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太极拳时,首先检查身体各部分的放松情况。是否出现挺胸、耸肩、突肘、歪腰、屏气、和抖擞精神等毛病。一旦出现以上情况,先要心静下来。然后含胸把一部分肌肉群以及骨关节放松(例如、肩、肘、关节和胯关节),然后逐渐检查范围扩大到全身内外各部分,这是由点及面逐个解决的方法。发觉有僵硬之处,可随机用意引导放松。当发现呼吸不顺畅,引起胸闷和肌肉紧张,这都是动作歪斜,气血不协调而引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太极拳演练时动作中正不歪,呼吸自然,才能全身放松、松中求柔、以柔克刚。
(四)松与紧、刚与柔的辨证关系
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的规律。而太极拳的松与紧、柔与刚同样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而人体的运动是靠肌肉的张与弛。这些肌肉大致可分为屈肌群和伸肌群。屈肌是伸肌的对抗肌。相反,伸肌也是屈肌的对抗肌。例如:握拳,就是靠屈肌群的收缩和伸肌群的放松拉长,拳才能握起来。太极拳是以阴阳对立统一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在太极拳运动中充满着正反两方面的矛盾,如刚与柔、动与静虚与实、开与合、进与退等。而刚、动、时、开、进等皆属阳;柔、静、虚、合、退等则属阴。阴阳对立统一矛盾的运动就是太极拳运动。练拳时,如果没有阴阳,有松无紧,要做到姿势正确,动作精确是不可能的。和人的站立一样,只有一条腿紧了,另一条腿才能放松。才能自由活动。如果两条腿都放松了,人也就站不住了。在太极拳的演练过程中,全身各部分肌肉总是绞来绞去,交叉着一松一紧,这就意味着轻重互变、刚柔相济。由于放松的主导思想在支配,即使绞紧的一面,肌肉也不是僵硬的。而是带有弹性和韧性。
太极拳的锻炼步骤是:由松如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
由于太极拳的特点是:“柔中寓刚”,因此,即使在“积柔成刚”阶段也是放松的时间多余紧缩的时间。这和它的呼吸配合一样,一般是呼的时间稍微长一些,吸的时间稍微短一些。
太极拳每势的运转过程是轻松的,到定式时是沉着贯劲的。《太极拳论》说:“柔过劲、刚落点”和“忽隐忽现”正是太极拳在运动中变化灵活的表现。太极拳的刚是从松柔中锻炼出来的。即武禹襄说:“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它的刚,柔中寓刚。这种加强了弹性和韧性力量的“柔中寓刚”,能够随时灵活地集中于一点,从而就能发展力量和速度,能“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运动如百练钢,何坚不催”。迅速随时集中力量于某一点的一瞬间称做刚,也就是“放劲”时的刚。在太极拳各势中,到定式时,才想像似的把隐于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这种发劲在形意拳中叫“暗劲”。
练太极拳进入“刚柔相济”“忽隐忽现”阶段,高度放松和高度紧张,始终是交叉进行的。放松与紧张、柔与刚,始终是对立统一的。练拳初期时,特别强调放松。这与经济用力肢体变化的灵活有关。因此放松的原则贯串在各势太极的始终,也是练好太极拳各势的基础。这是人们把太极拳称做“柔性武术”的由来,柔是具有弹性的。久练纯熟、刚柔互用、虚实渗透、越练而越精密细巧,无端绪之可寻,无迹象之可指,才能得太极拳之真谛。
(五)、轻缓与重快的辨证关系
太极拳演练时,要求在意识的引导下动作轻缓,缠绵不断。在动作过程中,处处保持姿势端正,使动作正确。并要深入渗透到肌肉内层,“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使肌肉和内脏的活动达到高度协调,“意动形随”、“内外合一”。同时,每个姿势和动作要符合技击作用的要求。
动作缓慢,是治病保健的有效办法,但同时也是增强体质、提高搏击技巧中快与重的特殊训练方法。练太极拳从动作缓慢着手,为了能使全身肢体无微不到,开始就用快速练法,必然处处滑过,做不到处处恰倒好处。只有练慢的功夫到一定程度后,才可开始由慢到快,然后复慢,慢练快用,文练武打。
轻是保证全身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所谓“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每练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只有少用力,从轻练,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不轻就不能松,不轻就不灵活。灵是轻的发展,在轻的基础上发展灵,方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高度敏感的“灵”在“忽隐忽现”中兼练沉着的功夫时,也不能妄动拙力。如此反复演练,始能做到快慢轻重,随心所欲。
太极拳理论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彼微动、己先动”。可见练太极拳并不是单独要求缓慢,而是要求既要慢又要快的。太极拳的轻缓,正是为了求得重快。能轻则轻,能松则快,能慢则内劲逐渐增长,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轻缓有了功夫后,也可随心所欲地快练,但要快而不乱,轻而不浮。
太极拳动作缓慢,是一种平稳中正的缓慢。肌肉和骨节不是处在某一待定角度,而是用许多不同的角度来完成一系列伸缩和旋转。因此,能发展骨骼的支撑力和肌肉的弹力及韧力。从而能加强力量和耐力,并能适应各种不同姿势,而始终保持平衡和稳定。动作缓慢,腿部特别需要大力支持。因此,缓慢的练法实际上是运动量的练法。练过长拳多年的人改练太极拳,开始总感腿力不够,腰背疼痛。因此对初学者,特别是体弱者来说,开始不要过分强调慢。只要保持身体中正,顺其自然,练过一段时间后,腿力逐渐加强,再要求慢中训练。但决不能像静坐功那样,强调时间越长越好。而是应该以慢动作,没有断续和停顿,气势不散漫为标准。如果过慢,不但呼吸和动作不易协调,不能“一气呵成”,精神也不易贯注,动作不灵活,有呆相。容易形成懒散松懈的状态。
太极拳论要求“一动无有不动”“由脚到腿至腰,总须完整一气”。因此我们在演练太极拳时,必须保持上下相随、节节贯串的连贯圆活。首先把每个姿势和动作做正确,每一势如何起?如何落?都须仔细揣摩。并做好每招每势之间的承接转换。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站桩功概论(摘录)---杨德茂
后一篇:[转载]十六、正确的方法 + 足够的练功“量”= 好的效果-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站桩功概论(摘录)---杨德茂
后一篇 >[转载]十六、正确的方法 + 足够的练功“量”= 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