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向愷然先生練太極拳之經驗(繁体原文)

向愷然先生練太極拳之經驗(繁体原文)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2 02:04 编辑: 网络 查看:

前清丁未年間。我在日本會見一位直隸朋友。就聽他說起北方練拳術的人。有幾個大派別。一派是練八卦拳的。一派是練形意拳的。一派是練太極拳的。還有一派練岳氏散手拳的。後來由岳氏散手又產生一派。謂岳氏連拳。此外。雖尚有不少的家數。然練習的比較人少。不能自成一派。我當時聽了這些話。不過知道有這些名目罷了。究竟各派是些什麼手法。彼此分別之點。在什麼地方。因那位直隸朋友。不能一一演給我看。無從知道。直到民國癸卯年。遇見李存義的弟子葉雲表、郝海鵬。纔見著了形意拳。八卦拳也看了一部份。太極拳仍是不曾見着。不過曾聽得葉、郝二人說起太極拳意義。使我增添了許多向往之心罷了。經過了若干年。祇是沒有機會遇着太極拳練得好的朋友。不但無從研究。便想看一次是如何的形式。也達不到這個目的。到乙丑年五月。幸有一位陳微明先生。從北京來到上海。以所從楊家學得的太極拳。設一個致柔拳社。專教人練習。我得這個機會。纔從事研究了幾個月。不料正在研練的時候。二十年前教我練拳的王志羣先生也到了上海。我這時與王先生已有好幾年不曾見面了。一向祇聽得王先生在北京專心研究太極拳。因為原來根柢甚深的原故。成功比任何人都容易。我於是又從王先生研究。論王先生所練的太極拳。與陳先生所練的。本屬一家。陳先生的師承是楊澄甫。王先生的師承是吳鑑泉。兩人都是楊露禪的再傳弟子。當然是一家一派的了。但是兩人所傳授的拳式。各自不同。我當時很是疑惑。不敢隨便判斷誰對誰不對。我既以研究拳術為目的。自不能存黨同伐異的心。何況同是太極拳術。又是同出一家呢。祇以研究便利的關係。因王先生住在我家。便專從王先生研究。也時常與陳先生推手。奈不久離了上海回湖南。在湖南找不着練太極拳的人。沒有人和我推手。祇好獨自練習。戊辰七月。我跟着湖南的軍隊到了北京。此時北京已改名北平。因政府遷都南京的關係。北京市面漸就蕭條。影響所及。連幾個練太極拳有名的人物。如楊澄甫、吳鑑泉等。都跟著往南京或上海去了。所會見的幾個。雖也是北方有相當聲望的人。如許禹生、劉恩綬之類。對於太極拳都有若干年的研究。其所練架式。類似吳鑑泉傳授者為最多。我於是又從許劉兩人研究了些日子。許君以吳楊等專練太極拳之人皆已南去。他辦了一個體育學校。找不著教太極拳的好手。就託人在河南溫縣陳家溝子聘了一位姓陳名積甫的來。相傳楊露禪當日。是從陳家溝子學來的太極。他的師傅叫陳長興。從陳長興到現在。代有傳人。此刻陳家溝子的人。少有不練拳的。練的都是太極。沒有第二種拳。在那地方流行。體育學校請來那位姓陳的。年齡不過四十歲。是從小專練太極拳。不曾練過旁的拳。到北平後。除在體育學校擔任教授而外。還有許多人請到自己家裏去教。我聽得這們一位人物。少不得要去見一見。這日由許君介紹。在體育學校會面。並見他練了拳。推了手。還和他談論了好一會。不會他倒也罷了。會過之後。使我更加了疑惑起來。因為他這道地的太極拳。不僅和吳鑑泉傳授的形式大不相同。就是和楊澄甫所傳授的比較。也全不是那門一回事。連拳譜上的名目。也不一樣。吳楊兩家所傳的姿勢。