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情感 > 情感实录 > 一本书学会人情世故

一本书学会人情世故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2-15 09:47 编辑: 网络 查看:

你不是杨晓芸,我不是夏琳;你不是郭德纲,我不是北京台;你不是29块钱的T恤,我不是凡客诚品···演不成电视剧,打不成记者,卖不火平民衣···所以,你还是乖乖看看《一本书学会人情世故》回家研究在万恶的新社会的如何成功杀出一条血路成为张朝阳马云史玉柱吧。
  
   与人言谈的人情世故:一切从互相信任开始
  
   行为举止的人情世故:你也能成为“万人迷”
  
   人际交往的人情世故:赢的合作的事情是双赢
  
   对待骗术的人情世故:看透事态人心,不再受骗
  
   受到伤害的人情世故:与小人坏事斗智斗勇
  
   做事,你要知道这个社会的竞争法则,这样才能百战百胜;做人,你要赢得领导的重视、朋友的支持,如此在生活中才能游刃有余。
  
  序言:学会人情世故其实不难
  
  现在中国人最喜欢研究的一个问题就是谋略。法律和规则不健全的地方,必然导致这种风尚的流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一直不断地在使用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谋略和技巧,要不然就没法在社会上生存。不管在日常生活还是职场里,只要我们想不被适者生存的潜规则淘汰,就不得不使用待人接物的社交技巧。
  人生在世,难免有吃亏、受气或者遭遇其它不顺心事儿的时候。每一次被人家算计后,你鼻涕一把、眼泪一把,扪心自问,不由得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恨自己没用。而事实上,你的良材美质并不比任何其他人差,你只是不知道如何使用跟别人打交道的技巧!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大人物不知道权变,就不能领导人民群众干革命;小人物不知道权变,就只好被人欺负。
  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我们不招别人喜欢、拿别人没办法,并不是因为意志薄弱,甚至不是因为缺乏跟对方竞争的实力,而是真不知道怎么应付对方才好。
  如果你看了摆在面前的这本小书,问题就可以说大有希望解决了。这本小书将向你揭示社交中的一些潜在的秘密原理,引导你掌握一些待人接物的终极技巧,使你可以在面对任何社交疑难问题时,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拆解有招!
  设想一下,在与人交往时,要是你能跟诸葛亮似地准确预测对方的反应,并且对每一种反应都知道如何应付,甚至事先下好了套等对方钻,这世上还有什么事你摆不平的吗?在本质上,我们这本小书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帮你获得这样的一种能力,把社会上所有可能出现的一般疑难问题一网打尽地给你讲清楚前因后果、说明白针锋相对的应对技巧,让你做到有备无患、心中有数。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实际上科学知识如果不转变成具体的技术能力,那么根本就无益于实际的生产生活。类似地,心理学、管理学、社交学的知识,如果不转变成具体的技巧,也无益于人们的实际社交。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社交技巧之于人际关系,就相当于阿基米德的支点之于地球。有了这个支点,你就可以“翘起整个地球”,在人生的战场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
  出于这一考虑,我们这本小书,主要侧重于技巧的归纳,帮大家解决一些常见的社交难题,侧重实际的应用,除非必要,决不讨论臭氧层一类虚头八脑的深奥理论。
  一旦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本书所提供的社交技巧,你会渐渐开始产生一种天地豁然开朗的感觉,对生活越来越满意,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这是因为我们平时的大多数烦恼和抑郁情绪,都产生于跟人打交道时产生的无法应付挑战的挫折感。而一旦你掌握了这些技巧,世界的大门就朝你敞开了,你意识到自己有手段、有力量应付生活的挑战,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这种积极的自我评价,反过来还能提升你的人生境界,帮助你实现人生梦想。谁愿意做一个生活浪潮中的失败者呢?赢得自由生活、率性意志的空间——帮助你牢牢地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成为命运的主宰、生活的弄潮儿!这就是这本小书撰写的终极目的。
  做一个有头脑、有办法的精明人!
  做一个有技巧、有力量的成功者!
  与成功同行,从阅读本书开始!
  

