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向愷然先生練太極拳之經驗(繁体原文)(6)

向愷然先生練太極拳之經驗(繁体原文)(6)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2 02:04 编辑: 网络 查看:

       有相当时日。必有相当成功。练太极拳则非运用极细密之思想力。纵竭一生之功。亦不过偶然得着一部分作用。如练外家拳者之专善用某几种手法而已。经中所谓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可见非能运用极细密之思想力者。不能练太极拳。此与以上屏寂思虑之言。并不冲突。以上乃屏寂妄想之念。太极拳为内家拳术。注重上下丹田。本近道家导引之术。但近之论太极者。多因其名为太极。遂以八卦五行生尅之理。阴阳变化之言。附会易理。则窃疑其理论虽高远。与事实掤、捋、挤、按、等八法。并无一定格式。前已言之。何所根据。而拟之八卦。至前后、左右、中定在太极架式中更无其名称。且任何拳术亦不能离此五者。拟以五行。尤以不伦不类。太极拳固注意阴阳变化。他种拳法何尝不注重阴阳变化。太极拳自有其非他种拳所能比拟之长处。决不在此似是而非之玄理。当科学昌明之今日。我等研究提倡。当应按照实际加以判别。不可震惊古人之言。或名流所断论。遽予盲从。我於太极拳用功甚浅。但其方法及名称尚能记忆。且尝见深於此道之人。教授徒弟。实不闻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及所谓五行等有一定格式方位。能单独提出数人练习。则此等名目之不能称十三式。十三式之不能附会为八卦五行。也至明显。不知与我同好者。亦有曾致疑於此。而欲从事研究其所以然者否。杨澄甫吴鉴泉均以专练太极拳有重名於北平。或曰。杨澄甫善发人而不善化。吴鉴泉善化人而不善发。以是二人均有缺陷。若兼有其长。则尽太极之能事矣。我曰。事或有之。於理则殊不可通。因发与化似二而实一。不能发则不能化。不能化亦不能发。故经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不过原来体格强壮。气力充足之人。发人易远而乾脆。杨体魁梧。且尝闻与其徒推手时。常喜自试其发劲。故其徒皆称其善发人。吴为人性极温文。且深於世故。不论与谁推手。皆仅守范围。不逼人。不拿人。人亦无逼之拿之者。闻其在北平体育学校教太极拳时。学者众多。皆年壮力强。与吴推手任意进退。吴惟化之使不逞而已。始终未尝一发。故人疑其只善化。而不善发。我谓若吴亦尝发人。但发而不能动或动而不能远。则疑其不善发人犹可。今吴始终未尝一发人。证其平日温文之性格。可断其为不欲无端发人。招人尤怨。非不善於发人也。我以北来略迟。於杨吴二君皆未谋面。然深信二君。皆为当今纯粹练太极拳之名宿。绝未搀杂他种拳法。以图讨巧。其工夫火候实不可轩轾。在外家拳盛行之今日。欲求专练太极拳如二君者。恐未易多得。惜负提倡国术者。不知物色人材。闻二君刻均不在南京国术馆。项城当国时。幕中有宋书铭者。自称谓宋远桥之后人。颇善太极拳术。其时以拳术著称於北平之吴鉴泉、刘思绶、刘采臣、纪子修等。皆请授业。究其技之造诣至何等。不之知也。宋约学后不得转授他人。时纪子修已年逾六十。谓宋曰。某因练拳者。一代不如一代。虽学者不能下苦工夫。然教者不开诚相授。亦为斯技沦胥之一大原因。故不辞老朽。拜求指教。即为异日转授他人地也。若学后不得转授。某已年逾六十。将於泉下教鬼耶。遂独辞出。其从游者。终无所得。盖宋某拳师之习气甚深。其约人之不得传授他人。即不啻表示自之不肯以技授人也。太极拳架式各家所传皆有区别。然不论其手法及姿势如何不同。其从首至尾须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滞。以满身轻利、气沉丹田为原则。则一也。依此原则。又能时时注意阴阳。虚实变换。免除双重之弊。虽无明师指导。亦自有豁然贯通之日。练架式既练有真实工夫。则推手必容易进步。且不难出人头地。如练架式不下苦工。专从推手中觅作用。天资纵高。亦不过推得两手灵巧而已。身上功夫即增长。亦属有限。我自乙丑年五月。从事练习太极拳架式。迄今不过四年余。前后已四易架式。因每从一人研究。即更换其人所传架式。当时亦颇认为有更换之必要。及练习既熟。始悟四种架式不同者。仅其外表动作。精神则绝少差异。其有因各人传授之不同。而互相诋诽者。特未身经练习。及入主出奴之恶习未忘耳。练太极拳者。每有存心轻视外家拳之习气。论拳理。太极拳自较外家拳精细。但外家拳亦自有其好处。如练太极拳未练至能自由运用之程度。则尚不如外家拳远甚。此番南京考试之结果。便可证明练太极拳者。不如练外家拳容易致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