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为举止的人情世故:你也能成为“万人迷”
从心理学上来说,任何人之间相处,能否互相接受认可,不管是两性关系也好、同性关系也罢,其实都遵循一个原则:当对方对我们的价值认可时,我们就会喜欢对方;反之,就不喜欢对方。人们喜欢对方,说白了其实只是因为对方可以给自己带来被肯定的感觉而已。抛开理想的爱情理论不谈,人们更喜欢漂亮的异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方成为自己的爱人时,可以给自己带来尊严和荣誉感,从间接的角度肯定了自身的价值。
相貌出众的雪莉,相中了条件一般的小刘,在恋爱过程中,雪莉经常以恩主的姿态凌驾于对方之上,这给性格内向的刘老师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在跟雪莉的恋爱关系中,小刘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享受不到做“老公”的“威严”,后来被别的小姑娘稍微一勾引,竟然红杏出墙了。
类似的情况在历史上也不乏先例:比如金发碧眼、貌美如花的戴安娜王妃。论自然条件之丰富程度,无疑要比贼头贼脑、离过婚、被戏称为黑寡妇的卡米拉强百倍。可是查尔斯王子仍旧背着她跟卡米拉私通,也不知道看上她哪一点。不过我想其中肯定有一个原因就是戴妃不会对查尔斯温柔。
由此可见,要他人喜欢、爱慕、崇拜、尊重自己,不仅有一个强化自己外在的问题,还有一个不断改善自己内在的问题,也就是具体的待人接物方式以满足对方心理需要的问题。
1陌生人也能为你倾倒
要想被别人喜欢,自身条件是关键。要想让人喜欢上自己,关键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本领。在内在方面,那些非常招人喜欢的家伙也不是神仙下凡或全是家里有关系,他们所以更容易招人喜欢,常常只不过是因为拥有一些更容易引起别人喜欢的个性和品质,而这些品质在具体的技术层面,则表现为特定社交技巧的娴熟运用。
在对方心情好时套近乎,让对方对你“爱屋及乌”
有一个成语叫做“爱屋及乌”,意思是说因为喜欢一个事物,捎带着对与这个事物有关的其它东西也喜欢起来。这个规律套用在人际交往中,就是当把你和一个比较惹人喜欢的事物并列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也更容易喜欢上你。
举个例子:我正在兴致勃勃地计划“五一长假”去哪里旅游,一个本来看着不顺眼的同事此时正好出现,我看着他的时候就会比平时更顺眼。但如果我碰巧胃疼得龇牙咧嘴,此时出现在我视野中的人,我就会觉得他们面目非常可憎。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总之那些令人高兴或厌恶的元素出现在一个人身边时,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而且还可能连带着对那个人产生或好或坏的感觉。
所以,要是你想讨人家喜欢,就得在对方心情好、或者恰好因为某件事情绪高涨的时候与对方交流。那种在对方心头涌动的美好感觉,会连带着影响到他们对我们的看法,这样他们就会对我们有一种积极的评价。
但怎么样才能判断出对方的心情好坏呢?其实要判断对方的心情好坏非常简单,只要观察对方的脸就可以了。比如对方与我寒暄时,要是心情很好的话,就会笑得很开怀,眼睛睁得很大。但如果对方笑时光咧咧嘴,其它部分纹丝未动,这就叫皮笑肉不笑,一般情况下对方的情绪很可能不佳。
眼神接触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心情好坏。心情好的时候,人倾向于直视对方的眼睛;心情不好的时候,眼皮就会无意识地往下耷拉,甚至回避对方的眼神,不看跟自己说话的人。
反复在对方面前露脸,造成对方接受能力的审美疲劳
古人说,在皇帝面前得宠时间长了,早晚要挨收拾;去朋友家蹭吃喝去得太勤了,难免要招人厌烦。简单地说,这就是“距离产生美”,跟人交往不可过于亲密。但这个说法只在部分成立,因为根据现代的研究表明,越是与人家交往联系,人家才越喜欢我们。
学者认为,只要没在最开始接触时,就导致交往对象产生不快的负面情绪。那么事物给人的反复刺激,最后总是能引发欣赏和喜欢。这个原理适用于任何对象:人、地点、物品等等。曝光率越高就越招人喜欢。
相信大家都看过一种非常讨厌的电视广告。这种广告技术含量非常低,也没什么美丽的情景设置。有的仅仅是一个产品的形象,或者公司产品的名称,根本不介绍产品的特点或者好处。这种广告在一秒钟内迅速闪过,但却会连续重复出现几次,这就是一味地用频率优势狂轰滥炸。