作者:guohongyang8901 时间:2010-08-19 10:07:14

  没钱没势谁吊你

作者:38442010 时间:2010-08-19 10:09:00

  市场最容易犯的错误有两种:一种是过于恐惧,一种是过于贪婪。在投资世界,恐惧和贪婪这两种传染性极强的流行病,会一次又一次突然爆发,这种现象永远存在。可以确定的是,恐惧和贪婪肯定会一再发生,肯定会引起股票市场价格与价值的严重偏离。但无法确定的是何时会发生,以及发生时后果有多严重。很多人喜欢股市大涨,其实大跌反而是重大利好消息。原因很简单。股市大跌时,投资者由于恐惧而纷纷低价抛售,会形成更大的安全边际,因为大跌才有机会大量低价买入好股票,才有可能以后赚大钱。只有资本市场极度低迷,整个企业界普遍感到悲观之时,获取非常丰厚回报的投资良机才会出现。今天的得失不叫投资,也许您现在在想是真是假,如果您有兴趣的话可以联系我,不用想我会给您一个答案.至于实力如何,很多合作过的客户 ,都有有目共睹, 有意向的朋友可网上联系: QQ:1154017195

作者:changsn4 时间:2010-08-19 10:09:44

  看楼主人不错,还是顶下吧
  

楼主:ziyunwenxin 时间:2010-08-19 10:18:37

  第一章 与人言谈的人情世故:一切从互相信任开始
  
  多十个朋友,未必就能飞黄腾达;多一个敌人,却肯定会寝食不安。要是我们想让自己的小日子过的更舒服点、应付日常的各种俗事更容易些,那本章将要介绍的技巧,你自然就不容错过。
  
  1 赢得信任使其他人不再钳口不言
  
  从公安大学毕业不久当刑警的小宋,本来寻思当警察的在人民群众面前,那还不得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此可以过几年滋润日子了,没想到其实也并不完全是那么一回事。
  这不最近,应上司刑警队陈队长的要求去某村调查一起案件,小宋就遇上了麻烦。该村前不久曾发生过一起部分村民跟前来解救被拐卖妇女的警方人员的对抗冲突事件,后虽公平协商解决,但从此警民关系一直很紧张。
  小宋在走访中发现,由于群众跟自己不熟,因此怀疑小宋是来翻旧账的,因此几乎都支支吾吾地语焉不详,不肯配合自己的工作。跑了一个下午,小宋只搜集到少量没有任何价值的情报,眼看就要没有什么成果,只好灰溜溜地开车回到警队,朝陈队长诉苦。
  陈队长听说了小宋汇报的情况后,不由得大笑说:“这样吧,明天等我有时间了,我跟你一起去看看。”
  结果第二天,小宋在陈队长的带领下,顺利地调查走访了大量该村群众。大多数村民都很配合警方的工作,这次和小宋单独前往的时候的情况真有天壤之别。在村民的帮助下,他们获得了一条侦破案件的重要线索,此后不久就顺利地逮捕了犯罪嫌疑人。
  陈队长究竟有什么样的锦囊妙计,可以迅速安抚住多疑的村民,以争取到他们的信任,帮助自己开展工作的呢?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面对一些与小宋和陈队长类似的问题,——如果你想从某些人那里了解情况,首先必须赢得对方的信任。接下来,我们结合陈队长的例子,解析一下具体的技巧。
  
  告诉对方一些私密,以交换对方的信任
  
  学者认为:比起人的外部行为来,人的自我认知对人的信念有更强的影响力。在利用外部行为改变交往对象看法不现实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人的心理的这一特点,用改变影响对方自我认知的方法,改变对方的某些信念,从而轻而易举地赢得对方的信任。
  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你的交际对象是一般嘴严的人,你就可以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以不招致任何人的反感为前提,告诉对方一个秘密或任何个人的私事,以表现自己对对方的信任。不过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不可太主动,必须设法给对方造成一种你的泄密是对方争取的结果的效果。要不然人家就有可能把你当成是嘴没把门的、跟谁都喜欢乱说的傻瓜。如果对方意识你到对自己的信任,他就更倾向于信任你。这不是出于讨好的目的,而是一种投桃报李的自然反应。
  当日,陈队长领着小宋,遇见第一个在村头闲坐的农民时,采用的就是这一技巧。陈队长先跟村民寒暄了几句,自然过渡到双方都很敏感的警民冲突事件,然后把一些村民很关心、同时不可能了解的警方内部的处理内幕告诉了对方。
  村民由于好奇,不免话越说越多,同时觉得这警察连自己的家底都肯告诉自己,也是一个实在人,因此对陈队长戒意顿消。陈队长于是就与这个村民建立起某种程度的信任关系。俩人越唠越近乎,村民渐渐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也把村里的很多事情——包括陈队长和小宋想了解的情况,知无不言地告诉了陈队长。小宋在旁边不时插言,不等陈队长使眼色,已经掏出记录本,刷刷地记了起来。
  一般而言,你告诉了人家一些你的秘事,这不一定就能使对方在心理上变得跟你立刻接近起来,但是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回应你的冲动,不把自己的某些事情告诉你,自己的心理就老觉得不平衡。这样一来,他就不得不跟你坦诚相见,暂时把心机、权术一类的东西置诸脑后。
  在这一瞬间对方的心理会发生很微妙的变化。一旦对方把某一件事情告诉你了,尽管人家可以这么做也可以不这么做,立刻就会变得比此前没告诉你的时候更加信任你。对方告诉你的事情越多,就越会觉得你靠得住。一旦开头,对方就会越来越控制不住形势,忍不住把更多的私密档案交给你的大脑保管。
  人们一旦跟你分享了某些私密,就会变得更加信任你。这一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存在这样的心理逻辑:“我为啥告诉他这么多事儿啊?信任他呗。”反之,如果对方觉得自己告诉你很多事情,还不信任你,就会迅速陷入心理冲突之中——对方当然不肯承认自己是一个傻瓜。为了达到行为、心理的和谐统一,他必须化解不信任你、还跟你说了很多废话这一矛盾,必须变成真正信任你。
  
