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传达坏消息时也不会招人讨厌
传说古埃及有一个法老,对于给他带来好消息的人,就会盛情款待;对于带来坏消息的人,就会被砍头。这个故事虽然荒唐点,但也由此可见,人们在内心深处对于坏消息的本能厌恶之强烈,甚至可能会导致一些非理性行为。
当我们处在一个不得不传递坏消息的位置时,怎么样行事才对自己最有利,那就是一件很有技巧的事情了。其实只要善于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我们完全可以既把坏消息传过去,又一点也不得罪人。
尽可能使用负面色彩较弱的语言,减小对人家的刺激和伤害
讲话的方式不同,会强烈地影响听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一个好的导购员知道自己不能用命令的口吻对顾客说话:“别废话了!赶紧去把款交了。”,而会采取一种询问的语气:“这一款已经打过折了,不能再讲价了。要是您看好了,我们就把款交了,您看好吗?”虽然买东西肯定都得“出血”,但是作为顾客还是感觉后一种说法比较容易接受。
讲话的方式是政客们的必修课,他们很懂得言语对于群众态度和行为的神奇影响力。比如所有国家的国防部分明是进行对外战争的部门,却没有一个直接了当地叫做战争部的。政客们在发动对外战争时,无一例外会把对外战争说成是国防或者自卫的需要。不过任何一个人仔细思考后,都明白这些所谓说法的真实意义,不过说的不一样,的确就更容易接受一些。
语言可以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因为我们是通过语言来理解世界的。语言是思想的基础,思想又是情感的基础。既然是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语言,影响别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在传递坏消息时不致招人讨厌。不过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哪些字词才是最适合的呢?
想说话温柔一点,就不要使用有太强负面色彩的字词。因为使用太强负面色彩的字词,会使听者立刻陷入到严肃、惨痛的情景中去,其效果就跟签合同一样。虽然合同只是一张纸,可一旦签了合同,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认真慎重起来,把需要办的事情当成一件正经事,而不是随便说说的闲事了。因此,当你使用具有较弱负面色彩的字词,对方接收到的信息,所给予的刺激就会相应的减弱,坏消息所给予的冲击,就会不那么强烈。
研究表明,警方在讯问证人证词时,提问的方式会无意识地影响被提问者对细节的记忆情况。所以提问的方式不同,所得到的答案也一定会不同。比如,在交通事故现场,假如交警问路边的见证者:“这个车当时撞到那个车的时候,速度是不是非常快?”这时被问到的人就更可能回答说:“非常快”;但如果交警问他 :“这个车开过来的时候,速度怎么样?”就有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原因就是在前一种提问方式中,已经给被提问者预设了一个前提,指责某一车是肇事的元凶。
尽可能拖延传达的时间,给时间治愈一切伤痛的机会
人们常说:“时间是治愈一切伤痛的良药”。意思是:在漫漫的时间长河里,痛苦会随着时间被慢慢地冲淡。这句话中我们可知,时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得以从适当的角度审视问题。当事情突然发生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比如说,你是一个父亲,你已经有一个十二岁大的儿子了。有一天你儿子趁你不注意,偷偷地把家里的宝马车开了出去兜风,结果很快就被警察扣下,给你打电话要你去取车领人。你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气得不行。
假设换一种情况,事情发生在十年前。十年后的你正与家人欢聚一堂,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你也许不仅不会感觉到生气,还会产生那件事情非常有意思、我儿子也太有才了之类的想法。同样的事情,体会的时间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事情发生的时间已经过去,一切问题都已经不再是问题的缘故。时间会戏剧性地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设法改变对方对事物的负面观念,对当前事态产生积极的看法
我们的理解也会受到自身信念的影响。某一固有观念,常常会决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方式。比如,在我国文化里,人们认为降生到这个世界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情,所以就会庆祝生日;同时我们也认为死不是一件好事儿,所以在举行葬礼的时候就会表现得很悲伤。
