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太极圆运动(7)

太极圆运动(7)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2-25 11:4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此一动,即钦安所谓真阳,此物即阴即阳,即精即气。内经所谓欲以精气血津液营卫以为一气者,此也。医家所言阳者,即此真阳升达之象;所言阴者,即此真阳敛藏之象。故又有阴阳一体之论。经云:阴盛则阳虚。真阳敛藏有余,致升达不足。阳盛则阴虚。真阳升达有余,致敛藏不足。

后天水谷进,而知识开。七情妄动,真阳难藏。故有持河间,丹溪之说者药尚苦寒,味法滋阴,以安藏真阳。孰不知,五味饮食后天之本,皆籍此真阳之升动。今时之人,厚味频纳,尾闾注流一线微阳难敌硕肤之阴.如再频服阴寒之品,一线危阳生机何在? 

孰重孰轻,孰急孰缓,望君切自斟酌。

诊病之余,草草成文。

    能量有释放和收藏两态 

  夏象水火充足,流动性量大,热,浮,升散,雨而润,动,释放。
 冬象水火不足,流动性量小,冷,沉,降聚,冰而干,静,收藏 。
 人之病类象不正之气。故,秋冬之邪气以春夏之组方治之。春夏之 邪气以秋冬之组方治之。

    而治病之法则,当【以正合以奇胜】。故,以【正气】为君,【奇气(偏气)】为将臣辅助之。

           

      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的原理就两个字:热,冷。

中医药的创始人老祖宗根据大自然热胀冷缩的原理,创造了中医药原理。这是一个最天然,最绿色的原理。

    热胀冷缩,是世界万物的运动原理。热胀冷缩他演示着升,降,开,合,这四个运动方式。

    热,冷,就是阴阳。中医理论诞生了。

按自然原理,万物遇热则升,则开。水遇热则蒸为云,人遇热则汗向外向上发向上升。万物遇热则生长。遇热则胀大。

    冷则使人体汗毛孔收缩,气机内敛。草木则落叶,枯萎,气机收于内,行于下。天空的云,遇冷则下降为雨。

    就这个热的特性,向上升/向外开的特性。古人给他定名:阳。就这个冷的特性,下降/向内收的特性,定名:阴。

    那么,宇宙的阴阳特性对人体又有什么影响,对治病又做什么指导的哪?

中医的阴阳,是说明事物发展和制约克制的特性。

阴,是冷,收缩,闭合,下降的特性;我们人体遇冷汗毛孔收缩,闭合。人体可能腹泻。遇热则向外升发,我们多以热性动、植物和矿物质来治疗,受凉、受寒等病症,让人体发汗或温中。什么物体是热性的哪?古人发现辛辣气味的物质是热性的。

阳,是热,膨胀,打开,上升的特性;我们发火了/生气了,胃上火/嘴长疮,心里有火/舌头长疮,小肠有火/小便黄,吃点凉性的物质败败火气。什么物质是凉性的?古人发现凡是苦的物质都是凉的。黄莲是最苦的啊。吃多了凉性的东西要拉肚子,云头遇冷则降雨。

阴阳相互克制转化,阴遇热则上升、外发;阳遇热则下降、内藏。

这是简单的原始的阴阳理论----冷热论。    

中医把脉是最天然,最原始,最科学的诊断方式。是人们研究自然现象的结果。

人体五脏之精气外发于脉搏。其原理是体内有热则跳动、流动洪大,快速。有寒气则流动生涩,跳动缓慢。他和河流的水是一个原理。寒气冻住了流动的肯定慢。

这是中医诊断的最基本指导思想,还有具体的指导。我看到很多中医医学工作者,实践了多年找不到治疗、诊断和学习的方向,背了不少方子,学了不少理论,怎么还是不行?我很是着急,没有中医指导思想的学习是盲目的,盲人骑瞎马,你给病人治疗,我真替病人们担心。