  与对方讨论怪力乱神,从不易引起猜忌的话题寻找突破口
  
  陈队长一行遇到的第二个村民,是一个嘴巴比较严的人。陈队长意识到对方的戒备心很强,前面的策略不好使,就使用了跟对方闲扯怪力乱神这一技巧。
  这个技巧的具体内容是,如果我们的交往对象是一个嘴巴很严的人,从来不随便说任何有可能引起争议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跟对方讨论一些神秘新奇事物,比如神仙鬼怪、外星人、投胎转世、试管婴儿等,征求对方对这些事物的看法。
  对方多半会说,自己没考虑过这类事情,反正跟自己没啥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这就算是对方已经敞开心扉了,因为对方说的绝对是实话:对方刚刚把自己的脾气属性告诉了我们,人家是一个很现实、不关心怪力乱神的正派人士。
  对方也有可能会谈一谈自己的观点,但是也绝对不会在谈论这种问题时进行很严密的心理设防,因为这种话题跟我们的切身利益没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你能成功地跟对方进行了上述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你们之间就已经建立起一种更密切的关系,对方开始不由自主地对你信任起来。
  以第二个村民为例,虽然他开始时并不信任陈队长,但只要他开口跟陈队长交流自己的观点,就意味着已经开始跟陈队长分享秘密;这个心理界限的语言阀门一旦打开,接下去就往往是不设防的居民区了。
  神秘新奇事物这类话题所以能让对方放心,是因为这种嘴巴严的人,在待人接物时往往会习惯性地这么思考:“这事儿对我有什么不利没?要是乱说话会不会把自己搭进去呢?”结果分析下来,发现神鬼之类的家伙多半是子虚乌有,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不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胆子遂大起来,觉得乱说几句其实也无妨。
  对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后,你注意不要跟人家争论,因为要是对方发现你们之间“恰好”在这个问题上有一致的观感,你们的心理联系就会进一步密切起来。
  
  诱导对方发泄自己的情绪,谁都有说走嘴的时候
  
  除了上面的两种方法,我们也可以通过诱导对方发泄情绪的方式,增强对方跟你沟通的心理需要。陈队长跟村民交流所使用的第三个赢得信任的技巧,就是这个套路。具体做法就是跟村民唠家常,诱导对方发泄对社会、生活、以及个别人的情绪。只要对方愿意跟我们唠叨,就意味着已经开始信任你了。根据陈队长后来跟小宋的说法,这个技巧也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并非凭空捏造。
  一些研究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实验中,受试者被分成三组,分别扮演被恐怖分子劫持的人质,参与军事演习。第一组被要求注意观察事件发生的环境;第二组被要求注意体验自己的情感心理反应;第三组则未被给与任何要求。结果发现,在高度紧张的演习过程中,第二组的受试者要求进行情感交流、并寻求营救的愿望是最强烈的。
  这个实验可以解释女性比男性更喜欢进行情感交流的原因,女性常常抱怨自己的男朋友或丈夫跟自己交流得太少、不关心自己,而男性却经常抱怨女人废话太多。这是因为男性更专注于事物、而女性则更关注情感的缘故。
  假如你能成功地诱使对方发泄自己的情绪,那对方就会无意识地被逼上寻求你的帮助、与你进行交流情感、分享秘密的路子上来。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跟对方讨论对方的日常生活状况,唠点家常,闲说点对当前大众民生、社会风气甚至国家大政方针的感受,而不要过于功利地直奔自己最想知道的实际主题,就事论事。
  谈天说地并不犯毛病,因为老百姓就喜欢做这件事。愿意跟别人一起唠家常,本身就代表了一种亲近的感受。任何人在生活中也都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想跟人唠叨、或希望吹嘘炫耀一把的事情,只要你过渡、诱导合法,不引发对方的戒意反感,对方多半会乐意跟你唠扯这些事情的。等到后来说顺嘴了,建立起信任感了,就有可能跟你无话不谈了。
  需要记住的是,跟对方讨论对当前生活的感受时,不要对具体细节死扣住不放,追问得过于仔细。要给对方造成一种印象:你所以这么问,不是出于别有用意而是出于关心。过于执着的态度,有可能导致对方产生你只是对事情而不是对人有兴趣的印象。
  