雖有分別。但是起手都是一攬雀尾為名稱。就是孫祿堂從郝維真所學的。起手名懶札衣。也與攬雀尾的音相似。不管是誰的音轉變了。總還是這個音調差不多的名稱。至於陳積甫練拳起手叫做金剛搗碓。雖也有懶札衣的名目。惟手法身法與吳楊兩家的攬雀尾。孫祿堂的懶札衣。都無相似之處。且全式名稱不同之點甚多。如青龍出水、雙推手、神仙一把抓、小擒打、前招後招、鐵叉、切地龍、當地炮等名稱。皆吳楊二家所未有。至如封似閉。稱六射四閉。單鞭稱丹變。倒攆猴稱倒捻肱。肩通臂稱閃通背。右起脚稱右插。左起脚稱左插。轉身蹬脚稱蹬一根子。抱虎歸山稱抱頭推山。雲手稱運手。音尚相近。但身手動作方法亦多不類。再看他推手祇有同邊活步的一個方法。就是一個左脚向前。一個右脚向前。掤擠進一步。捋按退一步。我問他推手共有幾個方式。他說就是這一個方式。我又問沒有站定不動脚的推法嗎。他說沒有。我又問他沒有四隅進退名叫大捋的推法嗎。他也說沒有。我想這就奇了。楊露禪是從陳家溝子學來的。到此不過三傳。何以與陳績甫的相差這們遠。楊家練習的方式。倒比較的完備。楊家推手的方式。由淺入深。共有四種。最初彼此都用單手搭挽。使站走靈活。次則按掤擠捋按。四手彼此都用雙手。兩脚站立不動。僅以身手進退。又次則活步進退。再次則向四隅進退。名為大捋。步法身法手法漸次繁難。務使練習的人。能進退隨意。緩急皆由自主。不受制於人。若僅一同邊活步之方式。初學者不易粘走。而練有相當程度的。覺得其活步容易討巧。腰腿難得有真功夫。至於欲求深造的。則又嫌其太簡單。太極拳的原理。和其他之拳術不同。太極注重粘走。所謂於不丟不頂中討生活是也。粘即是不丟。走即是不頂。此理說的容易。做到實難。一部份之粘走尚易。全體之粘走尚難。欲全體粘走如意。則非有大捋不為功。按大捋之法。決非創自楊家。想必是陳績甫未得其傳。故其法尚不及楊家完備。以我個人近年研究太極拳之結果。深信拳理之精細。拳法之周密。及練習之有益無損。此非他種拳術所能及。年來政府提倡武術。設國術館於首都。各省也遍設分館。首都國術館中。分武當、少林兩門。武當門即以太極拳為主體。因此太極拳的勢力漸漸侵到了南京。練習的人日漸增多。然首都經過一次武術比賽之後。聲明以太極拳為專長的多未勝利。而北平方面所去應試之人。其得勝利者雖十之七八也曾練習太極。但在報名時。卻未聲明以太極拳為專長。(國術館考試武術時。報名者須聲明曾練何種武術。以何種為專長。)因之一般人對太極拳懷疑者極多。原來反對太極拳的人。不待說。益發振振有詞。即平日也曾練習太極。對太極有相當認識的。也懷疑太極不能致用。我是最相信太極的人。在這時不得不將我個人對於太極拳的經驗及心得說出來。或者可以解釋一部人的疑惑。及增加一部人的信仰。並可以供同好的參證。篇中時有文言口語雜操之處。隨手寫來。但求達意。不及修改。閱者諒之。我覺得太極拳在各種拳術中為最難致用之一種。什麼原故呢。練他種拳術的人。工夫即算不深。祇是練過拳的必有相當體力。比較未經練過的強健。惟練太極拳的人。以不尚力原故。初練一年半載。體力並不見得比尋常的人發達許多。體力既不比人強。而太極拳的用法。又遠不及他種拳式之簡易。易於領會。無論初學的人。就是對太極拳用過三五年苦工夫的。除卻照一定的規矩推手而外。若教他將太極拳一手一手的用法。從頭至尾解釋出來。恐怕能辦得到的很少。既是自己不能領會自己所練太極拳的手法。卻如何能使用呢。練他種拳術的。和人比試起來。