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楼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五)
虚灵顶劲者,乃顶欲虚灵。所谓存神上丹田,屏寂思虑。气沉丹田者,乃沉气脐下,欲其充实。《黄庭经》云:“呼吸处外入丹田,安能行之可常存。”
寻常人呼吸短促,不能直达脐下,故肺量窄狭,排泄力因之薄弱,影响寿命极大。太极拳亦可称为道家导引方术之一种,道家吐纳之术多为坐功,导引则为行功。不论坐功行功,其要下分注意“存神上丹田。纳气下丹田”则一。老子为我国道家之祖,常曰“虚其心、实其腹”。亦即上丹田欲其虚,下丹田欲其实之意。如练习架式时,动作过快,心思必散乱,呼吸必急促,何能收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之效。我们须知道太极拳之所以异于他种拳术的地方,不在身手步法之有别,全在练习时能注意到存神纳气。故经中又曰:“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练习的人若不知道在这上面用工夫,专注意于身手步法之运用,则与外家拳有何区别?!
以我个人练习的经验,最好于练习架式以前,以若干分种练习静坐。此种静坐法并不如道家一般的守穷,却要屏寂虑,务使万缘都净,故腹部呼吸气纳下丹田。静坐后,再从容练习,在练习的时候,最要注意的是满身松散,不可有寸之许着力处,其实转动屈伸仰俯周旋之态,一如落云太空,毫无阻隔、毫无停滞。从起手以至结尾,不得有停顿处,有棱角处,也不得忽急忽缓。更不得和外家拳一样,想像某手系如何使用、攻击敌人何部、应如何发出,方为得力(此类想像为练他种拳术时所不可少,惟练太极拳则万不宜有此)。若存此类想像,便是自己限制自己的进步,其结果必至所想像的完全错误---就想得一部分效力:如练他种拳术的人之或专善用肘、或专善用腿,亦不可得!
------其故在太极拳皆系圆圈组成。
上海李瑞九家,曾聘有拳术教师孟某,所擅长之拳称“绵拳”,共有八路架式,亦有两人推手法,用意颇似太极。闻孟某少时在山东、河南之间保镖为业,富有膂力,尤善单刀,其名颇显。孟年少气盛,自负其技睥睨侪辈。一日护镖投宿于旅店,与同道者谈武艺,有旁若无人之概。忽有同宿一长发皓然之老叟在旁冷笑,鄙视之意现于颜色。孟不能堪,忿然谓叟曰:“若龙钟似此,岂亦能武!将毋倚老卖老,以为我没奈何乎?”叟从容曰:“强中更有强中手,武艺谁敢称能。因见汝年轻不知天高地厚,故不自觉其笑之出于鼻也,怒将何?”孟益不能忍,必欲与叟较,叟亦不辞。孟方出手,已跌数步,竟不测叟以何种手法,能跌人如此干脆。孟初以叟年迈,恐其不胜掊击,故出手未尽其长,至此乃以全力赴之。不料一近叟身,手脚如被蛛网缠缚,有力无所施,跳脱亦不可得,中心惶急,遍身汗出如淹。见叟张两臂往复搓弄如玩圆球,神气闲逸,绝无寻常比试态度,孟始知非敌,跪请拜师。叟曰拜师则可,但当弃汝所业随我经商。孟思得其传,竟弃镖业从叟往来贩运于山陕之间。二年半,叟即病死,孟尚未得尽其传。据孟语人,其师所能,原有拳式十三路,历二年半仅得其八余,余五路失传。闻太极旧称绵拳,孟所习者亦为绵拳,复恰为十三路,我疑其即为太极十三式。
又江西于今盛行之字门拳,身手步法酷类太极拳。架式亦为八路,又有所谓鱼门拳者,架式十二路,用法与太极尤相类,亦有两人推手之法。江西熊斗枢曾练鱼门十余年,前年与我相遇于汉皋,为言鱼门拳以手手不离逼吸为原则,练时亦贵慢贵不用力。惜其人不能说出鱼门拳来历。