  向对方预支好处,以交换想要的情报
  
  想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以便进一步从人家那里获得信息,你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预先答应给点好处与对方等价交换信息。心理战术是挺好使的,不过也并不总是有效,有时来点实际的回馈更能打动人心。如果对方凑巧出了点事故或者麻烦缠身,我们就可以告诉人家你愿意尽所能地帮助对方。既从情感上拉拢套近乎,又从现实中给与实际的好处,对方想不对敞开心扉都难啊。
  陈队长在某村同样地也使用了这样的技巧:每逢遇见村民,他经常顺口漫不经心说出的一句话:“这就算认识了,以后公安这片儿有事就去刑警队找我,好使!”相对于警方,个体的村民处于弱势,而每个人又谁也不敢说将来一定不会遇上绝对的意外,永远不需要跟警方打交道。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希望有个认识的熟人在警队里方便办事,是大家各自潜在的心理。在作为刑警队长的陈队长主动大包大揽有言在先的情况下,村民一般自然乐意顺水推舟地认下这门“干亲戚”。既然双方都是亲戚了,陈队长要点情报,有啥不可。
  
  说明自己无意评判对方的立场,打消对方的畏惧指责心理
  
  在有些情况下,对方做过一些亏心事,对我们敞开心扉吐露真言的最后一道障碍,是担心我们对他们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赢得对方的信任,首先需要打消对方对我们的疑虑。得让对方明白我们并没有担当道德良心审判员角色的企图,而且对方的所作所为也算不得啥,犯不上后悔不好意思。很多人都做过同样的事情,而且更过分。同时,你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糗事跟对方适当地宣传暴露一下,进一步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这种情况在曾经发生过警民冲突的某村,尤其体现得特别明显。有些村民过去跟警方有过冲突,或就算自己没有牵涉进去,还有可能有亲戚、街坊牵涉进去,所以很担心一不小心说错话,给自己或别人造成麻烦。部分村民正是基于类似的心理,不乐意配合警方的。
  针对这种心理,陈队长在跟村民聊天的过程中,主动向村民通告了警方对于警民冲突事件的自我反省,跟大家讲明那件事已经告一段落,并说清此行的来意,很快有力地消除了村民的顾虑,把村民们防范警方的心理迅速地扭转了过来。
  
  2 从别人的话里获取有用的信息
  
  向别人打听事情,可对方却模棱两可地糊弄你,或者对你带搭不理的。你虽然得到了答复,但是却没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这种情况,我们每个人都遇见过。接下来我们要研究的这个技巧就是专门帮你应付这种情况的,可以保证那些含糊应付你的人,跟竹筒倒豆子一般,把所有真话毫无保留地告诉你。
  
  提出明确的问题,才能得到明确的答案
  
  首先,让我们看以下两个例子,研究一下怎样才能从含糊的信息中提炼出具体详细、准确可靠的真话来。某公司开完产品发布会,员工小苏跟凯丽说:“我觉得今天这会没开好。”凯丽问:“你咋有这种印象呢?”“我也不知道,总的来说效果还不错!”凯丽想知道小苏对会议的看法,小苏却给她来个讳莫如深。
   如果凯丽换一种问法,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如果小苏说:“我觉得今天这会开得没啥意思。”凯丽这样问他:“也许会有客户感兴趣吧?”或者“有人说什么了吗,还是你自己的感觉?”小苏就不得不说点什么了。
  要是我们想得到明确的答案,首先必须问得明确,这样对方回答的时候就没法含含糊糊了。针对一个泛泛之谈提出的宽泛的问题,只能导致更多的泛泛之谈。
  
