲的延伸;“合而再合”是后退螺旋劲的连续。在呼吸的配合上则为呼之再呼,吸而再吸。应用在推手上,前者是不断地粘逼,后者是继续走化。都是在“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原则下,运用螺旋劲的核心作用。
练习日久可调整内部运动的“内动”,“内动”是以外引内,由内及外。逐渐地把每一个姿势结合腹式深呼吸,使腹部的膈肌升降活动和胸部的呼吸活动协调进行,胸背部和腹部的肌肉,在弧形松沉的转动中获得更加细密的自我按摩式锻炼。凡有动作趋向,先将内脏器官作好动向安排,以带动外形得以实施。通过“内动”以达到“内气”潜转的效果,进而提升“内劲”的形成。“内劲”是能量的别称,外形上全身柔和、轻灵、圆活,体内和手臂有一种浑厚沉重的力量,而变换又极为灵活、迅速,并可随意转换和集中到某一点。这种体内能量的流动能听从意识的指挥。它的特点是:柔中寓刚,刚中有柔,非刚非柔,极富韧性,象水银那样的沉重,而流动性又特好。此为拳家所称之“内劲”。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转载]抵制日货:从我做起!
后一篇:《太极拳论》解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转载]抵制日货:从我做起!
后一篇 >《太极拳论》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