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节录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谈(转)(3)

节录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谈(转)(3)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0 11:23 编辑: 网络 查看:

5楼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三) 

  我觉得,太极在各种拳术中,为最难致用之一种。 

  甚么原故呢? 

  他种拳术的人工夫即算不深,总是练过拳的必有相当体力,比较未经练过的强健。惟练太极拳的人,以不尚力原故,初练一年半载,体力并不见比寻常的人发达许多。体力既不比人强,而太极拳的用法又达不及他种拳式之简易,易于领会。无论初学的人,就是对太极拳用过三五年苦工夫的,除却照一定的规矩推手而外,若教他叫他将太极拳一手一手的用法从头至尾解释出来,恐怕能办得到的很少。既是自己不能领会自己所练太极拳的手法,却如何能使用呢? 

  练他种拳术的,和人比试起来,纵然不能把平日所学手法丝毫不乱的使用出来,然因其平日练习时横冲直击成了习惯,要利用这种习惯再继之以猛勇直前,每能克敌制胜。练太极拳的则不然,平日练习以缓慢为原则,以毫不使力为要义,而一趟架式自首至尾边绵不断。虽搬拦捶、指裆拳等手用法似以显明,然练时不知拳术为何物的小孩,他们有时相打起来也知道劈头脑的举手打去,被打痛了的人,也知道闪开和还手,练太极拳没练到能致用的时候便冒味和人去比试,不但不能用拳法去打人,有时甚至连那本来具有的目卫抓挠的本能都没有了:摆出一个一成不变的架式去接受人家的攻击。旧体小说中常“有招架的工夫,并无还手之力”的话,练太极拳不曾练好的人并招架的功夫也没有,因为太极拳里面就没有寻常招架的手法。然则没有招架的手法,难道人家打来不招架任恁人打吗?? 

    要解释这问题,先得明了太极拳的原理。 

  他种拳术的名称每有与拳术无甚关系的,惟有太极二字完全包括了这种拳术的意义。 

  太极就是一个圆圈,太极拳也就是由无数的圆圈。不动则已,动则皆不能离圆圈,太极拳的招架便是攻击,攻击也便是招架。不能用太极拳的方法攻击的人,断不能用太极拳方法招架。因为手手处处皆是圆圈,就在这个圆圈之中分一半是招架,一半是攻击。功夫越深圆圈越小,有时尚不及见其转动,尽招架与攻击之能事,所以练太极拳的人在推手的时候十分注意听劲的功夫。听劲的名词为太极拳所专有,其意义并不是用耳去听,是用皮肤去听。简言之,便是练习触觉,使之灵敏:皮肤听得敌劲之来路方面。即:顺着来势,以半个圆招架,半个圆来攻击。太极拳论中所谓“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就是这个道理。 

  太极拳之不容易使用既如上述,因之练习太极拳的人其好勇斗狠的习气,及希图尝试的心理都不及练他种拳术的人浓厚。与同道的推手虽也是练习致用的方法,但是推手究有一定的规则,与平常比试不同。推手时的本领不见得能在与人比试时完全使用得着。在练习的时候既不常与练他种拳术的作友谊比试,曾练过十年八载之后已享有相当之名望。或已身为人师,益发不敢轻易与人比试了。这是练太极拳的人普通大毛病。 

   练他种拳术的人,谁也有免不了这种毛病,却不似练太极拳的这们普通,即如杨澄甫受祖传的太极用了大半世的工夫,徒弟也教的不少,论他的本领,北平武术界的人谁也不敢批语他一个坏字。杨家的太极拳架式比较吴鉴泉所传的开展,步马也宽大,练习起来容易长内劲。杨澄甫本人身材高大,气力也自不小,应该能籍这个补助传的拳术称雄一时。然我到北平后调查的结果,杨澄甫的声名在北平武术界中知道的确是不少。只是本领到如何程度却少人知道--因为缺乏临阵的经验(本来应该练太极拳非有临阵经验不可),太极拳更是需要极多之临阵的经验,不然总难有把握。 

  练太极拳的人万不可忽略临阵经验这一层。

  • 2007-5-23 23:07
  • 6楼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四)

      拳术从事比试,谁也知道少不了一个快字,何以太极拳在练习时候却是越慢越好呢?

      第一是虚实得分别清楚。王宗岳《太极拳经》曰:“偏重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已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所谓双重,便是虚实未曾分清楚。我看普通练太极拳的人,解释双重的道理,多以为两脚同时着地即谓之双重。本一脚虚一脚实便不是双重,两手同进打出为双重,一手虚一手实即非双重。若真是如此,双重之病有何难悟,岂有数载纯功尚不能领会这一点儿道理。以我经验所得,不仅两手两足有双重,即一指之微尚应将虚实分别清楚。如以一指着人,不会分别虚实,即犯“双重”之病。练架式的时候,四肢百骸从顶到跟,循环虚实,一手之中,其虚实之互为变换,愈密愈妙。自起手以至终结,处处成圆,处处随虚随实,假使有一寸大的地方未曾注意,这一寸大地方便不免有双重之病。是这般练习如何能快,是这般练一趟,比随便练十趟二十趟有进步。

      第二是增长内劲。太极既不像他种拳术用力,难道与人比试起来真个一点力不要?能将一个百多斤重并有武力的人打倒吗?经中有“四两拔千斤”之语,不过形容少力胜多力的话。然也得四两之力,不能说毫不要力。练太极拳时是绝不用力,若动作太快,随随便便和他种拳一样,不过几十秒钟便完了,如何能增长内劲?因其动作很慢,又一气到底中间不能停留,至少也得七八分钟以上的时间。四肢百骸不住的运动,自然气力增长起来。似这般增长气力,与练他种拳术及搬石打砂袋所增长的气力完全不同,这种气力行家称为内劲,是全身活动的。要在全身什么地方使用,就能全部集中于这一个地方,不一定限于肩背手足。这种内劲着在敌人身上,也与寻常的气力不同,能使受者如触电。

      还有一层必须缓慢的道理,也是我们研究太极拳的人所不能不知道,并将注意的。就是王宗岳《太极拳经》所说“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的道理。他种拳术虽也有气沉丹田说法,却是练习的时候轩眉努目、百脉偾张,将全身的气提上惟恐不及,何尝不能整个气沉丹田,即有之,亦不过将气闷住,或是用意往下沉而已。

      太极拳相传为辽阳张通于洪武初年奉召入都,路阻武当,夜梦玄武大帝授于拳法,且以破贼,因名其拳为“武当派”,传宋远桥、张松溪等七人。按张通字君宝,元季儒者,工诗词、善书画。中统元年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因慕葛稚川其为人绝意仕进,修道于宝鸡山中。山有三峰,因自号三丰。中国道家吐纳引导之术都注意丹田,人身丹田有三处,一居头顶,道家认为藏神之地。故《黄庭经》云:“子欲不死修昆仑”,昆仑即以喻头顶之意。二居中脘,道家认为蓄气之地。三居脐下,道家认为藏精之地。

  • 2007-5-23 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