实际上做这种广告的公司往往很狡猾,他们心里明白根本用不着费劲向消费者介绍自己的产品有多神奇,只要他们产品的名称、形象像地毯炸弹似的在人们面前狂轰滥炸,人们就会糊里糊涂地接受他们的产品,自然销售量就会快速攀升。
影视娱乐圈的名人也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非常注重自己在广告或者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的出镜率。
人类心理认同的这个特点,对于人类的认知有很强烈的影响。假如一个人如果能经常看到你的名字,肯定要比从来没看过你的名字的人,更容易对你产生好感。
如果我们能经常在对方面前露脸,自然就会慢慢地在对方心里生根。故作神秘、保持距离或者欲擒故纵,有时在人际关系上也是有自己的作用的,不过这么做会产生副作用,那就是减少了与对方进行心灵感应的机会。研究表明,我们更容易喜欢上那些与我们在身体上保持近距离接触的人,因为和对方发生心灵感应的机会要更多。
另外,我们还应该搞清楚的是,“距离产生美”实际上是有一定前提的,也就是说当你与别人的关系已经达到一定的亲热程度后,然后才需要适当地控制接触程度,否则很可能出现厌烦情绪。假如我们与他人的脸都还没混熟呢,这时就开始和人家适当保持距离,结果过一段,人家干脆忘了有我们了,这还产生什么美呢?
除了这个,还得明确哪种做法该是社交中的主要交际策略,哪种是偶尔一用的辅助策略的问题。只有经常和人家保持密切的交往,对方才会对你产生积极的正面情感;如果在大多数时间跟对方保持距离,对方就会跟你渐行渐远。想象一下,小两口为了感情好,用了“距离产生美”的偏方,每个月亲热次数不许超过多少次,时间长了也肯定会出问题。
喜欢产生喜欢,让对方知道你喜欢人家
不管常识还是科学研究都告诉我们,爱总是会产生爱,人更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当我们发现某人对自己的评价比较高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觉得这个人也挺不错的。想要对方喜欢上我们,有一个方法就是设法把你的喜欢或崇拜传递给对方。
你也许会问万一人家就是不喜欢可怎么办?不喜欢你,你就慢慢跟对方泡着玩呗。学者发现一个很令人吃惊的事实:那些开始不喜欢某人的人,假如一旦后来喜欢上某人,会比那些一开始就喜欢某人的人更疯狂。
如果我本来和一个人关系就不太密切,可千万不要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因为对人家过于热情,除了有可能吓到人家以外,还会使人怀疑你别有用心。
研究表明:循序渐进培养起来的好感总是比突如其来的友谊更加稳固牢靠。不要想一下子就成为对方的知心好友,只要根据“爱产生爱,喜欢产生喜欢”的规律,不断地使用适当的方式,让对方知道你很喜欢对方就足够了。
同类相求,让对方觉得自己跟你是同一种人,对方就会喜欢上你
我们都知道,当两块磁铁放在一起时,会产生“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但在自然界中,并不是所有相同的东西都互相排斥;相异的东西都互相吸引的。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实际上更喜欢那些与自己行好相似的人。相似的个性、体貌特征或生活背景,往往能引起信任和亲密感。与那些和我们类似的人说话时,我们会有很多话说,双方也能有很多共同喜欢、关注的问题可以讨论。
但有的人和我们不一样,我们也有可能觉得对方挺有意思的,不过那并不意味我们喜欢对方,因为不能完全了解对方,因此我们会产生对彼此关系的不信任感和不确定感。
这种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同类相求”或“臭味相投”。那些一起患难、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的人们,往往会建立一种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就算经过很多年照样难以断绝。比如,那些曾经在一起打过仗的老战友往往有极深的感情,多少年以后见面仍然交情不减当年。
类似地,那些并没有一起生活过,但是曾经有过类似生活经验的人们中间,也有一种比较强烈的情感纽带。就算两个人以前从来没见过面,但是有类似的生活经验。也许仅仅是得过同样的病,也许是做过同一种工作……他们也会更容易套上关系,甚至进一步发展成哥们儿、姐们儿。