            周易与伤寒论

[。。。观现在的中医,虽然在医院势微,但是网络上却是百

花齐放各呈异彩尤其是理论领域。
今天开始也写一些东西,就从伤寒写起吧。因为工作繁忙,

精力有限,只能随写随贴,欢迎拍砖,交流进步!
。。。]

仲景大牛写伤寒论,树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和神鬼莫测

的验方。后人都知道熟读伤寒论398条397法112方,可以对

症下药,效如桴鼓。即是常说的方证辨证。后世很多伤寒学

家/经方派,其实是按伤寒论照葫芦画瓢,把伤寒论中的证

认清,开出对应的经方,如此而已。of course, 这的确能

够解决问题,而且非常有效,特别是比起很多并未掌握中医

精髓/但是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咳嗽+半夏,头痛+防风,

胃涨+神曲。。。)的思路开方的中医师来说(客观的说,

时方派容易有这种倾向),实验证明效果更优越。

很多经方派解决了问题,但是要是问到底其中道理究竟如何,

怕是自己也茫然,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

以然,大家还是停留在“对症下药"(方证辨证)的阶段。

这也不能怪后人,谁让仲景祖师的伤寒论列病机开方药,却

不说明其立论推理的逻辑呢?就像给出一些一元二次方程,

并且给出它的解。大家把解往方程一套,哦,果然方程成

立!但是,怎么从解方程开始得出解,这个一元二次方程

的求根公式,却没有个说法,所以,大家遇到新的没给出

解的方程,就自然解不出来咯!因体质和环境的变化,病

是千变万化的,很多病难以套上现成的397法112方中去,

于是中医师就遇到麻烦啦!时方派也就自然发明出来啦。

我们知道,历代的很多人都对仲景立法制方的宗旨进行了

知其所以然的探索。本论坛上众所推崇的清代黄元御就是

其中一位,而且成就不凡。限于小弟的粗浅认识,观黄大

师的著作,理论自成体系,但是对于用药组方,和仲景之

意或者说仲景的境界却似乎差的很远。

首先八卦一下。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乾,纯阳之卦,纯阳为仙;坤,纯阴之卦,纯阴为鬼。这

个就无须多说啦。

兑,太阳之卦,主肺,汗法为本。

巽,阳明之卦,主胃,下法为本。

离,少阳之卦,主肾,和法为本。

震,太阴之卦,主脾,温法为本。

艮,少阴之卦,主心,潜法为本。

坎,厥阴之卦,主肝,补法为本。

以上说法,可能和标准的中医说法不一样,但是个人认为,

这个说法还是有独到之处的。是非之争暂且放在一边,现

在先来详细探讨一下这样立论的逻辑体系。

上面六卦对六经的说法,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就

这么武断地认为这些八卦的东西就能和六经辨证对应呢?

好吧,其实小弟我也无法解释这个问题。我只能引用一个

别的事情来说明,物理学中的物体运动,为什么就要用微

积分和微分积分方程来描述?为什么微积分的数学性质和

物体运动的规律会有天然的吻合呢?这个事情实在不好解

释。(正因为此,科学界有个有趣看法的认为,数学本身

不是科学,和物理,化学这些经得起实验考验的(实证)

科学不一样,数学本身无法满足了真实的物理意义:)所

以,在中医上,我们也只好同几何学一样,先承认几个公

理,假设它们是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然后在它们的基础

上来作推理了。我们先用乾坤两卦表征生死,六卦来演绎

六经,然后呢,就用周易六十四卦来演绎伤寒论的变化之道。

兑,太阳之卦,主肺,汗法为本。

论坛上大多都是中医高手了,看到这点应该本能地反对了。

太阳,寒水,主肾,这样才对嘛!没错,标准的说法就是

这样的。不过呢,大家应该注意到,标准说法是建立在五

行说的基础上的,但是在这里是用周易来解伤寒,所以呢,

按前所说,是非暂且不论,看看它的推理成立不成立,再

看看它的疗效好不好就自然知道有理没理是对是错啦!