縱然不能把平日所學的手法。絲毫不亂的使用出來。然因其平日練習時橫衝直擊。成了習慣。祇要利用這種習慣。再繼之以猛勇直前。每能克敵制勝。練太極拳的則不然。平日練習以緩慢為原則。以毫不使力為要義。而一趟架式。自首至尾連綿不斷。雖搬攔捶、指襠拳等手用法。似已顯明。然練習時不是斷勁。用時自難得力。人類本自然具有以手足自衛。及抓攫人的知能。即不知拳術為何物的小孩。他們有時相打起來。也知道劈頭劈腦的舉手打去。被打痛了的人。也知道閃開和還手。練太極拳沒練到能致用的時候。便冒昧和人去比試。不但不能用拳法去打人。有時甚至連那本來具有的自衛抓攫的知能都沒有了。擺出一個一成不變的架式。去接受人家的攻擊。舊小說中常有祇有招架的工夫。並無還手之力的話。練太極拳不曾練好的人。並招架的工夫也沒有。因為太極拳裏面就沒有尋常招架的手法。然則沒有招架的手法。難道人家打來。不招架任憑人打嗎。要解釋這問題。先得明瞭太極拳的原理。他種拳術的名稱。每有與拳術無甚關係的。惟有太極二字。完全包括了這種拳術的意義。太極就是一個圓圈。太極拳也就是由無數的圓圈聯貫而成的一種拳法。無論一舉手。一投足。皆不能離這個圓圈。離了這個圓圈。就違背了太極的原理。再精細一點說。不但舉手投足。不能離圓圈。四肢百骸不動則已。動則皆不能離圓圈。太極拳的招架。便是攻擊。攻擊也便是招架。不能用太極拳的方法攻擊人的。斷不能用太極拳的方法招架。因為手手處處皆是圓圈。就在這一個圓圈之中。分一半是招架。一半是攻擊。工夫越深。圓圈越小。有時尚不見其轉動。已盡招架與攻擊之能事。所以練太極拳的人。在推手的時候。十分注意聽勁的工夫。聽勁的名詞。為太極拳所專有。其意義並不是用耳去聽。乃是用皮膚去聽。質言之。便是練習觸覺。使之靈敏。皮膚能聽得敵勁之來路方面。即順着來勢以半個圓招架。半個圓攻擊。太極拳論中所謂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就是這個道理。太極拳之不容易使用。既如上述。因之練習太極拳的人。其好勇鬥狠的習氣。及希圖嘗試的心理。都不及練他種拳術的人濃厚。與同道的推手。雖也是練習致用的方法。但是推手究有一定的規則。與平常比試不同。推手時的本領。不見得便能在與人比試時。完全使用得著。在練習的時候。既不常與練他種拳術的。作友誼比試。曾練過十年八載之後。已享有相當之名望。或已身為人師。益發不敢輕易與人比試了。這是練太極拳的人普通大毛病。練他種拳術的人。雖也有免不了這種毛病的。卻不似練太極拳的這們普遍。即如楊澄甫受祖傳的太極。用了大半世的工夫。徒弟也教的不少。論他的本領。北平武術界的人誰也不敢批評他一個壞字。楊家的太極拳架式。比較吳鑑泉所傳的開展。步馬也寬大。練習起來。容易增長內勁。楊澄甫本人身材高大。氣力也自不小。應該能藉這個祖傳的拳術。稱雄一時。然我到北平後。調查的結果。楊澄甫的聲名。在北平的武術界中知道的確是不少。祇是本領到如何程度。卻少人知道。因為缺乏臨陣的經驗。本來練太極拳。非有臨陣經驗不可。太極拳更是需要極多之臨陣經驗。不然總難有把握。練太極拳的人。萬不可忽略臨陣經驗。這一層。拳術從事比試。誰也知道少不了一個快字。何以太極拳在練習的時候卻是越慢越好呢。這道理在練他種拳術的人。固多不免懷疑。就是練太極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