对那些与自己有类似生活经验的人,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原因在于我们觉得对方会更懂自己。人人都渴望被别人所理解,这一渴望对我们的日常行为模式影响实在不小。
用赞扬给对方自信,让对方感觉自己不错
人们对自己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果别人都肯定、尊重、欣赏自己,人们就会觉得洋洋得意,觉得自己挺不错。当他们觉得自己挺不错的时候,也会对那些使他们产生这种挺不错的感觉的人产生好感。
和那些热情开朗、喜欢说好话的人在一起,我们通常会觉得非常开心。尽管有时候明知道对方的马屁经有点不着边际,但还是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主要原因就是对方肯定了我们的价值。
相反地,我们和那些老喜欢挑别人毛病、什么都看不顺眼的人在一起,两分钟都会觉得很长。因为这些讨厌鬼会让我们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生活了无生趣,就算他们有时候也吐露出两句真理出来,也无济于事。所以只有那些肯让别人舒服的人,别人才会喜欢他们。
与对方保持言行风格一致,不是一种人,也可以求形似
如果某人与对方明显不是同一种人时,假装得太过分、或者硬往上套,反而有可能坏事。采用与对方保持言行风格一致的技巧,同样可以在彼此之间产生信任感,这样对方就有可能喜欢上这个人。两个人在言行风格上保持一致的时候,在谈话时往往更容易唠叨一块去,越说越投机。就像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和我们趣味相投的人一样,我们也会无意识地喜欢上一个和我们做派一样的人。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会更容易喜欢上那些姿态动作、遣词造句和我们类似的人。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这本书里将会陆续做深入的讨论,在这里主要说一下两个如何与对方保持言行风格一致的小技巧:
A、模仿对方的姿态和动作。比方说,对方把手放进口袋里,那我也可以手放进口袋里;对方挥动了一下手臂,我则会稍微隔一会儿装作无意识地也同样地挥动一下手臂;对方如果喜欢抱拳,我也假装无意识地偶尔抱一下拳。
B、模仿对方的语言。设法和对方保持相同的说话节奏。如果对方说话缓慢、轻松,那我们也说得缓慢点、轻松点;假如对方说得很快,那我们也加快说话的速度;如果对方喜欢用大白话,或者文绉绉地掉书包、甩词儿,你也紧紧跟随,亦步亦趋。
向对方求助,让对方在你面前有成就感
武侠小说家古龙曾说:“世界上你最不喜欢的人是那个你最对不起的人!”研究表明人类的确具有类似的特性,就是更倾向于不喜欢那些曾经被自己伤害过的人。自然,我们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当然就会比较倾向于心狠手辣地伤害那个人。不过这里说的并不是那种情况,而是当我们伤害了某一个人时,不管原先是否喜欢这个人,这时就会无意识地倾向于不喜欢那个被祸害的倒霉蛋。
这种无意识心理的目的是为了减弱内心的矛盾冲突。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我形象,而且往往是正面的,要是我们的所作所为和这个自我形象是不符合,那我们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为了减弱这种内心的心理冲突,我们就会设法合理化自身的行为,竭力把自己打造成正义使者或超人之类的形象,以同正面的自我形象保持一致。而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合理化自身行为的一个方法,就是否定对方、挑对方的毛病。
如果我伤害了某个人,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会在我心里泛起一丝小波浪来质问自己说:“我为什么这么对待人家呢?”接着我就会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那是必须的!我不喜欢这家伙!他是罪有应得!做错了事情的人,必须给他一个教训,让他知道倒正,以后再不犯同样的错误。”
这个原理反过来也成立。假设我们给了某某人某种好处、或者帮助了对方,我们就会找人家值得我们这么照顾的理由,结果造成更喜欢某某人。否则的话,人家非常令人讨厌,你还神经病似地不断资助人家,这叫什么逻辑嘛?!