  提出指导性的问题,帮对方搞清楚自己的思路
  
  雪洁即将大学毕业,男朋友荣哲告诉她一家银行招考职员的信息,要她赶紧去报名。雪洁看了看招聘信息,却一点也提不起兴趣来:“我估计我去也是白去。”
  “你是怎么想的呢?你确定去也是白去吗?”
  雪洁没好气的回答:“我就是不知道!不可以吗?”
  如果荣哲换个方式和雪洁交流,他可以说:“你觉得你哪方面不行呢?”或者“为什么?你感觉哪些方面不符合人家的条件?”情况可能就会好一些。雪洁也不得不具体地回答荣哲的问题,荣哲也就可以相应地在某些方面给她鼓励,或者帮她出谋划策。
  人们在说话时,常常根据下意识的感觉脱口而出,有时自己也不完全清楚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在提问时能有相对具体的指向,必然可以帮助对方捋清自己的思路,这样,对方当然也可以相应地给你一个更清楚明确的答复。
  人们都不喜欢被别人诘难,这将会造成一个结果,当你问对方的想法和感觉时,人们经常倾向于用“我不知道”来答复你。因为这是停止追问的最快最省力的办法,你要想知道为什么就自己去思考吧。当凯丽采用笨拙的方式问小苏“你怎么有这种印象呢?”的时候,小苏会不由自主地说“我也不知道”,这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他在下意识地做自我保护。在接下去的谈话中,要是凯丽可以使用下面这些问话方式,她就有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比如她可以这样诱导小苏说:
  “是吗?那你不跟我说说你为啥会有这种想法吗?”
  “我知道你不知道,不过要是我非让你说呢,你觉得这种会议怎么才能开得效果更好一点呢?”
  “不可能完全一棒子打倒吧?总得有一星半点的好地方吧,你说呢?”
  “以前遇见过类似的糟糕情况么?”
  “那你从感觉的角度来评价一下今天的会吧,可以吗?”
  “不知道?你总得给我个不好的理由吧?哪怕就一个也好。”
  “你能否用一个字来描绘一下你对会议的感受呢?”
  在上面这些问话中,凯丽没有进一步给小苏施加压力。她承认让小苏把事情说明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她改变了话题,要小苏说点别的事情。而实际上她的新问题却指向最初的问题,只不过是把谈话引向了更具体的方面。
  说“我不知道”也可能意味着说话的人为自己的过错或愚蠢感到羞愧或紧张。用上面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减轻对方的心理压力。这种表达方式所以有效力的原因就在于,使被问到的人不必再担心说了实话以后面临被审判的风险,不必再担心自己的过错,反正也不是故意的;不必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反正自己也不想那样,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当凯丽像上面这样与小苏说话时,潜台词是这样的:“我知道你不知道今天的会怎么会开成那样,但有些情况你也没办法控制,你觉得这方面的因素有哪些呢?”
  
  3善于从他人口中得到正确的意见
  
  据说,有些人征求别人意见时,往往已经心里有数,只不过宁愿现实是另外一种模样,所以才做出礼贤下士的架势、装装样子问别人,其实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幻想别人能帮自己开出一条新路子来。还有一种情况是,问别人的原因只是想让别人肯定自己的想法正确。假如用这样两种态度去征求他人的意见,说得不客气的话,就是逗人家玩,必然没办法从他人的建议里获得有益的帮助。要是你真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有用的东西,首先必须有点开阔的胸襟,做到虚怀若谷才行。
  因此,征求他人的意见,除了态度诚恳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微妙的技巧。
  
  不跟身边的人问主意,避免同类相残的嫉妒心理
  
  第一个技巧是注意不要跟自己身边的人征求意见。打比方说:你现在在一家环境很差的工厂上班。此时的你想辞掉工作去上学充电,如果问同事对方会如何回答呢?他们肯定会或多或少地嫉妒你的想法,并且多半会觉得你的想法太不切合实际。这时,你同事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继续求学是更好的选择的话,为什么他们不那么做呢?所以继续求学必须是没啥好处的,不仅适用于他们自身,也适用于你。当然,也不是说你的所有同事都会按照这个逻辑思维,可一般而言,你是不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建设性的建议的。
  