但有些文化,却把死当做一种生命的升华。所以也会大肆庆祝,在葬礼上大鸣大放大吃大喝。显然,在这里,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类对事物的看法,决定了最后的感受。其实,人对于任何事物的反应——尤其是倒霉的坏消息——无非也就是人自身特定信念的产物罢了。
当一个人因为某件事情而难受时,原因无非是因为心目中的三种信念:
1.感到不利的境况可能是永久的;
2.感到所面临的情况是很严重的,深层意思是这件事比其它的事情更重要;
3.觉得事件对自己影响很大,会干扰自己在其它方面的发展。
这些想法一旦浮现于脑际,我们肯定会紧张得不行,被吓得没了采取任何行动的勇气。在相反的情况下,要是我们把面对的情况看成是暂时的、偶然的、没有啥重大意义的事儿,我们就一点也不会被它所困扰了。
通过人为手段,我们可以改变对方对某些事物的负面观念,从而影响他们对坏消息的反应方式,使他们的人生态度更加积极乐观。当然话也不是乱说的,你想要传递的坏消息的具体情况,肯定会对你的表达有所制约。不过我们可以尽量地争取,只要能在一两方面消除对方的负面观念,就可以极大地减少对方产生负面情绪的机会。
传话时要平静乐观,不要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对方
如果在接收到的情报中,含义不甚明确,人们往往会不知所措。这时,很多人会选择从其他人那里寻求必要的行动指南,也就是选择随大流。假设你在一个拥挤的电影院里看电影,忽然有人大喊:“失火了!”可是你却根本没发现失火的迹象,你一般会有什么反应呢?无外乎有两种反应:一是如果其他人都坐在座位上不动,你便也会随大流选择不动;二是当其他人都发疯了似的涌向安全出口时,你肯定也会立刻蹦起来随着大家一起往外冲的。
同样的道理:人在不能完全理解坏消息的具体意义时,往往会向其他人寻求行动的指南,根据别人的态度决定自己应该选择怎样的态度。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在传达坏消息的时,自己表现得越轻松,对方就会越平静、越不受坏消息所影响。
通过跟更坏处境的对比,论证当前环境的优越性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无法根据这个单独的事物认知,而必须用其他事物作为参照物才能最后认知。对某一个事物的看法,往往是通过与相关事物进行优劣得失比较得出的。通过此稍好的环境和彼糟糕的环境的对比,我们于是可以认定当前的环境是更好、更优越的。
就像你去修电脑,如果对方告诉你主板烧了,必须换一个新的才行,你肯定会很沮丧。但换种方式,当一开始时,他告诉你:“电脑主板、内存、CPU、显卡、硬盘全都报废了。”但仔细检查后,才告诉你实际上是虚惊一场,仅仅只有主板烧了而已。你肯定会非常庆幸:“天啊,看来我运气还不错。”坏掉一块主板,本身虽然很招人烦,但就这样换了一种前言后语,你就会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了。
上面这些技巧,说实在的,还是要受环境限制的。不过在效果上,对减轻收到坏消息的人的心理冲击和痛苦方面,都能或多或少地起到一定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举一个例子,综合性地说明一下上面的技巧。
一天,有几个大夫为一个病人做检查,结果发现他得了糖尿病。每个大夫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述说病情,假如你自己是那个糖尿病患者,会喜欢跟哪个医生打交道?
赵医生:很抱歉,我必须跟你说一个情况,根据化验单上的数据,你已经得了糖尿病。其实你知道不知道都一样,因为这个病是有可能死人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病跟截肢或者瞎眼差不多,实际上也没什么有效的治疗办法,因此希望你能够明白它的严重程度。从现在开始,你的生活必须进行彻底调整,从吃喝拉撒到工作锻炼都得注意。当然调整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过你总不能等死吧。你得上这种病,我也很替你难过。
钱医生:你的身体状况不错,除了血糖水平有点波动以外一切正常。从化验结果来看你的身体还不错,现在不少人都有这个毛病,按比较专业的叫法这属于糖尿病。不过,这个病是完全可以控制住的,如果你治疗护理得法的话,对你的生活一点影响也没有。事实上,我觉得你患上这病已经很长时间了,不过你的状态整体上还不错,我都替你高兴。注意点饮食、加强锻炼,你这身体就会越来越好的。
如你所见,两位医生都在自己的话里交代了必要的信息,但是钱医生说得没那么多夸张的色彩,病人就比较容易接受他的话。既不耽误意思的传达,同时又减少了对病人的心理冲击。通过使用委婉的语言,钱医生指出了状况的积极一面,比如病情至少没有发展到更糟糕的地步。在整体的遣词造句上,他的口吻也比较乐观,比如使用“我都替你高兴”,而不像赵医生那样,动不动地就说什么“很抱歉”、“替你难过”、“等死”一类吓人的话。
当然,在这个例子里,医生也必须实话实说,把病患的具体情况交代清楚,否则过于穷开心耽误了治病,那就坏事了。不过在患者初步地接受了得病的现实后,再说明具体的细节情况,病人接受起来就要坦然得多,不会因一次性地过于吃惊而产生绝望、沮丧的情绪。
7做错事也能让别人不至大怒
假如我是一个马大哈司机,一次开车把人家撞个半死。这时我立刻冲上去道歉,并发誓诅咒地说以后再也不这样了,对方真的能原谅我吗?