同时,通过帮助对方,我们也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获得了做人的满足感和尊严,当然会捎带着对造成这种结果的人产生好感了。
根据这个原理,如果我们能让对方帮一个小忙,对方就会不由自主地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正面的评价和情感。人们常常误以为,我们越是给对方好处,对方越是会喜欢我们,而事实并非如此。对方可能会因此觉得我们是一个好人,欣赏我们的热心肠,但却不会因此而更加喜欢我们。人家可能会觉得我们是值得喜欢的人,但是值得喜欢和发自内心的喜欢根本是两回事。
年轻人谈朋友时也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某姑娘明知道对方是个好人,但就是喜欢不起来。因此喜欢一个人和认为一个人能是一个好人完全是两码事。
生活中对我们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常常是别人喜欢我们,而不是对方觉得我们是好人。要想让对方喜欢你,你得适当地设法让人家给你做事,而不是你光给人家瞎忙活。
经常自我解嘲,人们喜欢不自以为是的人
与人们的一般想法相反,完美、自信的人格并不会导致亲爱和喜欢一类情感的产生,卓越的品质并不能让对方更喜欢你。反倒是愚蠢或笨拙的言谈举止更能激发别人的好感。要是你想让某人喜欢上你,你可以在对方面前做点傻事,然后再自我嘲弄一番。不要在做了傻事后一脸严肃地假装啥也没发生。其实,自嘲在赢得他人好感方面的力度是非常巨大的。
当你表现出不把自己当一回事的时候,别人就会对你产生一种亲近感,愿意进一步接近你。喜欢卖弄小聪明或者极其自恋的人喜欢把自己打扮成完美者,这其实并不招人稀罕。我们其实更容易被那些不那么自恋、不那么自我为中心的人所吸引、并喜欢上他们。自嘲会使你显得更平易近人、招人喜欢。
有些人拼命扮酷、“装范”,其实只会给别人留下自己过于自恋的印象。这种“脱离群众”的“自信”对我们来说,是没啥好处的。
有人可能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人本质上喜欢自信的人,更容易被自信的人所吸引,也更容易喜欢上自信的人。不过事实是:真正自信的人并不喜欢吹嘘炫耀,他们只是让世界发现自己的价值。吹牛者、狂妄的家伙在内心中并不自信,这样的人根本不会真正引起真正有眼光的人的兴趣,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真正自信而有安全感的人,并不害怕自我解嘲,更不害怕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人,不是神。
总之,人们更喜欢偶尔会出点小洋相,做一个懂得自嘲的人。做人就要不把自己当一回事,承认自己也是凡夫俗子、也会偶尔出错,实际上这却是在向世人表明:我才是真正自信的人!正像《菜根谭》中所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消极的言行会使人沮丧不快
我们在前面已经研究过,大家都倾向于喜欢那些跟我们类似的人。不过这个原理并不涵盖下面这种情况:
不管自己乐观还是悲观,实际上所有的人,都不喜欢性阴郁、压抑、悲观的人,而更愿意接近那些开朗、乐观、积极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事实是,乐观开朗的人,且不论做人的其它方面如何,往往待人主动、热情、倾向于积极地评价生活,这些特质几乎总是可以使他们身边的人为之振奋,感到开心和快乐。另外,人大多数都希望自己能开朗乐观、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当发现他人的个性中具有这种自己内心渴望的品质时,自然会因肯定对方而更加喜欢对方。
尽管世界上还是有很多悲观者,但如果他们碰上同样阴郁悲观的人,也照样不乐意与近似的悲观者经常呆在一起。因为对方会永不停歇地抱怨万事万物,其中甚至还包括自己,会经常没理由地生别人和自己的闷气,会到处挑刺、找毛病……想到这些,人人都会对这种人望而却步、敬而远之。
当然有人也会问:“我们不是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吗?难道性格阴郁、悲观的人会不喜欢跟自己一个类型的人?”当然喜欢了。阴郁悲观的人喜欢和那些和自己一样脾气乖戾的人呆在一起,不过仅此而已,共同的性格特质不会让他们之间产生更深的感情。
悲观的人同情与自己一样悲观的人,会陶醉于与对方人格问题的批判中,可是一旦自己的境遇或心情好转了,经常会毫不留情地抛弃那些旧相好。当状态低迷之时,悲观者会在同类人身上寻求温暖;但当自己不再阴郁悲观时,就会立刻抛弃另外那些悲观者,装做不认识一样。
这是因为悲观的人其实并不喜欢自己的阴郁悲观,因而也不喜欢别人的阴郁悲观。就算是有点对同样的悲观者具有好感,也只是因为与对方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的相同而已。而这一点点爱好,是很难跟他们对于悲观品性的嫌弃相提并论的。
2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对方展示
我的一个朋友瑞敏曾去一家健身俱乐部应聘教练。在她等待时,冷不丁看到靠边的角落里坐着的一位考官很挺熟,她突然想起这个人不是在路上与自己和出租车司机发生口角的车主吗?
