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太极圆运动(2)

太极圆运动(2)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2-25 11:4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人类生命的起源是阴阳二气交合的结果。在生理上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平衡,百病不生。在病理上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在诊断上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在防治上强调调和阴阳。由此可知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自中医学形成以来,中医名词的理解只可意味,难以言传,导致民众难以了解中医,致使中医学精髓掌握在少数人之手,出现难以传承的尴尬局面。

   现以阴阳学说之理,借蒸汽锅炉之实,试论之:

   蒸汽锅炉要想正常工作必须有锅中之水,炉中之火。水在火的加温下,沸腾后产生蒸汽,蒸汽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产生气压气压的大小是由锅中之水,炉中之火决定的。以阴阳学说来说水即阴,火即阳。

   气化:气的运动变化。有不足与有余两种情况。蒸汽量不足,气压低于正常值为气化不足。反之为有余。

   阴阳平衡:火水比例,蒸汽量合适,气压正常的状态。有低水平及高水平之分。

   阴盛:水正常火少的状态。气压不足。---寒证同理。

   阳盛:水正常火多的状态。气压有余。---热证同理。

   阴虚内热:火正常水少的状态。气压先有余随即不足。

   阳虚:水正常火少的状态。气压不足。

   虚火:有两种。一种是阴虚内热。一种是火力衰微,难以加热锅中之水,浮热在上的状态。

   实证:水火正常气化正常,外周管道不利,气压升高的状态。

   虚证:水火不足,气化不足,气压下降的状态。

   理解了以上名词的解释,再来看中医的阴阳学说,又有何难解之处。

“一气周流”认为,人体内有一股无形的气在不停的周流运转着。先天之气——元气带动脾胃之气旋转。脾气和胃气通过升降斡旋,带动肝、心、肺、肾之气左升右降,形成一个完整的如环无端的“一气周流”循环。

   人体生命的总纲

心天肾地,左肝脾,右肺胃。肺胃降则心生肾,肝脾升而肾生心。

传说伏羲氏画八卦,画了一个结构简单的八角形的图,表达中华文化的天地阴阳、水火升降、四季变迁、东西方位等观念。此后的黄帝们将之运用在医学中,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因此,黄帝医学也可以称为八卦医学。

    《黄帝内经.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复地载,万物方生”。“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阳从左,阴从右。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

这一段是黄帝运用八卦图对人体生命的基本论述,是【黄帝内经】的指导思想。到了清代,黄元御进一步发展了人体八卦图。在其论著中说:“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肝血温升则化阳神,肺气清降则产阴精”。“血藏于肝而化于脾”。

    其后,吴达在《医学求是》中说:“坎水温升则肝木遂其疏泄之性,赖脾气以上达,上达则成魂,升于君火则为神,而离中之一阴寓焉;离火清降则肺金行其收敛之政,赖胃气以下行,下行则成魄,降于坎水则为精,而坎中一阳寓焉。水火上下相济者,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土之右降也。脾升则化木火,胃降则化金水。胃不得降则心火上炎。肺金必赖胃气之右降”。

黄氏八卦医派将藏象学说的心肝脾肺肾胃六个藏象引入八卦图,使之成为升与降两个系统,循环往复,变化无穷。藏象本来就是系统学名称,但把藏象们串联起来,使其系统性高度提升,并化繁为简,将藏象精简为六个,成为肾肝脾主升系统与心肺胃主降系统,或言之,人体只有主升与主降两个藏象,就是心与肾,它们各是一个系统,心领导肺胃作下降运动,由上向下、由里出表这是人体的“天气下为雨”;肾领导肝脾作上升运动,由下向上由表向里,这是人体的“地气上为云”。

    藏象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本,没有藏象就没有中医学。在黄氏之前,医家们虽有发展,但未跳出黄帝圈子,只是补充完善而已。黄氏之说则真正传承了黄帝医学,体现了黄帝们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使黄帝医学的科学水平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乃人体生命的总纲。它不仅是中医学的总纲,也是西医学乃至人类医学的总纲。无论分子细胞领域多么复杂纷繁,都不出总纲之外,使中医学具有了“拿来”分子细胞的本领。现今,不说人们怀疑中医学的先进科学性,就连中医人士也对中医一知半解,不甚了了。官方盖棺定论,清代出了个温病学派,将黄氏之说丢弃一边。孰知发扬光大黄氏之说,中医不仅跻身现代科学之林,其超前的科学性是未来人体生命研究和医学的指路明灯!

张仲景其所以为圣,深得肾肝脾主升、心肺胃主降之道。一部伤寒,于此求之。      


  三七生:万病不外阴阳五行六气有偏而已,知其偏则可以扶正。 

  倪海夏:寸主心肺,关主脾胃,尺主肝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