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一幢幢楼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如同我们老家人说的,象撑伞一样,快得叫人难以想象。傍晚,当那一扇扇窗口亮起明亮的灯光时,白天便会感觉到,小区马路上的人越来越多,菜场人多,超市人多,连药房里的人也多。住日的那份闲适与松驰慢慢离你远去,出门时,你得加倍小心,说不定,一台接一台的小汽车会从你身边呼啸而过,稍不留神,你不是碰着挑担的,就是挨着了骑车的。
小区变大了,变热闹了,变喧嚣了。原来熟悉的空间变得拥挤了,有时甚至感到挤得透不过气来。原来熟悉的擦鞋匠不见了,补衣褥的师傅不见了,那些服务周到收费便宜的理发人不见了,那些让人舌尖留香、人熟菜品熟位置熟的小餐馆也不见了。
这些仅占了少得可怜的地盘的人和物,不知去了何方,这里被开发商用来盖了新的高楼,新一拔的人潮正在向小区汇集。
小区不再是小区,而是成了屯集十万余众的大区,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城。
小区不会停滞,还会扩张,究竟还会有多大,谁也不知道。周边还有硕大无边的荒野,那些可能都是开发商的囊中之物。
没法埋怨小区无边,因为要屋的同胞太多,先到者心里也应有后来者渴求的目光。
但是我只希望不要挤走了擦鞋匠,补衣褥的师傅和理发人。还有好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手艺人,小区应该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我常想,搬进了这个小区,你生命三分之二的光阴就与它紧紧相联,它的优劣你关注,它的长短你关注,它的一点一滴你同样关注。
没说的,这就是你的家!
你可以百般挑剔,道尽个中蜿曲。但对于家,你同样有一份责任,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份旁人无法替代的义务。
你应该爱护他的一草一木,关爱他的音容美貌,评品它的一举一动。
刚到小区,面对洁净小区的每一个角落,你随处吐痰,随地乱扔垃圾,即使没人监督,但心里似乎就多了一双眼晴。当你有以上行为时,心里就会有一种声音在告诫你,不能这样!你只能维护他的洁净,不能给她抹黑,不能给她一丝污垢,据我观察,这种自律和约束,是群体性的。后来,人多了,拥挤了,垃圾也多了,那种自律似乎也在渐渐消逝。
这是让小区很多人感到痛惜的事,但很多人却在不经意间又回到了我们记忆中的那种常态,这是我所在的小区和别的小区所面对的一个无法说清的话题。
身居小区这些年,那些安保人员警惕的眼神总是让人难忘。一天晚上,我深夜回家,光着膀子在凉台上浇花,一柱手电光与询问,让我倍感他们的尽责与用心。还有一次,钥匙遗于房中,晚归时,是他们给我解了燃眉之急。他们天天倍伴着你,陪伴着你每天歇息的“窝”,从无差池。因为我在其它地方居住时,经历过窃贼的光顾,所以,我没法不对他们心存感激。
小区建图书阅览室,我精挑细选,送去了20多册新版图书,不为别的,尽点绵簿之力。
我所居住的
于是就有了一种感觉:
人在小区,一言难尽。
老 屋
◎ 曹 矞
曹矞,原名曹可智,陕西商洛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系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家协会、西部散文学会、商洛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草根文学网驻站作家。在《中国教师报》《美文》《散文诗》《散文世界》《西部散文家》《青岛文学》《中国散文家》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
老屋,就是老房子。自从在小县城买了套房子之后,我就把老家里的老房子叫做“老屋”,而把县城的房子称作“新居”。有“新”才有“老”,无“新”无所谓“老”,老与新是相对而言的。
说是老屋,其实并不“老”,也就是三十多年光景。不过,现在单从外表看来,的确有些“老”了。老屋虽然有些破旧,但是它毕竟珍藏了我的许多情感和记忆,几乎藏着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因此,我很喜欢,也很依恋。
老屋,掩映在故乡群山之中。那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个不错的地方。它背靠大山,依偎在山脚下,一条水泥公路从门前经过。公路之外,是农田,是庄稼,是河流,是青山。清澈的河水,不紧不慢,缓缓流淌,不舍昼夜,永不停息,老是唱着那首欢快励志的歌。可以说,我是在聆听小河昼夜不息的歌声中长大的。小河的歌,曾经鼓舞着我,给了我前进的力量。小河的歌,还时常在耳边响起,永远激励着我奋勇向前。
老屋是土墙瓦房,有门楼,有围墙,有正房,有偏厦,还有横屋,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庭院。大概修建于1977年,记得那时我在上初中,我父亲那时是村支书,门前公路通车不久。那时的老屋,就像待字闺中的女子一样年轻漂亮,在我的家乡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现在看来,的确有些人老珠黄的感觉。不过,若仔细审视,仍然觉得风韵犹存。
老屋前后左右都是乔木绿树,完全被树木环抱,主要是香椿树。每当春风吹拂的时候,椿树就会生长出嫩嫩的香椿芽。老母亲就会打电话说,周末有空的话,就回来拿些椿芽。油炸出锅的香椿鱼儿,那是故乡的一道美食。挖点麦面出来,适量掺些水,和成稀面,给嫩椿芽穿衣,放锅里用清油炸出来,那可是一年一度才有的乡村美味。而这个独特的美味,饱含着妈妈的味道,饱含着妻子的味道,也饱含着故乡的味道。其实,像这种美味还有很多很多,如烤玉米、炖红薯粉、煎饼、玉米面馍等等,都是我十分喜爱的食物,给留下了特别美好的回忆。
老屋的后坡上,全是翠绿欲滴的青竹。一杆杆翠竹参差不齐地挺立,像是绿色卫士。他们日日夜夜护卫着老屋,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忠于职守,无怨无悔。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片碧绿的翠竹,是老屋长年的背景。它不仅一年四季常青,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美化衬托着老屋,而且是房屋主人奋发有为、恪守人品的一种提醒,一种预示,一种象征。在风雨之夜,聆听竹林的窃窃私语,或聆听风雨演奏的竹林交响曲,那才是一种别样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