我们以太阳病的主方--麻黄汤来说明。麻黄,功能主治:发

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

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OK,看上去是不是和肺关系比较密

切呢。再看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与阳

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病,

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

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太阳病,脉浮紧,

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到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

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脉浮者,病在表,可

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尽,腹满加哕着,

不治。”,“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

黄汤。”。哇,麻黄汤这么能干呀!总结一下,麻黄汤基本

上和气喘,脉浮,流鼻血有关。喘气是肺所主,这应该没有

疑问。流鼻血也算是肺的延伸--呼吸道的症状,这应该也没

有疑问。好了,基本上我们确定太阳其实是主肺,太阳病就

是肺病了。注意,这里还给出了脉法哦!脉浮在表,这是肺

的病脉哦!这可是从大多数老师的讲课和标准教材里得不到

的不传之秘哦!

接下来讲讲太阳的治法。很简单,一个字:汗!当然,这只

是主治法,其它复杂情况也是需要别的变通的(详见伤寒论

啦)。为什么肺病要用汗法呢?肺是人与大气的气体交换器

官,要是受了寒气,轻则感冒(急性鼻炎),重则肺炎了。

大家都知道,感冒初起,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汗啦。感冒的典

型症状是什么?就是流鼻涕啦!流鼻涕其实就是人体的自疗,

就是让寒气(或者说感冒病毒)随鼻涕而排出去。所以,驱

寒的办法是让寒气顺水而走。麻黄汤的作用,就是用药打开

肌肤毛孔让寒气随汗液加速排出去啦,而不仅仅是依靠流鼻

涕的低效办法啦!现在,大家已经知道太阳之卦,主肺,汗

法为本的含义了吧!

离,少阳之卦,主肾,和法为本。

为什么说少阳病是肾病呢?一向的观点都认为太阳主肾,阳

气发动于肾中寒水。即使按前所说太阳主肺了,那少阳主肾

又有什么根据呢?其实,肾是人体至阴之脏。阴阳转化之道,

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循环不止则生机不息。少阳是小

阳,即阳气之初生,可见肾正是少阳之源。(顺便说一下,

太阳主肾的传统说法似乎存在矛盾之处,按照肾为阴脏和太

阳为老阳的逻辑,老阳之转化应为小阴,即不太可能归于至

阴之脏的肾;将元气从骤热到骤寒的折腾,是何道理?当然,

这只是小弟的疑惑,限于才学粗浅无法自己解答所以对传统

说法的扬弃;想必也有高手学理精湛临床丰富,能够知悉太

阳主肾的相关道理。)说透了这一点,大家也就明白了小柴

胡汤其实是治肾之方的道理。

通常认为,少阳胆经的相火上扰所以“口苦,咽干,目眩

也”,太阳风寒入里与少阳相火相合所以“胁下硬满”“往

来寒热”。其实,按照少阳主肾的观点,无论口苦咽干目眩

还是胁下硬满往来寒热,都只是肾水与元阳真火融合不洽,

真火胜肾水则伤津,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肾水真火势均力敌

却不和睦共处则往来寒热激荡于胁下。

(其实,这个帖子写出来,已经透露了很多只能意会不能言

传的中医奥秘,因此道理也只能点到即止了,不然就有妨碍

别人饭碗之嫌了,(如果损害了很多靠中医吃饭的人的饭碗,

其实也伤害了中医本身,如果说搞中医吃不饱饭了,谁还有

力气去发扬中医:),写帖的目的只是从一个不寻常的角度

启发中医奥秘,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喜欢中医,让更多的人

受益于中医,从而让中医薪火相传万寿无疆。中医里面还是

有很多小范围传播的奥秘的,所以学真正的中医通常都是靠

师傅领进门。不然,为什么学中医的人都苦念四大经典,大

家的书都是一样的书,苦功谁也没少下,名医却还是那么少

呢?时间过的好快,待续吧!)