实际上我们都明白,有些时候光靠说“对不起”是根本不能解决问题的。除了给受害者实际的补偿外,要是你不懂道歉技巧、不明白人际间的某些微妙原理,你还是不能够迅速地取得被伤害者的谅解。
在遭遇不可抗力时,尽可能把责任往外部因素上推
都是寻求原谅,但在外面花心以后回家糊弄老婆大人,与遇到交通堵塞没赶上单位的一个重要会议,两者在性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另外,在求人原谅你的错误时,是因为说错了话还是做错了事,两种情况需要采取的对策也并不一样。在这里,我们首先提供一种技巧。其适用的情况是:个人意图是好的、好人没遇上好事、无意中给别人造成伤害等情况。用保险公司的话来说,也就是遭遇到不可抗力。
研究表明,当你道歉时,强调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损失是因为无法控制的外部环境的结果,被对方接受的可能性就会相对增大。比如要是简单地说:“我也没办法哦!”或“我一点也记不起来了”之类的话,对对方进行搪塞,就很容易引起对方不必要的愤怒情绪和敌意。人家会怀疑你一点也没有承担责任的意图。
可是,假如有七辆小汽车在高速公路接二连三地发生了追尾。假如第一辆汽车突然爆胎,肇事者就很容易获得人们的谅解。谁也没办法指责肇事者开车不够认真,过分追究对方责任的话,又很容易被当成想利用事故敲竹杠。
因此,在请求别人原谅你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把原因推到外部环境上面,这样人家就不会感到太生气,也不会有轻蔑、藐视的感觉产生。
如果你犯错的原因是超过自己能力控制的,除了一定要让人们知道这一点,同时还要告诉对方你曾设法争取解决过相关问题,只不过最后失败了。这样才会显得你比较有诚意,而不会被人怀疑寻托辞、找借口。
但如果是开会迟到了,你就不能光拿堵车说事儿。因为上司可能会想:你明知道这个会议很重要,干嘛不早点出来?这分明是不当一回事么!这时候,你在告诉对方交通状况不好的同时,最好加上一句补充说,:“本来我估计到可能会堵车,所以提前出门了半个小时,结果还是被堵在路上了”——交通状况要恶劣得多,远远超出了你的预想,超过了你的控制能力,这下上司没话可说了。
另外一件需要注意的事情是,道歉时一定要态度严谨、细致,争取把具体情况言简意赅地说明白。要是你说得含含糊糊地说,人家都听不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就会觉得你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隐瞒着自己,对方的愤怒不仅不会减弱,反而有可能因此越发火大。
毛病主要出在自己身上时,要有真诚悔过的态度并提出补救方案
以请求别人的谅解而言,上面的方法足以应付一般情况了。不过要是对方仍旧不肯给面子,你还可以试试下面的技巧。这些技巧可用于双方已经不存在足够的信任和基本的体谅的情况下,同时你犯错的原因也并非是不可抗的外界因素。
一个人做了错事,受到影响的人就会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被冒犯了。对方会产生一种遭遇背叛的感觉,觉得不拿他当一回事、觉得根本不在乎他,或者当事人根本不关心别人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仅仅说一句“对不起”根本于事无补,这么简单的道歉并不能恢复对方的自尊。当事人的所作所为伤害了对方的心灵,除非当事人对人家的自尊心理有所补偿,对方的态度是不会自动重新好起来的。
要想迅速全面地赢得对方的谅解,我们可以采取下面所示、包括四个阶段的战略战术。
● 第一阶段:主动承担责任并真诚地道歉
与遭遇不可抗力的情况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不是把责任推掉,而是迅速彻底地把错误的责任完全承担下来。当错误很明显是你的责任时,不要责怪别人或者找借口辩解,那么做只会使情况更糟糕。
如果被诿罪的是死人死物,还没太大关系。但如果被诿罪的是活人,那么这种做法就有可能被人家所利用。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人家巴不得如此做呢,委过于人不会使自己的情况有所好转,却会使对方的重要性获得上升。如果人家趁机揽下责任,也就取得把事情重新推上正轨的权力。
另外,恢复与被伤害者的友好关系,本质上是恢复对方的自尊心和安全感。假如这时你承担下了责任,被伤害到的人才会确认自己不会被再次侵害、才会确认自己在你的眼里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如果你拒不向被伤害者承诺这两点,还要对方原谅你,那岂不是很荒唐?!