原来瑞敏应聘之前,路上遇到了堵车。当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之时,他感觉自己心跳越来越快,非常焦急。虽然不久路就通了,但自己坐的那辆出租车却差一点与前面的小车追尾,。瑞敏心里着急,就帮着出租车司机一起教训了前面车的车主,因此双方都很憋屈。
这时的锐敏发现与自己吵架的车主竟然是考官之一,当时心里咯噔了一下,赶紧就当前的话题发挥了几句,立即过渡到堵车上面来。说自己来的时候赶上堵车,又着急过来面试,心情有点急躁,半路上还跟一位车主发生了口角。现在冷静下来了,非常后悔,感到十分抱歉等等。说完了再看那角落里的考官,就见人家在那里不出声地冷笑。
那人意识到瑞敏看自己,随即丢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要是你在给学员上课的时候,也恰好心情急躁,是不是也会给学员脸色看,臭批人家一顿呢?”
瑞敏赶紧说:“当然不会的,对待工作上的关系,我一定会很认真的。”
“对待工作上很认真,但对待马路上的关系为什么不那么认真呢?是没有利害关系就可以任意妄为吗?看来瑞敏姑娘的思想可有点问题啊!”那人不紧不慢地接着瑞敏的话说,“如果仅有较高的技术素质,但思想有问题,也是不能做好工作的。”
面试失败后,瑞敏通过熟人打听,才知道原来那个跟瑞敏发生过口角的车主,竟然是俱乐部的一个实力派副总。虽然俱乐部的管理人员,包括那位副总,都认可瑞敏的能力,但是该副总死活咬定瑞敏的人品有问题,硬是拦下了对瑞敏的聘用。
糟糕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难再更改
瑞敏因不慎给人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造成求职失利的教训可谓深痛。第一印象之所以重要,简单地说就是对某人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以后人们再和这个人相处时,往往总是会戴着第一印象这副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个人。
比如,第一印象中的某人是鲁莽的,那以后我们不管看见这个人如何表现,都会下意识地给对方带上鲁莽的帽子。俱乐部的副总因为一开始就和瑞敏发生过口角,所以会觉得瑞敏人品有问题。以后无论瑞敏如何表现,就都觉得她有问题,轻易很难改变。同样地,如果我们能能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那么随后对方就总是倾向于给你一个较高的评价。
一见到对方就微笑,向对方传达出你的善意
给人家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首个技巧很简单,那就是一见到人家立刻就微笑!因为据科学家们分析,微笑一下就传递出了四种信息:说明一个人很自信、很高兴、很热情,最重要的一点,说明一个人愿意接受对方。
经常微笑的人被看成是自信的人。人紧张或者对自己、对周围的环境缺乏安全感时,是不大可能保持微笑的。
微笑另一方面也传递出快乐的心情,人看见自己喜欢的人当然会很快乐,“看见你很高兴”意味着对对方的肯定和欣赏。
热情在给人留下好印象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热情其实也是一种“传染病”,我们一笑说明我们很高兴能来到现在这个地方、见到眼前这个人。这个信息传递过去了,人家才有可能跟我们热乎起来。
微笑还能传递出愿意接受对方的信息,让人家知道你对对方的满意态度。宠物狗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容易接受呢?因为小狗没有私心杂念,看见你过来了,摇头尾巴晃地往你身上扑。从这个动作中流露出一种态度,那就是对人的百分之百接受。如果我们有尾巴的话,见人时也不妨拼命摇起来。问题是我们都没有尾巴,所以就索性咧开大嘴使劲地笑吧。
微笑在人际交往的全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很重要的。但是见面就微笑,却在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方面作用明显。原因在于人的大脑接受信息的“先入为主”的规律。
“先入为主”的规律意味着,人对于先接受的信息会产生更强烈的印象,接受信息的顺序不同经常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判断。请看下面两种关于人性格的描述:
