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楼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七)
太极拳之所以练不用力,于练架式之外有数种推手的方法,就是要练习的人,从拳术根本上做工夫,不可注意一部的动作(学习外家拳打桩板、推砂包等动作)。
或问:练太极拳时候,若以余力兼练打桩板、推砂包等动作,就应该总有利益、没有妨碍。
我说:如何没有妨碍,并且有绝大妨碍!!因为练太极拳以圆活为体,所以在练习架式的时候,务使全身板散,久久自能圆活无碍,有寸许处着力则必停滞,何况打桩板、推砂包专用蛮力呢!
太极拳所得的是弹劲,打桩板、推砂包所得的是直力(太极拳最忌直力)。原富直力者练太极拳,尚须渐次使直力化为弹劲,必完全变化之后,方能得太极之妙用,岂可以练太极的时候兼练根本相反之直力?
或又问:练太极拳的素来不注意桩步,练习架式时,又全不用力,因之下部力量加增甚缓,和人比试起来每苦下部不稳容易受敌人牵动。打桩板推砂包的结果不过能增长直力,诚有妨碍太极圆活之体,若兼习站桩,使下部增加稳实的程度,应该是有益无损。究竟如何呢?
我说:万不可有此画蛇添足的举动!须知下部稳实与否,全在于练习架式时是否能实在气沉丹田。如练有相当的工夫,确实能于每一呼吸之中都注意气沉丹田,则下部决无不实之理。
还有一层道理应当明了:和人比试的时候,其所以容易受敌人牵动或被击退,其病并不在下部不稳实,乃腰腿不活之故。腰腿能活,则站走随意;没有与相顶相撞的时候,又何至有牵动下部,与被敌人撞退之事?外家拳每有用刚劲攻击敌人之手法(无不丢不顶的原则),所以初练拳时须注重桩步,然腰腿亦贵能活,如腰腿全无功夫,休说是两脚立在地上,全身坚立稳不到如何程,即钉两木桩于地下,用绳将两脚绑扎其上,也一般容易打倒。
常有武功纯熟的人,两脚或是一脚立悬崖,壮士五六人推挽不动,观者莫不诧为桩步稳实。其实与立崖边之脚并无何等关系,完全由于腰腿灵活,能将着身之力引向空处。《太极拳论》中所谓“引动落空”,术语谓之“化劲”者也,越遇着强硬地方越可以显出力的效用。譬如枪弹、炮弹,越是打在坚硬之处,越能发挥他的侵彻力,此理是极易明了的。所以太极拳不以强硬为体,务必练成极软,以“不丢不顶”为原则,使敌人虽有大力不能发挥。如练习站桩,以敌人推挽不动为目的,岂不是与不丢不顶的原则相反吗?若练太极拳有站桩之必要,则古人早于推手方法之外传有站桩方法。
2007-5-23 23:11
10楼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八 )
常见有练太极拳之人,于推手的时候在朋履挤按四手之外任意出手,或多方阻碍使不得按规定次序推揉。工夫生疏的,每致停滞不知应如何走法。其多方阻碍之动作,术语谓之“拿”,即拿住不放之意,此类推法不能没有,然仅可为练习的一部分工作,不能以此为基本练习(好处在使练习的人容易明白站走变化的方法,又能使触觉增加灵敏)。无论何种技艺,皆是熟能生巧,一方面练拿,拿即是粘,一方面练走,自然由熟可以得巧。
然则何以仅一部分工,不能作基本练习呢?
因为能粘与不能粘,能走与不能走,全在工夫的深浅。若没有相当的工夫,尽管知道粘走的方法仍粘不住、走不了,基本练习还是按着规矩推揉朋履挤按四手,并得认真分析,不可苟且妈糊放过,则三手皆不停当矣。
推手也是一个太极拳圆圈,在一个圆圈之中分出棚履挤按四手,棚挤为半圆,履按为半圆本系联贯而成,故一手忽略,则全圆圈之破坏。在这四手联贯成一大圆圈之中,于彼此皮肤接触之处,每手又各成一小圆圈,每于小圆圈中又分半圆为粘,半圆为走,两手同时粘走,虚实须得分清,若不分清,即犯双重。两手虚实分清后,便得注意到一手虚中之实,实中之虚,不然则一手之中,亦犯双重,其弊害与犯两手双重等。
无论练架与推手,皆须注意尾闾中及脊梁(所有动作胥发源于此):脊梁须中正,不偏不倚,因动作必从尾闾发端,方足以身体连动四肢,不是以四肢牵动身体。尾闾有圆圈,则各部的圆圈能粘能走,如尾闾不起作用,各部的圆圈,也都失了粘走之效。
在太极拳不久的人骤闻此语必生疑惑,但依此练习若干日,自有恍然之时。倘教授之人,不令学者于此等处注意,在天资聪颖、又能下若干工夫的,或者有自行领悟之一日,否则将于身不如其所以然。故从来练习武术之人,贵在能得名师。每有终年游历,意在求师访友,即为此等处非经指点不可也。
2007-5-23 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