我国拳术派别繁多,无论全国即一省之中,每有数十种架式,甚至一县之内亦有数十种。拳术界的现象如此,应该能人甚多,始有此创造能力。我经仔细研究,结果知道,此种种类拳式流传,并不一定传自有创造能力之人,多有由一个负盛名的教师,在二三十年之中传出数十种拳式。虽皆托名传自古代某人,或言岳飞,或言达摩,且有托之孙悟空弥勒菩萨者。其实手法皆大同小异,一趟架式之中,合于拳理及实用者不过三五手。此教师者,何以如此其不惮烦,编造此种种类类之架式?无非为广招伙计耳。北方学拳拜师,无一定肄业时期,有力者延师至家,或寄居其师家中,三年五年继续练习之事,甚属平常。南方则多有限制,或延师来家,或由师自行设厂授徒,率以三四十日为厂,至多亦不过五十日,期满则徒弟各自散去。如欲继续练习,即增一厂,至多亦不过五十日,期满则徒弟各自散去,如欲继续练习,即增一厂。徒弟进厂之日起,至散厂之日止,其间必书夜苦练,以求出厂后能致用,若徒学过二三厂武艺后,尚不胜未经练过之蛮汉,则为不名誉之甚。
如太极拳者因不能计日有效,即其他理甚精、法甚织密之各种拳术,亦决难于百日之间,体用俱备。从来练拳者,多系粗人,不明此理,如练二三厂后,尚不能克敌制胜者,不怪其师武艺不高,即疑其吝不传授。为教师者,欲其徒计日收,惟有将原有之拳术搁置,择三五便于用之手法,加以转折,及江湖卖艺之门面动作,编造成一趟加工,而托之于世俗最迷信之古人所传,其式简单易练,天资略高之人十余日即会,再教以半月之拆用,出厂后居然能战胜蛮汉,师之声誉因之雀起,往习者日多。但人情厌故喜新,一年半载后又非得改造一趟架式不可。
平江有名拳师潘厚懿,三十岁时即以教拳为业,寿至八十方死。前后所教徒弟在三千人以上,其所传架式之不同何止数十种,得其真传者不过十人。并非彼秘不教人,学者欲求速效,使彼不能不如此。现在潘之徒弟在各处当教师者,亦有数十人。
辗转流传,四百年之久,名称已屡变,又焉知孟某之绵拳、熊某之鱼门拳不与太极一脉相传乎?
2007-5-23 23:08
8楼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六)
在一趟架式中,就原来不曾分出某手如何攻击,如何招架,可以说全体没有攻击和招架方法,也可以说全体皆是攻击和招架的方法。无论头脑如何细密之人,欲从一架方法的范围缩小。我常见有以太极拳教授徒众为业的。因徒弟询问架式中手法用处,他勉强解说,谓“扇通臂”是用手招架敌人的手、左手向敌人胸膛打去,“海底针”是以右手食指戳敌人肛门(肛门又称海底,所以谓之“海底针”).
呜呼!如此解释太极拳用法,岂不是极笨极无理吗!此种人可说是根本不明了太极拳的原理。
或有问曰:诚如尔所说,太极拳既不要快,又不用力,平常平常练习时又不能想像如何攻击招架,却用什么去和别人比试?
我说:我们练拳术的人无论是练太极或是其他之拳术,都应该知道这个“快”字意义:不是两手伸缩迅速谓之快,也不是两脚进退迅速谓之快。(因为人们)同具一样的手脚伸缩进退迅速的程度,除却老态龙钟及疲弱残疾的人,大概都相差不远。须知,快慢的分别重在两个眼睛,但是同具一样的两双眼睛,却又有什么分别呢?就在看机会能迅速与否!敌人没露出有可乘的机会,手脚尽管打到他身上,不仅不发生效力,每每转予敌人以进手的机会。
两人对打时,如何谓之机会呢?
在敌人失却重心的须臾之间,便是机会。两眼看到了机会,趁这机会进攻便能将敌人打倒么?仍不一定:还得不失地位、不失方向才能用效。因敌人的重心虽失,然须观其实偏差所在,从何地进攻,何方攻击,方能用务少而成功多。若方向地位未尝度停当,敌人原来已失之重心,有时反因受攻击而得回复,两人相打之际,可以进攻之机会彼此皆时时可以发生,却苦以两眼不能发见,有时发见稍迟则机会已过,有时因攻击之地位及方向错误,虽进攻不能发生效力,也是错过了机会。练推手听劲,就是重在寻机会,及练习何种机会,应从何地位何去何从方向进攻。两眼能不失机会,进攻又不能失机会方向,便是武艺高超,全不在手脚迅速。分别工夫的深浅,武艺的高下,完全在此。若不待机会,不明方向、地位,就算是蛮打蛮揪(在练他种拳术的当中,每有自恃气力则强,练就二三手惯用法,不顾人情如何,动手就一味横冲直击,屡能制胜,因而成名),练太极拳的却根本上不能产出这种人材。
2007-5-23 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