A. 冷淡、勤奋、严谨、现实而意志坚定的人。
B. 热情、勤奋、严谨、现实而意志坚定的人。
学者曾经利用上面的两种描述做过一个实验,让邀请来的教授为学生们讲座前,分别把两种不同的描述介绍给学生们。结果看了第一种描述的学生,比起看到第二种描述的学生,普遍对讲座人印象不佳。
如你所见,上述两种描述除了第一个词不同以外,其它的所有字眼都是一样的。我们一旦看到第一个词,随后的其它字眼就通通被过滤掉了,反正这个人不是冷淡就是热情。
第一印象取决于见面第一时刻给人留下的印象。根据上面的原理,如果我们能确保见面的第一时刻给人留下非常好的感觉,那么以后我们交谈的细枝末节就会被第一时刻给对方留下的感觉所过滤。这样,你在第一次与人会面的时候,一定能给对方留下一个极佳的第一印象。
这就是看见人,没等说话就要立刻微笑的原因,微笑可以传递大量信息。就像前面所说的一样,全部都是正面的积极信息,一旦这个感觉在对方的初始印象中扎根,你也就在对方心目中树立起了光芒四射的伟岸形象了。
影响对方的信息储备,在无意识层次影响对方的判断力
另外一个影响第一印象的微妙因素是对方最近的信息储备。具体地说,就是第一次见面时,对方往往会使用哪些头脑里最容易回想起来的词语和概念来对你进行定义。
研究表明,那些最近刚刚背诵过自私、孤僻、倔强、粗心等词汇的人,在随后的交往中更容易对陌生人形成负面的印象。那些最近刚刚接触过自信、自立、勇敢、顽强等字眼的人,更容易对随后见到的人产生较好的印象。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仅仅是因为某些词汇和概念在他们的意识中较容易调用出来而已。
他们使用的词汇和概念,很可能和被评价的人是一种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可是他们还是会无意识地使用那些最迅速地浮现出意识表层的词汇和概念,把那些跟人家本来没关系的优点或缺点,通通扣到他们碰巧遇见的人的脑袋上。
所以在你跟某人初次见面时,要是那个人最近恰好接触过很多正面的词儿,就容易对你产生良好的印象。假如你是一个求职者,个人简历里已经被加过料了,到处都布满了坚定自信、精力充沛、热情开朗、聪明机智等等正面评价的褒义词。而不是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姓名、能力。用有力、具体的正面语言来言简意赅地介绍自己的才智和能力,那些刚刚翻阅过你的简历的面试官,就有可能给与你较高的评价。
除了可以利用文本先期向对方的无意识心理施加影响以外,我们还可以让其他人帮自己的忙。比如在跟一个大客户正式开始谈判前,先派一个助手去接待对方,闲谈的时候不用说任何正经事,说一说“十一长假”期间令人难忘的旅游经历或者一个逗乐的段子就可以。这样一来,客户就会在跟助手的谈话中,接触到很多描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旅伴如何真诚好客、自己的心情如何开心一类的正面词语,等到真正的主角你上场时,那些先入为主的词语和概念就会不由自主地影响客户在跟你谈判时的态度。
虽然如此,但毕竟还是有指望不上任何事物任何人帮助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可以在正式谈话开始前的自我介绍里,自己使用一些正面积极的词汇来表扬自己一番,这么做多少也能起到点先入为主的效果。你隆重推出的那些大词儿会跟你的真实形象混合在一起,不知不觉地成为对方眼里你的形象的一部分。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好改变,就算是不小心给人家造成了不好的印象,也不是完全没有补救的方法。假设我不知怎么在人前做了一件非常愚蠢且非常不合适的事,千万不要狡辩,狡辩的结果往往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越抹越黑。最明智的做法是老实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大伙道歉:“我真不好意思。”
这么说有什么好处呢?因为这句话中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层,说明我知道自己错了,同时也意味着我不想再犯同样的错误;第二层,说明我这个人并不自以为是,人们其实喜欢看到别人犯傻、感到尴尬的样子,只要当事人能勇于承担过错的责任;第三层,说明我这个人挺实在,谁不愿意跟实在厚道的人打交道呢?
