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心得 > 怎样练好太极拳(来源于网络)(5)

怎样练好太极拳(来源于网络)(5)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31 20:54 编辑: 网络 查看:

足为步形、步法的根基。根基不稳,稍有偏差,步形步法必乱。各式太极拳步形、步法虽各不相同,但其共同要求为“迈步如猫行”动作须正确、灵活、稳当。“手进三分,足进七分”得打进步,这些要求都说明了足部动作的重要性。在迈腿进步时,先须座稳一腿,屈膝松胯稳定重心,然后另一腿缓缓地弧形迈出。凡欲往左迈步,右腰膝先下抽(下座)落实,右胯同时内收落实,左腿迈步就轻灵,反之亦然。这是意欲往左,心先往右;意欲往右,心先往左的原理在步法上的运用。两足轮换运转时,机势不得停留,动作须带弧形,始终不离螺旋劲,手在旋转,足部就自然跟着螺旋足随手运动。

太极拳的上肢动作是以手领肘、以肘领膊的。下肢是以足领膝、以膝领股的。其关键在于手指尖、足趾尖,轻轻领住手足运行,不可犯硬,犯硬则不能轻灵。胸腹也要随手足运转,上下相连,一气贯通。当足尖正对前方时,双手的指向也须对向前方,视线也集中在前方。这就是“上下相随”“专注一方”的要求,目的使上下左右动向一致,加强周身团聚的合力作用。

进退转换时,还需注意身法的稳定,不可出现忽高忽低的情形。这样,一方面可使运动量自然增加,另外也可避免迈步变大或变小,失去原形的度数。太极拳是柔术,不可犯硬。太极拳又是短打拳法系统中的一个流派,短打拳法须步法敏捷,身、手、步一致。所谓“手进三分,足进七分”即而说明了步法的重要性。

三、练拳时整体运动的方法要求

(一)、心静用意

练太极拳重要的原则是“心静用意”,并贯穿在练拳的全过程中。就是说,在练拳时,思想要集中,利用意识不断地指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一定的指向,不能顾此失彼的乱动。

(二)用意指导动作

练太极拳时,未动之前,端正姿势,呼吸自然,掘除杂念,处于一种无忧无虑的状态。自觉全身放松,心静气和,然后开始动作,动之后则应全神贯注,并不断地用意来指导每一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圆活性。动作过程中,内部与外形的开合虚实和旋转变换,务求“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做到意到形到、形到劲到,把精神锻炼和肉体锻炼要同等对待。甚至把精神看得更重要。这就是“用意不用力”的原则。

(三)练太极拳的内体感觉

如果能够认真做到心静用意,长期坚持练太极拳,就会使有关部位的神经都处于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而其他部位的神经则都处于抑制状态,导致气血循环加速。经膜和毛细管扩张,肢体开始会出现热感、发胀或出汗,手指比平时饱满。随着动作的伸缩旋转,腹腔内气流咕咕作响(旁观者也能听到)。进一步会出现犹如蚂蚁爬行般刺痒的内体感觉。手足运动时,犹如木棍拨水似的簌簌抖动的内体感觉。同时感到手指肚似有无数针尖往外发射的感觉。会阴、涌泉、劳宫等穴位和小腹部都有震动和冲击的感觉。甚至周身气流会一度出现犹如蛇行极为快速的感觉。这些畅通气血的生理现象,随着功夫的不断深化,会逐渐消失。但其后练拳的兴致更好。体内融融和和,有空松圆活的意趣,时常会感到别有一番意味。这样练拳就会成为自觉地要求。

二、内外放松

(一)、在轻缓中求内外放松

肢体内外充分放松,是和心静用意同样重要的一个原则,是贯彻“用意不用力”和防止用力不当的重要措施。练拳时,在心静用意的前提下,引导肢体各个器官,各机能系统、肌肉、皮肤和关节放松,逐步做到全身不该用力处毫不用力,内外各部分该放松处无一处不放松。

动作缓慢可边练习边体会,以纠正全身内外有不放松之处。因此,练太极拳是从动作缓慢中逐步求得体内外之放松。通过长期内外放松的锻炼,再快速动作中,也可保持内外充分放松的状态。并能在日常生活工作当中,遇到紧急情况从容不迫。太极拳从技击性极强的拳种,所以能够逐渐应用到治病养生,这跟“心静用意”“内外放松”的要求有很大关联。

太极拳的放松,不限于肌肉、皮肤和骨节,它要求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各机能都要同时放松。这种方法对人体的好处是:

    1、可以不引起精神上的紧张。

    2、可使呼吸的横骼运动不受牵制,在治病保健和技击上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3、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之后,气血流畅不滞,能加强节节贯串的作用,使肌体产生弹性,促进血液循环、畅通,起到恢复和增进健康的作用。

4、全身肌肉和骨节由于放松而自然下沉。增加了肢部的支撑力。同时肱背部的肌肉和肋骨节节往下松沉,外向里合,有助于沉气,稳定了重心,加强了合力作用。

5、能够增强放劲和加快动作速度。因为只有全身应该放松的都放松了,劲力才能毫无阻碍地迅速集中到一点。动作才能毫不滞钝地、圆活地加快速度,同时有助于稳定重心和使动作灵敏。

(二)松柔中求力量、速度、灵敏、技巧,放松对紧张来说是一种休息,并可解除疲劳,积蓄力量。同时对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有直接关系。练太极拳时,在“心静用意”的前提下,始终引导全身放松,是我国古代保健法:如静坐功、静气功,气功等所采用的主要修炼方法。它是跟腹式呼吸结合起来的。因此,太极拳跟这些保健方法株连同归。而太极拳的优点是:在适当调整运动量和方法的情况下,能分别适用于养生、治病、和技击的不同需要,这就是太极拳的适应性比较广泛的原因。

放松是用“意”,是精神积极振作的,不是漫不经心,消极疲塌的,更不能把放松体会成绵软无力,把精神内敛变成精神不振。所谓放松,是要消除拙力(僵力)。按照动作要求,以意关注于动作之中,按照动作虚实变换,适度地完成动作。只要贯彻“用意不用力”的原则来练拳,就会逐渐产生一种轻灵而沉重的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内劲,由于肌肤的放松触觉就非常灵敏。推手时,内劲的灵活运用就可达到十分精密的程度。拳论中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是通过长期锻炼后,使感觉反映灵敏的一个写照。一般人只要长期练拳和推手,都能达到这种程度。就像乒乓球和羽毛球运动员,在打球时,球上有脏东西、有汗马上就能感觉出来。隔着球拍尚能如此敏感。所以说,虫蝇落在皮肤上就会很快有觉察,产生微动。使蝇虫无法落在肢体上。

初学太极拳者往往把拳练得又硬又刚,鼓着劲(拙力)来表示拳打的有劲,把柔性武术的太极拳练成刚化、硬化。这是很难登堂入室太极拳这个大门的,只有在练拳时注意“静”和“松”,势势用意苦下工夫,才能逐渐提高力量、速度、灵敏和技巧。由松入柔(化刚为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以及刚柔相济,才能登堂入室练成太极拳的高承武功。

(三)太极拳演练时松柔的原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