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向愷然先生練太極拳之經驗(繁体原文)(3)

向愷然先生練太極拳之經驗(繁体原文)(3)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2 02:04 编辑: 网络 查看:

 

       却又有什麼分别呢。就在看机会能迅速与否。敌人没露出有可乘的机会。手脚尽管打到了他身上。不仅不发生效力。每每转予敌人以进手的机会。两人对打时。如何谓之机会呢。在敌人失却重心的须臾之间。便是机会。两眼看到了机会。趁这机会进攻。便能将敌人打倒麼。仍不一定。还得不失地位。不失方向。才能有效。因敌人的重心虽失。然须审其偏差所在。从何地进攻。向何方冲击。方能用力少而成功多。若方向地位未尝审度停当。敌人原来已失之重心。有时转因受攻击而得回复。两人相打之际。可以进攻之机会。彼此皆时时可以发生。只苦於以两眼不能发见。有时发见稍迟。则机会已过。有时因攻击之地位及方向错误。虽进攻不能发生效力。也是错过了机会。练推手听劲。就是重在寻机会。及练习何种机会。应从何地位何方向进攻。两眼能不失机会。进攻又不能失机会方向。便是武艺高超。全不在手脚如何迅速。分别工夫的深浅。武艺的高下。完全在此。若不待机会。不明方向地位。只算是蛮打蛮揪。在练他种拳术的。每有自恃气力刚强。练就二三手惯用手法。不顾人情如何。动手就一味横冲直击。屡能制胜。因而成名的。练太极拳的。却根本上不能产出这种人材。太极拳之所以练不用力。於练架式之外有数种推手方法。就是要练习的人。从拳术根本上做工夫。不可注意一部的动作。学外家拳打桩板推砂包等动作。或问练太极拳时候。若以余力兼练打桩板推砂包等动作。应该只有利益。没有妨碍。我说如何没有妨碍。并且有绝大妨碍。因为太极拳以圆活为体。所以在练习架式的时候。务使全身松散。久久自能圆活无碍。有一寸许处着力。则必停滞。何况打桩板推砂包专用蛮力呢。练太极拳所得的是弹劲。打桩板推砂包所得的是直力。太极拳最忌直力。原富有直力者。练太极拳尚须渐次使直力化为弹劲。必完全变化之后。方能得太极之妙用。岂可以练太极的时候。兼练根本相反之直力。或又问练太极拳的素来不注意桩步。练习架式时。又全不用力。因之下部力量加增甚缓。和人比试起来。每苦下部不稳。容易受敌人牵动。打桩板推砂包的结果不能增长直力。诚有妨碍於太极圆活之体。若只兼习站桩步。使下部增加稳实的程度。应该是有益无损。究竟如何呢。我说万不可有此画蛇添足的举动。须知下部稳实与否。全系於练习架式时。是否能实在气沉丹田。如练有相当的工夫。确实能於每一呼吸之中。都注意气沉丹田。则下部决无不实之理。还有一层道理。应当明了。和人比试的时候。其所以容易受人牵动。或被冲退。其病并不在下部不稳。实乃腰腿不活之故。腰脚能活。则站走随意。没有与敌人相顶撞的时候。又何至有牵动下部与被敌人撞退之事。外家拳每有用刚劲冲击敌人之手法。无不丢不顶之原则。所以初练拳时。须注重桩步。然腰腿亦贵能活。如腰腿全无工夫。休说是两脚立在地上。全身坚立稳不到如何程度。即钉两木桩於地下。用绳将两脚绑扎其上。也一般容易打倒。尝有武功纯熟的人。两脚或一脚立悬崖。壮士五六人推挽不动。观者莫不诧为桩步稳实。其实与立悬崖边之脚。并无何等关系。完全由於腰腿灵活。能将着身之力引向空处。太极拳论中所谓引动落空。术语谓之化劲者也。越遇着强硬地方。越可以显出力的效用。譬如枪弹炮弹。越是打在坚硬之处。越能发挥他的侵激力。此理是极易明了的。所以太极拳不以强硬为体。务必练成极柔极软。以不丢不顶为原则。使敌人虽有大力。不能发挥。如练习站桩。以敌人推挽不动为目的。岂不是与不丢不顶的原则相反吗。若练太极拳有站桩之必要。则古人必早於推手方法之外。传有站桩方法。常见有练太极拳之人。於推手的时后。在掤捋挤按四手之外。任意出手或多方阻碍。使不得按规定次序推揉。工夫生疎的。每致停滞不知应如何走法。其多方阻碍之动作。术语谓之拿。即拿住不放之意。此类推法。不能没有。然仅可为练习的一部分工作。不能以此为基本练习。好处在使练习的人容易明白粘走变化的方法。又能使触觉增加灵敏。无论何种技艺。皆是熟能生巧。一方面练拿。拿即是粘。一方面练走。自然由熟可以得巧。然则何以仅一部份工作。不能作基本练习呢。因为能粘与不能粘。能走与不能走。全在功夫的深浅。若没有相当的工夫。尽管知道粘走的方法。仍是粘不住走不了。基本练习。还是按着规矩推揉掤捋挤按四手。并得认真分析。不可苟且妈糊放过。则三手皆不停当矣。推手也是一个太极的圆圈。在一个圆圈之中。分出掤捋挤按四手。掤挤为半圆。捋按为半圆。本系联贯而成。故一手忽略。则全圆因之破坏。在这四手联贯成一大圆圈之中。於彼此皮肤接触之处。每手又各成一小圆圈。每於小圆圈中。又分半圆为粘。半圆为走。两手同时粘走。虚实须得分清。若不分清。即犯双重。两手虚实分清后。便得注意到一手虚中之实。实中之虚。不然。则一手之中亦犯双重。其弊害与犯两手双重相等。无论练架与推手。皆须注意尾闾及脊梁。所有动作胥发须於此。脊梁须中正。不偏不倚。因动作必从尾闾发端。方足以身体运动四肢。不是以四肢牵动身体。尾闾有圆圈。则各部的圆圈能粘能走。如尾闾不起作用。各部的圆圈。也都失了粘走之效。在练太极拳不久的人。骤闻此语。必生疑惑。但依此练习若干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