3 让每个人都会对你刮目相看
第一印象虽然重要,但时间长了,人们终究还是要深入地相互理解的,光靠开始忽悠那么一两下子,显然不能一劳永逸。所以在这里,我们还得继续研究点深入性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让别人看得起你,把你当成一个有前途的人的问题。
学会唱高调,自己能值多少钱自己说了算
假设现在有个业余摄影爱好者,喜欢自己拎个相机到处转悠拍个花鸟虫鱼啥的,倒也自得其乐。这时忽然有个人看上了这个摄影师,要求在一个活动中给与会者拍照。可是怎么收费呢?业余摄影师也不是吃闲饭的人,当然不能白干了。
有的专业摄影师一个工作日就能赚到一万块钱。虽然这个摄影师赶不上人家的水平。但也不能一天只收一百块钱啊。那我们先收一天三千咋样?这么说的话,我想你也会忍不住笑出声来说:这怎么可能?!
是的,对方有可能会拒绝这个业余摄影爱好者的要求,不过这个人却在交易中树立了一个较高的标准,一个自己想要的标准。这样,等最终按照一个较少的价码收费时,对方立刻会感到十分高兴,因为他们雇的不是一个身价五百块钱的摄影师,而是一个身价三千块钱的摄影师,而且这一切花了五百块钱!
如何才能让别人看得起我们的问题,本质上其实和摄影师如何跟人讨价还价是一个道理。摄影师的例子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会赋予你价值。
“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总是透过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这意味着没有绝对的真理,此时此地不正确的看法,情况变化了就有可能被当成是正确的。人们在看待事物时,也经常受到这种相对主义观点的影响。
在一个人或事物的价值是未知的情况下,第一个表态为其赋予某种价值的人的话,常常就是权威的结论。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本来就是被指认的东西。价值的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通过运用下面两个特殊的交往技巧,是可以改变人们对你的价值的看法的:
首先,我们要学会在与人交往时唱高调。任何还没有确定价值标准的事物,我们都可以为其赋予较高价值。一旦该事物被我们赋予较高的价值,最终多半会被认定为具有相对较高的价值。同时我们个人,也会因为提出较高的价值标准而身价倍增。
在前面那个摄影师的例子中,没人知道雇用一个业余爱好者做摄影师应该给多少钱。既然没标准,那么就可以提出三千块的高价,虽然最后妥协了,但是对方也不敢给这个摄影师一百块钱的低价。在雇用人的眼里,随着价钱的增长,摄影师的形象也因此变得高大起来。
放在工作中,我们与同事讨论业务时,故意放高调,提出一个高标准的构想。尽管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但这么做很重要,因为提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准,这样我们就成了一个有主见、有价值的人。别人的意见再正确,也不能漠视我们的存在,必须首先把我们的意见摆平。当然唱高调也不能高得离谱,那样的话大家会觉得唱高调的人是神经病,就没人把我们的意见当真了。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个原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假设你去逛商场看上一件上衣,觉得这个衣服还不错,但也就卖个七十块钱那样。看完价签才发现,标价竟然是七百块钱,整整差了一个零。你的看法随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忽然觉得手里的衣服摸上去手感舒服柔软、做工也精致完美,要是不卖一个高价简直是忒浪费了。当然,这不意味着你肯花七百大洋买这件衣服。
但是过了一个礼拜,你冷不丁发现这件衣服降价了——二百块钱就甩,你就恨不得冲上去哄抢了。为啥呢?因为它曾经被指认一个较高的价值。
物以稀为贵,不要让对方轻易满足
其次,要让别人看得起我们,我们就不能让别人轻易获得满足。这个技巧与影响人和事物价值的另一个因素,也就是容易得到的程度有关。简单地说,越是稀缺的东西,人越倾向于把这些东西当一回事。黄金、石油、金刚钻都被当成宝贝,为什么?因为它们没有空气和水那么多呗。要想活命,空气和水是不可缺少的,可数量一多,价值就跟黄金宝石没法比了。可是换一种情况,让你在沙漠里遛跶一个礼拜,滴水不沾,你就会觉得水更值钱了。让你用一碗钻石换一碗水,你也觉得捡了好大的一个便宜。
那么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如何根据这个规律提升自己的价值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让对方轻易满足。比如男朋友想跟你做点床上运动,轻易地就同意了,那你就没什么价值了。反过来男人对女人也一样,言听计从、逆来顺受的态度常常会导致被踹而不是关系更好。老板或同事喊你过去修电脑,你二话不说,连跑带颠地冲上去,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但你却有可能被当成可有可无的人。生活往往就是这样的不公平。
4 用平常心对待一切
也许你会感到奇怪,我们不是一直在讨论如何才能混个好人缘吗,为什么这里忽然变成自信的问题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自信的人最美、自信的人最招人喜欢、自信的人最不容他人小觑!镇定自若的人很容易给人以安全感,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对他们心生好感。反之,那些自己都看不上自己的人,往往很焦躁、懦弱、相对缺乏人格魅力。假若我们一直是一副唯唯诺诺、畏畏缩缩的孬种样子,人家怎么可能喜欢上我们、对我们印象更好、看得起我们呢?
