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心得 > 怎样练好太极拳(来源于网络)(3)

怎样练好太极拳(来源于网络)(3)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31 20:54 编辑: 网络 查看:

胸的姿势在武术中有三种:提胸、凹胸和含胸。太极拳是采用腹式呼吸的。因此,胸部采用“含胸”的方式。但含胸的要求,经常被初学太极拳的人误解,做成“扣胸”,使胸部成凹形。这样,容易形成驼背,缩小胸腔,使横隔肌不能舒展下降,妨碍呼吸和血液回流心脏。

含胸的正确做法是:含胸不在胸,仅是两臂微微内合,胸肌松弛,使胸腔上下径放长,横隔肌有下降舒展的机会,既能使重心下降,又能使肺脏活动和横膈肌活动加强。在不增加呼吸频率的情况下,加强呼吸的深度,借以减除运动中气喘的现象。

2、背脊:“含胸”和“拔背”是连在一起的,含胸的作用是有利于化劲;而拔背的作用则是为了有利于蜷劲和放劲,在技击上有着蓄发相变的关系。“拔背”是当胸略内含时,背部肌肉往下松沉,而两肩中间脊骨,有鼓起上提并略带往后上方拉起。这样,背部肌肉就有一定胀力和弹性,皮肤有绷紧的感觉。由于背脊同肩臂相连,所以“力由脊发”使肩和背的肌肉一起配合用力。而不是肩部肌肉或背部肌肉的单独行动。同时背脊的锻炼使脊椎骨有力和富于弹性。在发劲的技巧上,同腰脊联合起来,起到内劲起于脚跟、通于背脊、形于手指,形成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劲。

拔背在健身作用上主要是变动脊柱的背椎,使脊椎的前弓形经过调整让躯干保持正直,同时能使背部肌肉得到更多的舒展活动。从而起到调和气血、促进机体的消化功能、吸收功能和新陈代谢等。

含胸拔背的姿势要自然,胸背部肌肉的松沉不能故意用力做作。拳谚说:“含胸拔背落自然”,就是告诉我们含胸拔背时肌肉的松沉要用意不用力。

(四)松腹于实腹的姿势要领

在太极拳的著述中,有“腹松气敛入骨”之说。也有讲“宽胸实腹”或“空胸实腹”,其含义示气沉丹田之说。这样对腹部姿势就形成了几种说法、两种要求,使初学者很难理解。其实两者是辨证的、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只有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腹肌紧张,也就是做到“松腹”,才能保持呼吸深长匀静,加大横膈膜运动,使腹内压变化加大,从而腹内内脏器官得到本能地自我按摩,改善其血液循环,促进营养的吸收和新陈代谢的旺盛。这样,逐渐地好像有“气”充实于腹内的感觉。这就是所谓“实腹”,或者说气沉小腹。也就是说,能“松腹”才能“实腹”。

因此,初练太极拳的人,要从“松腹”练起,经过长时期的演练,方能有“实腹”的感觉出现,决不要急于追求“实腹”,如果故意努气,反而会破坏“实腹”的境界出现。为了做到“松腹”,必须在保持心情平静的基础上,注意练拳的姿势。譬如,金刚三大对的“前按后撑”,若忽略了“含胸拔背”、溜臀(裹臀或敛臀),吸胯(屈胯)而形成后仰状态,呼吸变的短浅,腹壁紧张,那就根本谈不上“松腹”了。

腹部的练习,可以加强腹肌。太极拳运动中,由于腹部的左右拧转,对腹内斜肌、腹外斜肌,都可以起到锻炼作用。同时太极拳中的左右蹬脚,二起脚等,对腹直肌锻炼也能起到作用。呼吸时,腹部的自然一张一弛,可以使腹肌得到锻炼,同样在推手时,发力的刹那间,对腹肌加强也是行之有效的。

(五)腰部姿势要领

在一些太极拳的著述中,有这样的提法:“腰脊为第一主宰”、“命意源头在腰脊”、“刻刻留心在腰间”、“腰为车轴”、“活泼于腰”、“由脚至腿到腰总须完整一气”“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由腰腿求之”,“练拳不用腰,终生艺不高”等等。这都说明了腰在太极拳运动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它带动上下肢体转动,使劲力到达肢体各部位,是全身动作变化的关键。

腰部姿势在太极拳演练中的要求是:“松、沉、直”。

“松”是指腰以上肢体放松,使上体气不上浮。

“沉”是为了下肢稳当有力,并能转动灵活。

“直”是为了防止把腰误练成为内凹或外凸的形状。(拳谚称:“低头弯腰,学艺不高。”)为了在运动中保证腰部能“直”,在上肢松沉的同时,可使背肌有上拔之意。腰直就表明肢体中轴不弯,不摇摆。只有中轴不弯,不摇晃地转动,才能使内劲达到支撑八面的灵活作用。同时腰部的“松、沉、直”,可使脊柱正常的弯曲,减少前弓形的弯度和左右歪斜,能够增加脊柱的弹性,以缓冲震动,起到护脑作用。又能够扩大胸腔和盆腔的容积。此外,胸腹的内脏器官都是位于脊柱前方,由于腰部的“松、沉、直”,脊柱的正常弯曲,对身体直立时的重心稳定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练拳时的全身放松,使腰以上的体重自然下沉,由腰部来负担,所以腰部必须竖直,只有腰杆挺直,肢体才能有力。腰部在负担体重的同时,腰胯微微松沉,有助于沉气,重心稳定,使内劲通过腰胯旋转的离心力而贯注于四肢尖端。腰部的松活、沉着、旋转、直竖的运动,对脊髓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有刺激作用,有利于对腹内器官淤血的消除,改善肠的蠕动功能,对腰背痛的防治也极为有效。

腰是肢体运动的枢纽。腰部除了和骨盆、腹部及下肢密切关联外,还和尾骨、腰椎相连。练拳时,由于肌肉的伸缩和弧形升降,就会有一种上下“节节贯串、气贴于背”、“力由脊发”的感觉。这种感觉要在“松、静”的基础上才能出现。由于它的出现,进一步使精神集中,就产生了“气敛入脊骨”“敛之于髓”的感觉,并使神经系统得到调整、锻炼。

腰部的“松、沉、直”,需要有松胯屈膝的配合,从生物力学的观点来谈,松胯屈膝可以充分发挥腿部肌肉的效能。这是因为腰部肌肉大部分的起止点相距较近,肌肉较短,杠杆作用及力学作用不大,而下肢的膝关节和胯关节构造坚固,肌肉起止点距离较长,肌肉也粗大的多,杠杆作用也强,所以腰腿力量的配合作用,在练拳或与人对抗时,都能发挥出极大的作用。

屈膝时,大腿后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可使骨盆活动,胯关节转动灵活,保证腰骶骨关节转动自然。所以我们在太极拳的演练中,两腿始终不能同时为笔直状态,膝关节要适当保持一些弯曲度,以避免大腿后部肌肉紧张,并将骨盆固定太死,从而影响腰胯转换的灵活性。任何拳种都要注意腰力的运用,腰力运用得当,可以加强发力,提高速度,并使周身力量集中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