现在已经知道,少阳即是至阴肾水中孕育元阳真火的过程,

水火共处一室当然就是和为贵喽。所以小柴胡汤就是治肾之

方,调和阴阳之方。对于其“和解第一方”的功能大家是比

较有共识的,但对于其作用部位,小柴胡汤为治肾之方,这

点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独到之处了。可惜到了现代,很多

人就以讹传讹把它当感冒冲剂了,既可叹用药之无辨证,也

可惜仲景神方的大材小用。好了,少阳之卦,主肾,和法为

本就讲到这里吧。

回复:

通常认为,少阳胆经的相火上扰所以“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阳风寒入里与少阳相火相合所以“胁下硬满”“往来寒

热”。其实,按照少阳主肾的观点,无论口苦咽干目眩还是

胁下硬满往来寒热,都只是肾水与元阳真火融合不洽,真火

胜肾水则伤津,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肾水真火势均力敌却不

和睦共处则往来寒热激荡于胁下。

一个“相火不位”,一个“乙葵同源”即明矣!又何需另立

名目?

回复:

(楼上的好精辟:),学理精湛的高手自然能够知君雅意,

但是很多并不是很精通中医的人士也需要一些浅显的文章来

开开胃呀:)

震,太阴之卦,主脾,温法为本。

这点也是后世比较有共识的,太阴主脾,而以温法为主治。

仲景说阳明和太阴两病都是比较清楚的,阳明以承气下胃热,

太阴则以理中温脾扶阳。仲景在论中直截了当的说明了本病

的病位与治法,“理中者,理中焦”。所以太阴病对于后世

医者是比较清楚无疑的。太阴之为病,以吐利,腹满为特征,

根在脾虚胃寒,而阳明病为不大便有燥屎,根在胃热淤积;

由此可见太阴病与阳明病的相对关系。另外,太阴病中有个

比较特别的地方,“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前文已经知道,“脉浮者,可发汗”,为肺有寒的治法,而

太阴病是脾有寒,可见当太阳太阴并病时,太阴的脾寒也是

可以通过发汗而解的。这一点后世很多人都认为是以桂枝汤

先解太阳病,如吴谦认为“邪至太阴脉浮不缓者,知太阳表

邪犹未罢也。故即有吐利不食,腹满时痛一二证,便可以桂

枝发汗,先解其外,佚外解已,再调其内可也”,而其实仲

景之方却是可以一方驱脾肺两寒,发汗而解之。在周易中,

这一卦即是随卦,泽雷随。泽中有雷,以雷火布雨治水,即

是桂枝汤扶阳发汗驱脾肺两寒的用意。其实这是要在后文中

讲的周易六十四卦的内容了。这里不知不觉提前讲到了:)