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是道歉。有些时候我们会忘记说“对不起”,因为反正说也不好使,但是要想赢得全面的和解,没有一个道歉的形式是绝对不好使的。有些人死要面子活受罪,让他们跟人说“对不起”,比让他们开枪打自己都困难。不过人要担当意识,要想解决问题,赢得对方的原谅,必须正儿八经地跟被伤害到的人道歉。
最后,一定要确保道歉的态度非常真诚。不真诚的道歉是不可能被接受的。道歉缺乏诚意,意味着你没有真正地反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你就很有可能重蹈覆辙,再次犯错,给人家造成更大的痛苦和伤害。人家当然无法接受。
● 第二阶段:向对方忏悔并提议严厉地惩罚自己
请求对方原谅的最重要环节,莫过于向对方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忏悔的道歉就好像是没有汽油的卡车:看上去很大、很威武,但是啥用也没有。忏悔的作用在于承认对方的正义性和地位性,使对方恢复自尊心,重新对自己产生一种良好的感觉。
要是你不与对方忏悔自己的行为,就算已经道歉,对方还是多半会拒不原谅、或者不能完全重新接受你。在忏悔的这一刻,记住要把你愿意接受对方任何处置的态度表达出来,把自己摆在比对方低的地位,这一点对于能否赢得对方的原谅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表明,如果犯罪嫌疑人在法庭上拒绝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忏悔的话,就非常有可能得到相对严重的量刑。有些事情虽然已经无法挽回,但至少在语言上对人们的心灵进行一番抚慰也是好的。如果连这都不肯做的话,很可能一个人就会“被”变成怙恶不悛的人,遭到加重惩罚。由此可见,正义就是某种平衡的达成,当然其中也包括心理平衡。心理平衡实现了,其它的事情自然就好办多了。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公正地对待自己、希望拥有做一个正常人的权利、更希望获得人们的尊重。当一个人做错事时,行为之所以会令对方反感,是有直接的心理原因的。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意味着这个人不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权利,剥夺了人家的正常心理需求。除非这个人使人家的这些心理需求获得满足,对方就不会原谅你。
所以在这时候就可以这样说:“我知道我错了,你的确应该生我的气。造成的后果我愿意负全部责任。我当时……”
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对方会一直拒绝怜悯。这时就要使用下面的技巧消解人家的愤怒。那就是提议让对方用某种方式惩罚自己,手段越残忍无情越好。这么一来对方就被逼到了一种地步,不得不拒绝这种提议,因为即使是对方,也不会觉得有理由让肇事者受到这么残忍的惩罚。
就算对方这么做,那个人的心里也会不经意地产生一种微妙的反应,从而开始宽容起来。在心理学上是这样解释的:一个人若有了两种相互冲突的想法或情感态度,便会产生情绪焦虑,为达到身心的和谐平衡,人就会本能地用一种想法或情感态度,去统一另一种想法或情感态度。因此对方拒绝了惩罚提议,就不得不认可行为是可以原谅的。
即使对方没有认可,对方心中也会有两种不同的理念相互冲突打个不停。换言之,假使对方仍旧不肯原谅,对方自己心里就会反反复复地思想:“既然这家伙这么坏,我为啥还假慈悲不趁机狠狠修理他一顿呢?”
