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除了可以使头部自然垂直,防止前俯后仰,左右歪斜之外,同时便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高度发挥对人体平衡的控制作用。百会穴始终保持“虚领顶劲”的姿势,可对全身提纲攀领作用,并且由于下颚微向下收,可使呼吸顺畅和内气潜转,但顶劲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要虚虚顶起,若有若无,才能在练拳时全身动作轻灵、园活、沉着、稳健。百会穴基本在头顶中间,百会穴之前为前顶,如果前顶往上顶,则有颚部仰起之病,百会穴之后为后顶,如果后顶往上顶,就会出现颚部过于内收之病。只有百会穴虚虚顶起,下颚自然微向内收,结合气贴脊背,才是正确的“虚领顶劲”。
2、颈项:颈项要端正竖起,而且要松、竖,不能强硬,这样左右转动时,方能自然、灵活。如果用力作成强硬的姿势,或者只注意放松而变成软塌,走到强硬的反面,都会影响到左右转动的灵活。和“虚领顶劲”“面容正常”的姿势。运动生理学说明,身体转动除了决定于大脑的支配外,状态反射也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将猫四脚朝天悬起,使之突然落地,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它的头颈先扭转,然后带动身体翻转,而使腿脚先落地。这就是最明显的生理状态反射实验。通过这一实验,我们就不难理解“颈项”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颈项能否松竖,同“虚领顶劲”能否适当领起极有关系。顶劲领不起来,颈项也会连带地软塌下去。顶劲领的太过,颈项也会连带强硬。所以我们在练拳时,首先要注意头部和颈项的姿势要领。做到头顶项领适度。练拳时要求经常注意头部与水平线大体保持垂直的姿势,好像头顶上有绳悬着的一样。在练习中,转头要配合身体的转动,头颈徐徐领起,腰脊和躯干的旋转使上下连贯一致。
上肢部分姿势要领:
上肢三大关节为:肩、肘、腕。
1、首先要求松开肩关节。练拳时,不论以身领手,或以手领身,都是顺势转圈。因此要求手臂在伸缩转圈时,松柔圆活。但是手臂能不能轻松柔活,关键在于肩关节能不能松开。松关节是在意识指导下,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逐渐做到。肩关节充分松沉圆活后,全部手臂的伸缩、升降、缠绕,就能如风吹杨柳,活泼而又柔顺。
从人体生理来说,肩关节是上肢极为重要的关节。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大,在肩部,有三角肌把肱骨、肩胛骨、锁骨连在一起,有背阔肌把腰椎肱骨连在一起;胸大肌把肱骨、胸肋骨、锁骨连在一起。所以,练到肩关节松沉,肘关节下垂(沉肩垂肘),就能使胸部和背部等处松下来。同时,肩部的松沉和旋转运动,能起到舒展肩部韧带和肌肉,并牵引背部两侧肌肉,形成气贴背的作用。
初练时,对全身“放松”着想的同时,对肩关节也从“放松”着想。通过长时期练拳,由懂得虚实的变化,到肩部有沉着之意。使内劲由松柔趋于沉肩。这样手臂就会轻灵、圆活,但又极为松软沉重。逐渐加强“刚柔内含”富于弹性和韧性的棚劲。
练拳时,两肩要平齐,防止转动时出现一高一低,破坏身法端正,定势时,肩与胯要成一垂直体,两肩松沉并微向前合,有“含胸拔背”之意,两肩关节似有一条线贯通,互相呼应。交互牵引,彼此关联。这就叫“肩平而顺,两膀相系”。长久坚持练习,能使肩韧带放长,增加弹性,在练拳过程中,不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肩胯必须上下对准,做到肩胯相合。
肘、我们在练拳时,肘关节始终要微曲,并具有下垂劲,即使做白鹤亮翅的姿势,手臂上举并超过肩部时,肘尖仍有下垂之劲。如果肘尖向上抬起,是与拳理要求相反的。
肘是自然保护肋部的。肘与肋的关系,太极拳术语有“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两句话。
“肘不贴肋”是使肘部有回旋余地,“肘不离肋”是便于保护两肋。同时肘部若远离身躯向外突出,既妨碍沉肩,也影响沉气,两肋暴露太大,在技击上,也是有害无利的。
每势定式时,两肘在前后、左右也要互相呼应,肘尖要和膝关节上下呼应,这叫肘与膝合。
腕:腕关节在全身关节中最为灵活,旋转幅度大。对腕部最应注意的是 “坐腕”。练拳时,腕宜松活。定式时,或手掌前推至终点时,腕部微微沉实吐力,掌指也随之微微展直的一个短暂过程谓之“坐腕”。
在手臂升降、伸缩、缠绕过程中,腕部既不要强硬,也不要软弱,而是灵活有韧性地运转。这样,腕部在运转中可以避免内劲的断续或丢失之病。就能做到棚劲不丢。但是,腕部在运转中逢下塌,或向前推动时,仍要“坐腕”。练拳时不断地旋腕和坐腕,可产生腕部的缠绕、旋转,破解对方反骨挫位,分筋挫骨的擒拿方法,而不致于受制与人。
手:手最为灵巧,手法的变化最多。太极拳的手型分掌、拳、钩三种。套路内以掌法为主。太极拳掌法的特点为手指松舒。初学拳时,出掌和收掌都应以自然舒展为主。手指不要用力并紧或用力张开,掌心也不要作成窝形。
当练拳功夫较深,已懂得动作的虚实时,在手掌上也应当有所表示。例如:向前伸手,在未伸时,手掌微带窝形,蓄而不张,这是虚掌。在前伸的过程中,由于是旋转或逐渐伸展,既逐渐减少窝形,这叫做由虚而实。到终点时,窝形近于消失,微微展指、坐腕,掌根微微贯劲前凸,以助前伸之势,使意劲贯注于指尖,这叫做实掌。将掌收回时,由于螺旋形的旋转后缩,手掌逐渐由舒展而复归于含蓄,仍成微窝形,这叫做由实而虚。
手掌的动作是整体动作的一部分,所以掌的虚实,应当与整体动作的虚实变换相结合。拳论所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总须完整一气”。这就指出了手应当与腰、腿、脚的完整动作相适应。
当练拳定式时,两手尖要相互适应,手尖与足尖须上下(或前后左右)想照,这叫做手与脚合。在大部分的姿势中,手尖与鼻尖、足尖对齐,术语称作“三尖相对”,同时手掌前按时,不能太过于膝,因手掌太过于膝,容易失去自身重心。
拳:太极拳的握拳形式,同其它拳种的一般握拳形式是一致的。既四指并拢,用中指带领一齐先蜷曲,再将指尖贴着掌心,然后将拇指肚贴于中指中段上,握成拳形。
太极拳既然是柔中寓刚的拳种,所以握拳不能太紧,要求从松柔入手,不管松握或紧握,都应该有团聚其气势的意念。使有分之不能开,击之不能散的作用。
出拳落点时,拳背须与下臂齐平,不应只图形式上美观,使之成为内拗或外突。因为落点时,如果拳背不与下臂齐平,受到阻力时,腕部极易受伤,这是各拳种从实践中得出的共同经验。
钩手:是五指撮在一起,手指下垂向后、向下的一种姿势。通常是由掌变钩,是练习指力和腕力的方法之一。在对抗和搏击中,是一种擒拿的手法。起到切、拿、锁、扣的作用。
含胸与拔背的姿势要领
1、胸部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