  避免与亲朋好友商量事,以免关心则乱
  
  第二个技巧是不要向那些会因为我们的决定而遭受某种损失的人讯问。征求意见的对象,越置身事外,我们越可能得到最有价值的建议。很多人遇事喜欢和朋友、家人商量,但他们都因为和你有密切的关系,本能地关心你的所作所为的产出和后果。这不是说他们不想你好,但是他们的判断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他们也可能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你,而顾及不到你的个人感受。
  实际上,我们经常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明智建议的原因就在于,难以找到那些始终在心里关心我们的最大利益、一点也不嫉妒、一点也不自以为是的人给我们出主意。
  
  广开言路作为参考,尽可能多地征求意见
  
  第三个技巧是尽可能地征求不同人的意见。不管打听道儿的小事还是咨询人生的大问题,都要尽可能多地咨询立场不同人的意见。因为这将会极大地开阔你的视野。你问的人越多,视野就越开阔。多吸取不同人意见,你就有可能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不过有时候你征求意见问的人也不能太多。比如一些问题,所面临的选择无非就是两种:正确或者错误。你唯一不能确定的只是到底哪个是正确的,下不了决断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你仅靠找一个能够比较客观地对待问题、而且对同类事情有经验的人请教就可以了。这个人应该晓得问题的具体情况,并能有效地对你进行指导。
  为什么不可以多请教几个人呢?原因在于,人都是习惯性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大家每人各有说辞,你只会越听越糊涂。掌握真相的、能给你提供对你最有好处的意见的人,往往是某个亲身经历过同类事件的人。
  
  态度真诚坦率,求教于人就要相信人
  
  在具体跟人家征求意见时,你可以直接这样做开场白:“我想跟你请教点事情。”一般来说,人类在本性上都是好为人师的,因为这样可以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征求意见时,没必要扭扭捏捏地说话,因为最直接的求助就是最能调动对方积极帮助你的最佳方式。
  在要求对方表态前,还要全面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这么做除了可以让对方了解到你的具体思考过程,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检验对方意见的可靠性。假如对方不等你说完,就忙三火四地打断你的话,那很可能意味着,这个人只有兴趣对你指手画脚,而并不真正关心你的福祉。
  
  4 批评人的同时也不得罪人
  
  批评别人的确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没有人喜欢被别人批评,因为批评很可能一不小心就得罪人。可有时候,我们就是那么无奈,还非得批评人不可。不过有些情况,是不能靠装傻充愣混过去的。此时光批评还不够,还必须能批评出问题来,要有强烈的针对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可以使用下文中提到的技巧,避免伤害被批评者的自尊心,避免使人家感到尴尬或难为情,以收到既教育同志又不破坏团结的目的。
  既批评,又不得罪人,核心要考虑的因素是对方的自尊心。挨批评的人,在心理层次受伤害,本质上就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一般来说,每个人在心里对自己都有一个自我定位。如果他人给予一个人的评价、尊重程度,低于此人的自我定位,那么这个人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正向一个人自以为拥有美国总统一般的才智、权力和地位,你却仅仅拿他当二流国家的元首来尊重,对方必然会感到气愤。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人际纠纷,本质上并没啥实际的利害冲突,起因都是自尊心受伤害的结果。
  自尊心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因为人往往倾向于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因为人们对自己的评价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多半不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别人的批评与自己的自尊心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冲突:因为批评一个人经常是对对方的个性、能力、言行作出较低水平的评价。要想尽可能地避免在批评时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把批评的矛头导向非人的事物,或个人人格中次要的因素,同时尽可能地避免对对方进行整体性的抨击。
  批评的方式有对有错,注意到还是注意不到照顾被批评者的自我意识,效果是大不相同的。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验:有时候被人狠狠地批评了却呵呵地傻笑;有时候别人只是轻轻地说了你两句你就暴跳如雷与人家大动干戈。同样是批评,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区别呢?原因就在于对方的批评有没有伤及你的自我意识。具体来说,批评什么、怎么批评、在哪批评、啥时候批评,都和批评的效果息息相关,一点也马虎不得。
  批评的时候,要是你能照顾到以下八个细节,你就可以达到照顾对方的自尊心,既批评别人又不冒犯他们的目的。
  
  尽可能过后批评,以减轻对方的心理压力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做到批评时注意不伤害被批评者自尊心,是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尽量避免不要在对方出现问题后立刻就开始训人,而要等事情消停了以后再找机会批评对方。比如,有个人叫小苏,他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他的一个朋友多次劝他戒酒或少喝一点,但从没在架着他的胳膊、扶着他回家的路上批评过他。第二天,小苏酒醒后,这个朋友才开始批评,此时的小苏都能诚恳地接受。
  从上面的例子看出,事后批评很有好处,因为这种做法不会给对方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和抵触情绪。当时就批评说明你很重视对方的问题,虽然你可以在口头上安抚对方说那根本不算啥大事,但对方照样会很敏感。
  等过一段时间你再给人家“上课”,对方便会有一种置身事外、与己无关的感觉。从而不会被伤害到自尊心,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评。总之,批评的时间离问题产生的时间越近,对方越容易把批评和自己联系起来、越容易摆出一副保家卫国的强硬姿态来。
  
