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减肥 > 太极拳整体动作中的若干要点(3)

太极拳整体动作中的若干要点(3)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08 22:01 编辑: 网络 查看:

太极拳理论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彼微动,已先动”。可见,练太极拳并不是单纯要求缓慢的,而是要求既能慢,又能快的。太极拳的轻灵,正是为了求得重快。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慢则内劲逐渐增长,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轻缓有了功夫以后,即可随心所欲地练快,能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

太极拳动作缓慢,是一种平稳中正的缓慢,肌肉的骨节不是处在某一特定角度,而是用许多不同的角度完成一系列伸缩和旋转,因此,能发展骨骼的支撑力和肌肉的弹力和韧力,从而能增强力量和耐力,并能适应各种不同姿势而始终保持平衡和稳定。

动作缓慢,腿部特别需要大力支撑。因此,缓慢的练法实际上是大运动量的练法。练过长拳多年的人练太极拳,开始总是感到腿力不够,腰背酸痛;练过摔跤的人再练推手,划圈子时间久一些便会感到肩关节酸痛,这是因为推手时肩关节活动的密度强而又是对抗性运动。因此,对初学者,特别是体弱者来说,开始不能强调缓慢。所谓练太极拳的初期要求越慢越好,是指练过一段时间,腿力增强以后说的;所谓越慢越好,是和长拳类型拳种的速度作比较而说的,决不能象静坐功那样强调时间越长越好,而是应该以慢动作没有断续和停顿,气势不散漫为标准。按照前辈太极拳家的传统练法,陈式老架为八分钟,杨式大架原为八分钟,现为二十分钟,吴式小架为十五分钟。总以呼吸自然,不感觉呼吸紧促为标准。如果过慢,不但呼吸与动作不易协调,不能“一气呵成”,精神也不易贯注,动作不灵活,有呆象。容易形成懒散松懈的神态。

三、连贯圆活

练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因此,始终要求保持上下相随,节节贯串地连贯圆活。要做好连贯圆活,先要把每个姿势和动作做正确。第一势的如何起落?手足的协调如何能做到上下相随?节节贯串?都须仔细揣摩。当每势定式时必须意识贯注十分满足,在似停非停,停而不停的一瞬间,也即在动作极缓,运用折迭时,即引动下势之机。这种势与势之间的承接转换,就称作连贯,也就是动作保持绵绵不断。连贯就是要求上一动作和下一动作折迭地衔接起来,转接处微微贯劲,不滞不僵,不使有停顿或断续之处。重要的是意识要绵绵不断地指挥动作,使所有动作也能绵绵不断地无限制地象曲线一样转来转去,神气贯串,毫不间断。练拳时起势极为重要,头开的好,起势得势,以下也容易得势,起承转合便觉机、势灵活。因此,练太极拳时,预备式即须精神集中,全身安排妥当,把开式练好,为整套拳的连贯圆活创造良好开端。

圆活是圆满、活泼的意思,在一连串无限延长的螺旋式弧形动作中,圆满地不凹不凸,没有缺陷,没有断续,不起棱角,变动又非常轻灵活泼。圆满、活泼运用到推手上,要求达到中正不偏,不越界线,不被压扁,走化粘随不丢不顶,处处圆活无滞,这要在意识指导下,呼吸和动作十分协调,这是要经过长期实践才能做到。

创造太极拳的人,懂得圆的运用最灵活,圆的力量最大,所以求圆是太极拳的特点之一,但是它必须通过螺旋式的弧形动作来完成圆的动作,才能起到“边化边打”的“不疾而速”的技击性特点,否则仍然是直线的圆运动,直线的弧形动作还没有脱离直劲性质。这种直劲碰到来力只能起到“化而后打”的作用,但仍容易形成顶撞的相持局面,也就容易形成“引进落实”的被动局面。因此有人说过:“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拳中必用缠丝者, 粘连之法,全在于此,引进之法,亦在于此,不可忽也。”

四、身法中正

太极拳的身法,主要为“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处处不使身体各部散漫失中,要表现出中正、大方、严正、舒展、和顺的形象。“中正”非“垂直”,是要求“中道和合理”。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四肢动作不论如何转换,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须形成一条直线(上下一条线)。凡是身向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平衡的,都是不符合要求的,都是身法上的缺点。两肩与两胯、两乳与两肚角的上下对齐,齐进齐退,不先不后,是做到身法“上下相随,上下一条线”的关键。

太极拳身法的“中正”,和静坐时的身法端正是一致的。保持躯干正直,对老年人特别重要,上身前俯,头向前倾,弯腰屈背,失去虚领顶劲,这是衰老的象征。许多著名书画家,不论在工作或平时,都是“正襟危坐”,躯干笔挺的。

但是练拳不能不有伸缩,身法有时也有歪斜,有时弯腰幅度极大,只要仍然保持“虚领顶劲”的原则,这就是所谓“中正之偏”。

太极拳身法的轻灵、空松、圆活,全凭腰、胯、胸部的运转,使在任何角度上能够保持全身的平衡,最忌头、身前倾,弯腰屈背。身法的中正,“尾闾正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重视了身法端正,但如果没有“含胸拨背”的配合,上身的胸部就会直僵僵地得不到运动,练拳时如果刻刻留心“意注丹田”,腰部松沉直竖,骶骨有力、带脉自然充实,下部自然有稳重的感觉;胸、背部分肌肉和骨节用意识控制尽量松舒下沉,自然就会有“含胸拨背”的姿势,“松肩沉肘”可以帮助“含胸拨背”姿势的形成。“含胸拨背”不同于弓背凹胸的病态姿势。“含胸拨背”时内部横膈向下舒张,自然地形成横膈式的深呼吸,可以帮助气沉腹部,使上体轻灵,下体稳重,它不同于挺胸的上重下轻。胸膈的一张一缩,一升一降,使膈肌有力,腹腔和肝脏也受到有规律的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有利于输送血液和促进肝脏机能的活动。相对的使胸腔和肺部也获得舒张的锻炼,加强了肺活量。随着动作的一开一合,虚实变换,脊椎在中正的状态下,得到微微的屈伸运动。这样一开一合,一呼一吸,可使胸背部的肌肉、骨节和韧带得到锻炼。“劲贯脊中,力由脊发,牵动往来气贴背”,即指“含胸拨背”而言。

身法的中正安舒,轻灵圆活与沉着稳重三者相结合,是太极拳身法的特点。

陈、武两式拳家在讲究身法时,主张全身整体劲的蓄发相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的。“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张弓,两臂为两张弓,两腿为两张弓。五弓合一,即为全身整体劲,触之则旋转灵活,能蓄能发,滔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