● 第三阶段:说明详细情况和自己那么做的原因
前面介绍的那些技巧,已经足够帮一个犯错的人在犯错后重新返回人类社会,被一般民众所接受了。不过想要让其他人宽恕所做错的事,建议继续加油,把下面的事情办完。
首先,为了把自己希望避免类似悲剧再次上演的决心传达给对方,我会把发生错误的详情跟对方说清楚。这说明我已经对自己的错误有过深刻的反省。
有时人们无法真正原谅,在一定程度上,常常与不了解错误的具体情况有关。这意味着,某些事情曾经在对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而且还有可能再次发生。谁摊上这种事情能不害怕呢?不让人家获得知情权,至少也会让人产生自己不被重视的感觉。
具体说明错误情形时,也可以采用就事论事的方法,孤立地解释事情的原委,从而把整个错误解释为一个意外。这样就减少了对方对于类似事件会再次发生、影响自己生活的顾虑。
接下来就到了必须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别人生活遭遇不幸、变得丧失乐趣,全都是因为某个人的胆大妄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要是不能给人家一个可以接受的答案,人家怎么可能感到真正满意、怎么可能轻易地就让事情过去呢?除非人家已经理解了这么做的原因。
简单地说什么“我不知道……”、“我没想到……”是不可能真正打消人家悲剧重现的顾虑的。在此必须要面对一个挑战,那就是如何合理地解释自己的行为,同时还不被人当成狡辩。根据研究,大多数人在试图赢得他人谅解时,往往能很顺利的施行前述的技巧,可惜大意失荆州,最后在这里翻了船。
举例来说。如果我本来在路上走得好好的,忽然蹿出来一个人把我撞了,我就会本能地有两种反应:第一种反应当然是生气,因为这也太不尊重我了;第二种就是看清楚撞我的人究竟是何方神圣,确定对方是不是有意这么做的。
但如果撞我的人是一个老太太,我就不会产生进一步的怒火;可是如果撞我的人是一个大小伙子,我就会觉得很愤怒。原因在于我们都会觉得小老太太是弱者,撞人肯定是缺乏控制能力造成的无心之失。而对于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判断则正好相反。可见人对于事情的判断常常有多主观。
分析上面的现象,我们意识到,解释自己的错误最不容易引起他人反感的方法,是把自己归入弱者行列,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害怕的结果。人人都有过害怕的情感体验,也明白害怕是怎么一回事儿。
因此我们可以套用上面的例子,和人家解释自己的立场:“那会儿情况越来越糟,我就害怕了”、“我怕你开除我,所以在签合同时就没敢跟你说实话”、“我怕你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后怪我,所以我就撒了一个谎”。
这么一说以后,我所犯的错误看起来就不再那么像彻头彻尾的背叛,而更像一个胆小鬼出于恐惧做出的冒失行为。这种说法强调了我软弱的一面,进一步使对方恢复起对自己力量的自信和自尊心。这也给对方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通过安抚你的恐惧,进一步恢复自尊和自信。
● 第四阶段:说明自己没捞到任何好处
最后一步,就是告诉人家,我并未因自己的做法获得任何精神的愉悦、也没因此赚到钱……总之,是从中没得到任何好处。既然时光不能倒流,有些事情不要太实在。这时不仅要尽可能地把事情的发生解释成一场误会,还要避免提及从中获取的好处。
从对方取得原谅的关键在于,能否恢复双方利益的平衡,不管私人关系还是工作关系都是如此。如果我们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好处,就得加倍还回去,才能把事情摆平。绝不能承认自己从中获得了任何物质上好处或心理上的满足。
此时,我就会说一些类似这样的话,交代清楚自己费力没讨好的处境:“那天真喝多了,跟你在一起的时候一点感觉都没有”、“那些钱我一个子也没有花着”或“结果我比先前过得还难受,心里老是充满了罪恶感”等等。
这个装可怜虫的技巧,将最终赢得对方的原谅,虽然对方有可能立刻就原谅你,也可能还会继续跟你僵持一阵子。道歉道到这个份上,你也可以说已就算仁至义尽了,除了等待也就不用再瞎折腾什么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事情终会逐渐平息,你们的生活重新走上正轨,对方就会自然而然地重新接受你了。
如果说错话,用曲解的方法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上一部分所说的那些技巧,都是针对办错事的情况的。有时候我们得罪人,却是因为口无遮拦、说错了话。这里有一个叫做“推而广之”的技巧可以轻松化解口误带来的困扰。
人之所以会口无遮拦、胡说八道,往往是因为在说话时一时兴起、没经过大脑思索。其实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在所难免。这个“推而广之”技巧的作用,在于及时补救你的口误,帮助你省下许多跟别人闹别扭的时间。
如果我们直接出言不逊冒犯了某某人,仅对人家说一句“开玩笑”来道歉,是不足以安慰人家遭受挫折的心灵的。这时我们可以立刻应用以下这个技巧:比如我正和一个同事争论业务问题,情急之下忽然冒出来一句 “笨蛋”。说完后,我们很可能立刻会觉得有点儿过分,要补救该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就可以立即补上一句:“跟这个破公司的其他人一样!”