  从善意的角度阐释批评:批评对方是为了对方好
  
  同样批评的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时,被批评者的感受和反应是绝对不同的。原因就在于:被批评者不可能怀疑亲人或朋友的用意,但是却会怀疑于己无干的人在蓄意贬低、伤害自己。当批评同敌意联系起来时,注定要遭遇强烈的反弹。
  即使你跟被批评的对象之间,没有争风吃醋这种敏感的关系,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问题。为了避免这一点,你可以直接告诉对方,你批评对方,是为了对方好,是对对方负责,否则我才懒得管你的臭事儿呢。当然,具体说的时候,也得注意表达方式,可不能跟刚才举例子的说法那么暴力。
  
  在私下单独批评,多少给人家留点面子
  
  即使你认为对方的问题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也应该避开其他人为妙。人有脸,树有皮;打人别打脸,剪枝莫伤皮。当众批评人,对方就不仅要接受你的批评,还必须忍受示众的惩罚。
  有时候人们很可能会怀疑你这么做的动机。当他们把你的行为解读成存心给他们难看时,不管你的批评如何在理,他们也不会听得进去。一言不合,反而有可能对你反唇相讥。
  
  批评前先对对方进行赞美,展现自己客观公允的一面
  
  我们在学校上作文课的时候,都听语文老师讲过“欲扬故抑”这个技巧,就是先埋汰写作的人或物一番,然后再阐发其优点,这样一起一落,就能为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在批评人时,我们不能如此做,反而要做一个一个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先赞美后批评。用俗话来说就是:“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吃。”
  这样做,对方会觉得比较有面子,也会认为你比较客观,的确不是存心给自己好看。很容易接受你的批评,或至少挨说了,也没啥激烈反应。比如小苏的朋友对小苏说:“你知道我看重你的最大原因是什么吗?就是你这个人重感情,有意气。不过我觉得……”
  
  批评对方的具体做法,对事不对人
  
  不要随便把人家一棒子打死,要尽可能地避免对道德品质、智商、情商、能力等与自尊心有关的核心人格要素进行负面地直接指斥。批评的时候,要对事不对人,把批评的对象引向具体的待人处事方法。
  具体来说,最好能避免跟人家说:“你这个人真讨厌,你怎么可以……”之类的话。换用一种更技巧的方式,比如:“你这人其实不错,不过有时候你的某些做法,我的确有不同的意见。”
  
  替对方找下台的台阶,以免遭遇殊死的抵抗
  
  批评的时候注意不要把对方的行为解释成有意为之或深思熟虑的结果,最聪明的策略就是把对方的行为解释成一时冲动、无心之失或无意识的行为。如果你坚持“诛心之论”,非要上纲上线,把对方的问题解释成有意为之的结果,就等于直接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对方的品质问题。这样一来,问题立刻会变严重,对方为了保卫自己,必然要进行殊死反抗。
  
  尽可能地自我批评,化解对方的敌对情绪
  
  注意小标题的意思并不是把自己摆到跟对方一起挨训的位置,而是要造成一种你和对方立场一致,一起跟错误的人、错误的事、错误的立场作斗争的印象,而不是你试图反对挨批评的人。比如刚才的那个酒鬼小苏在批评时就可以这样消除他的敌意:“你现在见酒没命,我也是有责任的,以前咱们也没少一起喝酒。我要是早点制止住你的苗头就好了。”当然了,你说这些只是项庄舞剑,最后还得意在沛公 ,“不过你现在喝酒喝得这么频繁,每喝必醉,第二天耽误工作耽误事儿,我是非常有意见的……”
  
  给人家指出一条光明的出路,让挨批的人感激佩服我们
  
  要是你也稀里糊涂,暂时对人家的问题没招儿,那就千万不要批评对方。因为就算你批评了,问题还是无法解决、无法克服。不仅等于没说,还有可能惹人家不高兴,这又何必呢?假若你可以确定,无论你怎样花言巧语,对方也不接受你的批评,那么你也最好把想说的话也憋回去。我们做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出于自我表现更不是出于狭隘的逆反心理。
  