好了,太阴之卦,主脾,温法为本就讲到这里了

艮,少阴之卦,主心,潜法为本。

少阴病中经常出现仲景都认为难治不治的情况,可见这是一

个危重病象。心为至阳之脏,而生少阴。这又是一个水火相

济的过程啊。从论中可知少阴病的典型特征是心烦,正是心

中阴阳不和之反映,少阴病中也因此有大量使用强心猛药--

附子的方剂。至阳真火中孕育元阴津液,火过强则伤津,阴

过重则亡阳,这两者当中又以阴重亡阳为多见而多险,这种

情况仲景立四逆辈以回阳救逆。但是少阴中也有火旺伤津的

情况,“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动故也;小便

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

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所以仲景在少阴病条中也有

黄连阿胶汤等养阴之方。所以少阴病不能简单地一刀切,一

以贯之四逆汤,不然遇火旺伤津的病情则误之危矣。

下面再说说潜法为本。潜是什么意思呢?熟悉中医的人应该

知道两个词:潜阳和温潜。所以潜是指有节制的养阳。也就

是发挥“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要义。少阴为火中育阴,

火太过则伤津,阴太重则灭火。扶阳而不忘育阴,从附子汤

真武汤中都有芍药就可知道啦。大名鼎鼎的祝味菊也是温潜

法大师啦,每用附子的话往往以磁石潜阳配合啦。好了,少

阴之卦,主心,潜法为本就讲到这里吧。

坎,厥阴之卦,主肝,补法为本。

终于到了伤寒论的最后一经了。厥阴主肝,这也是众多医家

的共识。厥阴排在六经最后一经,说明仲景认识到这是人体

正邪交战的最后一道防线了。肝是人体内最强的器官,现代

医学也证明肝细胞具有最强的再生能力。病到损伤了肝气,

可说是危险之极了。而在厥阴病的治疗中,仲景注重的是阴

阳同补。观乌梅丸,当归四逆汤,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

连人参汤,无一不是阴阳同补之方。少阴病中以补阳为主,

到了厥阴病就要阴阳同补了。这是因为少阴病是心火育阴,

火为主,阴为客,为病往往是喧宾夺主阴重灭阳,治法是扶

阳为主育阴为辅;当然因为体质和病变,也有火太过而伤津

的情况,此时则重在养阴。而厥阴是什么情况呢?太阴是阴

气极重,少阴是阴气初生,厥阴就是阴气不正其位;正如太

阳是阳气极重,少阳是阳气初生,阳明是阳气不正其位,阳

气没有正确的流转,从而淤积在胃而生热盛之病。因此,厥

阴就是阴气没有正确的流转,从而淤积在肝,而成寒盛之病。

阳明病的治法是攻胃通肠以泄热,那么厥阴病的治法是什么

呢?阳气是奔放性质的,因此只要宣通肠道,胃热自然就能

顺势而下。但是阴气却是凝结性质的,它不会自然有动力奔

走。因此治厥阴,就需要阴阳同补,以阳气拖动阴气,从而

引导阴气正确流转,肝寒淤积之病自然就解除了。这一点也

说说后世的许多医家认为厥阴主肝而肝主疏散,看了本文就

知道了,肝主疏散,其实是要靠阳气来驱动阴气的,当然,

最终结果是肝体现了疏散的效果,这样看来也是没错的。厥

阴之卦,主肝,补法为本就讲到这里了。

至此,伤寒六经就讲完了。读者可能会问,你就这么把八卦

中的六卦一说,难道就把伤寒论讲完啦? 还别谦虚,读完了

这基本六经,伤寒论就基本入门了,可以说是基础班就毕业

了。别小看这基础班哦,很多人读完了中医专业本科甚至硕

士博士,对伤寒论也还是一头雾水呢,很多已经临床的中医

师,也是在错误的使用伤寒论呢!这不能不说是中医教育的

悲哀啊,也是中医危机的根源之一啊。

但是伤寒论可不仅仅是基本的六经,398条397法,根据个人

体质和失治误治情况,可说是变化无穷。一部言情小说红楼

梦都产生了红学,何况伤寒论呢:)伤寒论的学问,只会比

红楼梦多,不会比红楼梦少。

进入周易第三卦,屯,水雷屯,坎上震下。读者一路读来应

该已经知道,这一卦讲的是脾虚有寒+肝阴不运的情况。这一

卦比较典型的就是桂枝加芍药汤。以桂枝汤去脾之寒,加芍药

以调转肝气,发阳而不伤阴,处处体现伤寒术的妙用无方。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

加芍药汤主之”,如果外邪初犯太阳,本应发汗而解而误下,

如果病人脾脏本来较虚的话,那么肺寒入脾就会引发太阴病

而出现肚子涨满而时痛的情况,太阳太阴之气俱损,那么就

需要扶阳为主补阴为辅。这就是桂枝加芍药汤的要义了。可

以看出,即使没有肺寒的情况,只要遇到脾虚有寒+肝阴不运

的情况,都是可以用桂枝加芍药汤的,其实就是发挥扶阳为

主补阴为辅的要义了。因此也可以知道用伤寒方不单治外感

,而同治内伤的用法了。其实,如果不用原方的话,发挥这

一卦的要义,大可以自创经方加减方。震,太阴之卦,主脾,

温法为本;坎,厥阴之卦,主肝,补法为本。所以理中汤的

变化之道就出来了,理中汤,或加当归,或加芍药,或加黄

连,用于脾素虚而肝有寒。明白了吧,看似很神秘的经方化

裁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吧可以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读了中

医本科甚至研究生,也还摸不清怎么成方活用哦。

  六经者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