别人感到自己被冒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觉得被特殊对待了。补充上这么一句后立刻就缓和了被骂者的抵触心理,你对同事的个人攻击,变成了对全体人不满的愤世嫉俗,自然就减弱了对单个人冒犯。
对方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感情不会受到伤害,更不会觉得事情有哪些不对头,只觉得你可能工作压力太大,需要放几天假歇歇了。
换一种情况,如果我们的话被曲解,或者我们无意中冒犯了某个人,那么就可以在谈话的上下文里寻求立足点,把你的话推而广之。
假设我在一次会议上就事论事批评了某种现象。较真的人事后就一定会找到我,认为我攻击了他,这时我就可以辩解:“什么啊,我可没说你,我说的很清楚,是有些人嘛。”当我这么一解释,便把对方放到了第三方的位置,就算他心里仍旧怀疑,也还是没办法继续纠缠不休了。
8好借好还不怕要回东西口难开
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借给别人东西后不好意思往回要的经验。借的东西包括钱、工具或其他类东西。往往借的时候容易,轮到开口管人家要了,自然有点难于启齿的意思;而且更严重的问题是,即使你豁出老脸去要了,就一定能立马要回来吗?那可难说了。
当然了,借了东西不许要,天下是没有这样的道理的。而且借东西的人本应不等主人要,就自觉地在用完后归还。但问题是,世间的确有很多借了东西不知道归还的人存在,遇见这种人,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迅速而又不得罪人地把东西讨要回来呢?
要对方归还东西的最简单办法,莫过于直接索要。科学上有种说法是“最直接的办法往往就是最好的办法。”不过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在索要的时候,得编点不得不往回要的合理借口。当然,如果我想要回东西,的确是因为要派实际的用场,那当然就更理直气壮了。
这时我可以说:“朋友啊,上礼拜我借你的那三百块钱你能不能还我一下啊?我刚买了件衣服,生活费不够了。”多简单、多直接而且重点突出啊,要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共产主义社会、人民群众的觉悟都史无前例的高涨,说这些就已经足够解决问题。问题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还不是,所以就需要想点比较复杂的技巧,跟某些有点不知道深浅的同志们斗智斗勇。
这个技巧的关键就在于唱高调、激发对方的自尊心。你可以依次使用下面的三个技巧,直到最后使对方终于肯把属于你的东西物归原主。要是对方负隅顽抗,你就相应地提高自己一方招术的狠辣程度,持续发动进攻。
给对方戴公平正义的高帽子,让对方良心过不去不得不还
在摊牌跟对方索要钱物前,建议先找个机会假装无意地告诉对方:我之所以会和对方交朋友,主要原因就是对方是一个公平正义的人,做事情非常有分寸。你这么一说,就把对方圈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那伙人的一堆里面了。
这样让对方把高帽一戴,自然他就会感到不舒服,从而陷入焦虑状态,不得不重新调整自我评价,直到达到一个自圆其说的程度。具体的原理,我们前面也交代过,这里就不再啰嗦了。
举个例子,我有个欠钱不还的同事,叫郭郭,这时我就会和他说:“你知道不,郭郭,咱们单位这么多人,我跟你特别投缘,原因就是我觉得你为人特别公平正义。”当然不能夸完人家,立刻就要钱,那么做动机就太明显了,反而会坏事。稍微忍一忍,等过了几个小时,我再去找郭郭要钱,直接说原因借口就可以,他为了彰显自己“特别公平正义”,多半就算是去借钱也得把欠我的帐还上。
借他人的话旁敲侧击,间接地督促对方还账
这个技巧的关键就在于激发对方的自尊心。这时我会与对方说,我们两个人都认识的某几个朋友(注意打死也不能说具体的名字,说名字后很可能人家去确认。)跟你说了,你借给对方的钱物肯定啥也要不回来。当然,你还得充一下烂好人,假装自己根本不相信造谣者的废话。你可以这么跟对方说:“我才不相信他们说的呢,有些人啊,就是喜欢无事生非、挑拨离间。”
对方听你这么一说,就会觉得,这么多人嚼舌头对自己的名誉可是大大的不好,为了对抗这股歪风邪气,为了不辜负你对自己的信任,说不得也只好忍痛割肉做出点辟谣的实际行动了——也就是说,对方要还你东西了。
抓住人们爱面子的心理,用公布于众威胁对方
如果这样还不成,那么我们还有一招最后的杀手锏!那就是威胁对方说,如果你不把拖欠的财物归还,我就会和其他人宣传这件事情,知道你这里啥也要不回来,让你颜面扫地。此时,大多数人都会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肯为维护自己形象做任何事,尤其是归还自己欠人家的财物这种天经地义的事情,只要能办到,没必要为这种事影响自己的公众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对方被宣传后很可能会搞臭圈子里的名头,以后可能就真的从别人那里什么也借不出来了。即使是顾虑这一点,对方也绝对不敢不把属于你的东西完璧归赵的。