  安慰并开导对方,说明有问题的并不止对方一个人
  
  如果能安慰并开导对方,并把对方的所作所为说成是很常见的普通行为,那么就能降低对人家自我意识的伤害,对方便不会把你的批评看成是光针对自己一个人的了。大伙往往都有这样的心理:再不合理的事情,要是针对大家伙的就可以勉强接受;要是只针对自己一个人的,那就就会暴跳如雷,不管事情大小,非得掰扯个明白不可。
  
  5善意拒绝使对方始终保持优越感
  
  跟别人说“不”,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拒绝有可能会伤害彼此的感情,或者导致争端。在此,我们提供一个小技巧,可以帮助你节省下不必要的烦恼,使自己和别人都觉得好受一些,可以拒绝别人的同时又不伤害他们的感情。
  
  拒绝后找茬让对方拒绝一把自己,帮对方恢复心理平衡
  
  古人常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意思是如果别人帮助或者为你提供某种好处,你就应该回报人家,不回报就是就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如一些宗教社团搞募捐并不明着要钱,而是在一些公共场合摆摊设点,向人们发放小礼物。假如你贪图小便宜拿了人家的东西,就等于欠人家的人情。得到礼物的人中间,总会有一些人给社团提供比礼物的价值多得多的赞助,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类似地,当别人给我们提供某种东西或服务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欠人家一个人情。比如在商场中,售货员特别热情地帮你挑选合适的东西,并跟着你鞍前马后地忙活,最终你就不好意思不在人家那里买点东西。回报别人会使我们觉得自己很开心——当然卖东西也是一样道理。销售人员心里头就很明白这个道理:要是他们在你身上花了很多时间,又给你介绍产品的性能,又告诉展示产品的操作方法,到头来你就会不好意思不买,尽管你心里还无法决定买对方的东西是否是最明智的选择。
   这个回报的原则在相反的情况下同样适用,即拒绝别人的同时又不伤害对方。具体做法就是:在拒绝了对方以后,立刻向对方求助一件对方不可能答应的事。一旦对方拒绝了你,你们就互相扯平了,你便不再有任何对对方负疚的必要。如前面所说,当你去买名牌衬衣时,售货员已经陪了你很长时间,可是你还是没看中她推荐给你的任何一个款式,这时你就给对方提出一个她不可能接受的价位。当她说不能接受你的报价时,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不买她的衬衣了。每个人都说了一次“不”,大家谁也不欠谁,谁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或不开心的。
  举个例子说,小苏打电话给老同学荣哲借钱。可是此时的荣哲手头比较紧,一点忙也帮不上。他就可以这么说:“不好意思啊,小苏。我最近手头也不宽裕,女朋友家里出了点事情,钱都孝敬老丈人了。不过你今天给我打电话我可高兴了,因为我也正有一件事想要你帮忙呢。我过两天要去上海一趟,女朋友回老家了,家里一个人也没有。你能不能帮我先养几天我们家的那条‘京巴’呢?”小苏一个人住在单位宿舍里,根本没法养狗,听了荣哲的话,一定会大皱眉头,找借口说自己也帮不了对方的忙。
  当然,有些人在使用这个技巧时会有一种罪恶感。甚至这些人在拒绝了你的要求后会觉得很不好受,要和你罗哩罗嗦地解释自己之所以不能给你提供帮助的原因,为自己不能帮助你的求助而感到羞愧。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人,那么我建议你改观一下。
  最后要提醒的是:在这个技巧里,一定要确定求助对方的事情是对方所无法满足的。有时候,你可能的确有一些棘手的事情需要对方帮忙而且对方也帮得了你,可一旦对方帮助了你,你就会面临不得不勉为其难地回报对方的困境了。
  
  不能确定能否帮忙就含糊答应,至少混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人情
  
  如果你没办法确定自己能否帮助对方,最好不要说自己也搞不清楚。其实最聪明的做法是对方一提出自己的要求,你就立刻痛快地答应下来。要是你能帮得上忙,那就万事大吉;要是你也没办法,你至少让对方知道了一个事实:开始的时候你也曾经满腔热情地想帮对方来着。这样一来,你没法帮助对方,就成了不能而不是不想。
  换言之,如果你是真不想或者不能帮助对方,你也可以在对方求你帮忙时爽快地答应一声“没问题!”这样就算最后你并未帮助对方,起码不会给对方留下你满嘴借口、不干实事的印象。
  

楼主:ziyunwenxin 时间:2010-08-19 1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