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就奇了:杨露禅是从陈家沟子学来的,到此不过三传,何以与陈绩甫的相差这么远?杨家练习的方式,倒是比较的完备。杨家推手的方式,由浅入深,共有四种。最初彼此都用单手搭挽,使站走灵活,次则按棚挤履按,四手彼此都用双手。两脚站立不动,仅以身手进退。又次则活步进退。再次则向四隅进退,名为大履。步法身法手法渐次繁难。务使练习的人,能进退随意,缓急皆由自主,不受制于人。若仅一同边活步之方式,初学者不易粘走。而练有相当程度的,觉其活步容易讨巧,腰腿难得有真功夫。至于欲求深造的,则又嫌其太简单。
太极拳的原理和其他之拳术不同。太极注重粘走。所谓于不丢不顶中讨生活是也。
粘即是不丢,走即是不顶。此理说得容易,做到实难。
一部分之粘走尚易,全体之粘走尚难。欲全体粘走如意,则非有大履不为功。
按大履之法,决非创自杨家。想必是陈绩甫未得其传。故其法尚不及杨家完备。
以我个人近年研究太极拳之结果,深信拳理之精细,拳法之周密,及练习者之有益无损。此非他种拳术所能及。
年来政府提倡武术,设国术馆于首都。各省也遍设分馆。首都国术馆中,分武当、少林两门。武当门即以太极拳为主体。因此太极拳的势力,渐渐侵到了南京。练习的人日渐增多。
然首都经过一次武术比赛之后,声明以太极拳为专长的多未胜利。而北平方面,所去应试之人,其得胜利者,虽十之七八也曾练太极,但在报名时却未声明以太极拳为专长。(国术馆考试武术时,报名者须声明曾练何种武术,以何种为专长。)
因之一般人对太极拳怀疑者极多。原来反对太极拳的人,不待说,益发振振有词。即平日也曾练太极,对太极有相当认识的,也怀疑太极不能致用。
我是最相信太极的人。在这时不得不将我个人对于太极拳的经验及心得说出来或者可以解释一部人的疑惑,及增加一部人的信仰,并可以供同好的参证。篇中时有文言口语杂操之处,随手写来,但求达意。不及修改,阅者谅之。
我觉得太极拳在各种拳术中,为最难致用之一种。什么原因呢?练他种拳术的人,工夫即算不神深,只是练过拳的,必有相当体力,比较未经练过的强健。惟练太极拳的人,以不尚力原故,初练一年半载,体力并不见得比寻常的人发达许多。体力既不比人强,而太极拳的用法又远不及他种拳式之简易,易于领会。无论初学的人,就是对太极拳用过三五年苦工夫的,除却照一定的规矩推手而外,若教他将太极拳一手一手的用法从头至尾解释出来,恐怕能办得到的很少。
既是自己不能领会自己所练太极拳的手法,却如何能使用呢?
练他种拳术的,和人比试起来,纵然不能把平日所学手法丝毫不乱的使用出来,然因其平日练习时横冲直击,成了习惯,只要利用这种习惯,再继之以猛勇直前,每能克敌制胜;
练太极拳的则不然。平日练习以缓慢为原则,以毫不使力为要义。而一趟架式自首至尾,连绵不断。虽搬拦捶、指裆捶等手法似已显明,然练时不是断劲用时自难得力。
人类本自然具有以手足自卫,及抓擢人的智能。即不知拳术为何物的小孩,他们有时相打起来,也知道劈头劈脑的举手打去。被打痛了的人,也知道闪开和还手。练太极拳没练到能致用的时候便冒昧和人去比试,不但不能用拳法去打人,有时甚至连那本来具有的自卫抓擢的智能都没有了。摆出一个一成不变的架式,去接受人家的攻击。旧小说中常有只有招架的工夫并无还手之力的话。练太极拳不曾练好的人,并招架的工夫也没有。因为太极拳里面就没有寻常招架的手法。
然则没有招架的手法,难道人家打来不招架任凭人打吗?要解释这个问题,先得明了太极拳的原理。他种拳术的名称,没有与拳术无甚关系的。惟有太极二字,完全包括了这种拳术的意义。太极就是一个圆圈。太极拳也就是由无数的圆圈,连贯而成的一种拳法。 无论一举手一投足,皆不能离这个圆圈。离了这个圆圈,便违背了太极的原理。
再精细儿一点说,不但举手投足不能离圆圈,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则皆不能离圆圈。太极拳的招架,便是攻击,攻击也便是招架。不能用太极拳的方法攻击人的,断不能用太极拳的方法招架。因为手手处处皆是圆圈。就在这一个圆圈之中,分一半是招架,一半是攻击。工夫越深,圆圈越小。有时尚不及见其转动,已尽招架与攻击之能事。所以练太极拳的人,在推手的时候,十分注意听劲的工夫。
听劲的名词,为太极拳所专有。其意义并不是用耳去听,乃是用皮肤去听。质言之,便是练习触觉,使之灵敏。皮肤能听得敌劲之来路方向。即顺着来势,以半个圆招架,半个圆攻击。太极拳论中所谓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就是这个道理。
太极拳之不容易使用既如上述。因之练习太极拳的人,其好勇斗狠的习气及希图尝试的心理,都不及练他种拳术的人浓厚。与同道的推手,虽也是练习致用的方法,但是推手究有一定的规则,与平常比试不同。推手时的本领,不见得便能在与人比试时完全使用得着。 在练习的时候,既不常与练他种拳术的,作友谊比试。 曾练过十年八载之后,已享有相当之名望,或已身为人师,益发不敢轻易与人比试了。这是练太极拳的人普通大毛病。练他种拳术的人,谁也免不了这种毛病的。却不似练太极拳的这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