9 创造神秘感让对方不得不回电话
有时候你给对方打电话,希望尽快与对方建立联系,对方有时却无法、不愿意或者不方便回话。不过好在现在通讯科技高度昌明进化,手机走进了千家万户,就算连有些废物回收机构人员都已经用上诺基亚了。这时,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给对方的手机发一条短信,让对方尽可能快地给我们回电话。
发一条语焉不详的短信,让对方的好奇心理欲罢不能
现在常见的要求会电话短信基本都是这样的:“你最好尽快给我回电话。”或者“有急事,请速回电。”但这种短信留言往往效果不佳,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而且还会使接到短信的人产生厌烦和不必要的焦虑情绪。
在诱使对方给我们回电话的效果方面,下面举的五种短信留言方式要相对好一些,这些留言的策略是利用人们心里头最基本的一种心理因素:“好奇。”比如:
“现在还不晚。你收到短信后尽快给我回电话,我可以告诉你详情。”
“我现在有急事想和你说话,你抽空给我打个电话,我们电话里谈。”
“这回我又得欠你人情了,尽快给我回话详谈。”
“这次你说真的对了,一有时间赶紧给我打电话,我会仔细告诉你怎么回事。”
“有一件事情你肯定喜欢,快点给我打电话,我告诉你具体情况。”
没来由的感谢短信,激发对方的无穷想象
有没有效果更好的方式,可以诱使收到短信的人一定回复我们的电话呢?当然有啦,比如下面这个短信样板,就几乎可以保证每一次发出都能招来电话回复:“你做的事,我很感激,请你给我打一个电话,我想亲自表示一下感谢。”
这个模式化的短信的策略是用感激引发对方的好奇心。它可以告诉对方你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人,认可对方的所作所为。这样做会使人家感到很开心,因为你对对方表示了欣赏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这个短信是一个让人糊里糊涂的短信。不管你的短信息讨论的事情有多吸引人,要是对方能看明白你究竟是什么意思,人家就可以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给你回电话。
可要是对方压根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事、什么问题,得不到足够的信息进行评估,就没法决定可以不回你的电话。这个短信之所以有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产生这种效果。你肯定也曾经收到过类似的这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短信吧?你所以着急第一个回复对方电话或者短信,其实只是因为你的好奇心促使你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担心那些你所不知道的事情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万一错过,那可就坏事了。相反地,如果对方短信所说的事情对你来说一清二楚,你就可以根据事情跟自己的利害关系确定其重要性。那对于对方可能是很重要着急的,从而决定是否回复对方。
未知的事物总是容易激发人们探索真相的兴趣。就像有些人正在电话上和铁哥们聊得近乎,忽然发现手机上有一个不知什么人打来的电话,赶紧救火似的撂下了哥们的电话,接听了那个陌生电话。接过来才知道,这是诈骗公司打过来的骚扰电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原因就是不知道打电话的人是谁,以及要说的事情是否重要。
在给对方发短信时,你当然得告诉人家你的身份,这个没法做文章,但是其它的信息你就可以随便地含糊其辞,让对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当对方按捺不住好奇心时,必然会乖乖地给你回电话。
在类似的情况下,你打电话找人,对方不在,接电话的是对方的秘书、同事或者家人、朋友,你也可以施展这一招术。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把文本留言转换成语言,告诉代接电话的人,并请代接的人转达你的话。你要找的人一旦听说有这么个电话,心里没有不犯核计的,想想始终不知道出了什么大事情,结果同样地也得老老实实地主动拨通你的电话。
楼主:ziyunwenxin 时间:2010-08-19 1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