合理调节饮食可以增强自信
有些人在重大会议、重大活动与某某大人物见面时,经常会紧张得不行、茶不思饭不想,从而把本来蛮有把握的事情搞砸,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要说到镇定和自信的问题了。一个人想要表现得镇定而自信,首先可以通过控制饮食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心理。
当我们处于应急状态时,比如面临别人的攻击或者巨大的考验时,肾上腺素就会大量分泌,使人就会变得焦虑、紧张。这种焦虑、紧张在应急状态提高人的反应能力方面,当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有时也会起反作用。在相对普通的社交场合下,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导致的焦虑、紧张,也会使人显得神经兮兮的。
人吃了含糖量较高的食物或者比较精细的米面等碳水化合物食品时,身体会自动产生大量肾上腺素,以调节血糖浓度。原因在于上面两种食物会降低我们血液里的血糖浓度,所以要产生一些肾上腺素来弥补损失。这个时候,人也会显得比较紧张、焦虑。这就是那些习惯于吃很多甜食或精细碳水化合物食品的人,经常看起来很紧张很敏感的原因。因此,不当的饮食绝对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稳定状况。
在美美地饱餐一顿油水很足的大餐后,当然前提是同时没疯狂纵酒,你肯定会有一种放松和平静的感觉。原因在于你的血糖水平很稳定,身体也没有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素以弥补血糖水平的变化。
做饭时不要太精工细作,同时尽量少吃,是最理想的状态。这可以保证你的血糖水平稳定,心平气和,相对地沉着冷静,就会显得比较有自信;同时也不至于因吃得太多,以至于思维、行动迟缓。
做看上去自信的事情,自己就会变得自信
想要表现得镇定自若的第二个技巧,就是做那些可以使你显得镇定自若的事情,这样你就会真地镇定自若起来。
这个技巧有两层含义:
首先,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为了克服当前的紧张焦虑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做一些可以使自己显得镇定自若的事情,来克服压制当时的消极情绪,如此我们就会变得真地镇定自若起来;
其次,从长期来看,通过有意识地进行某些可以使你显得镇定自若的行为,而避免其它可以使你显得紧张的行为,你就会慢慢地积累自信,获得镇定自若的心理品质和镇定自若的言行风度。
在即时增强人的自信心方面,最重要的两种身体因素是笑与呼吸。要想使自己显得自信,就要经常笑。笑是全地球人类通用的身体语言,通过它可以告诉别人你现在心情不错、对自己感觉挺好。也有大量研究表明:笑有使人镇定、放松的功效,有助于增强你的自信心。
行为模式一旦改变,大脑中就会有相应的生化反应发生。研究表明,人一笑心情就自然会有某种程度地转好。一般都认为,人心里高兴了脸上就会笑。这个当然没问题。不过另一方面,很多证据表明,笑本身也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使人感到更开心。相反地,要是你憋着皱一分钟的眉头,情绪就可能立刻变得更坏。情绪固然反映着身体状况的好坏,身体状况的变化也能影响情绪的变化。
人最紧张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屏住呼吸。这估计是从原始社会时留下来的,那时的人怕敌人或野兽发现我们的动静、跳过来攻击我们,所以才会屏住呼吸。有节奏地深呼吸可以使你得以立刻安静下来,集中精力进行思考、应对、自信满满地表达自己。
根据以上原理,我们可以额外学一招察言观色的本事,即如何确定人们是否感到很紧张。方法就是看对方是否正在微笑或者是否有节奏地进行深呼吸。如果不是的话,就说明对方现在多半有点紧张。至于怎样判断对方的呼吸是否有节奏,可以从对方是不是每隔一段时间就长出一口气来判断。这种反应说明对方呼吸没什么节奏也不深,需要不时长出一口气来获得足够的氧气。
除此以外,科学家还发现一些更有意思的事儿。也就是说人的感情,不仅仅植根于精神层面,也植根于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器官、每一块肌肉之中。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情绪和良好心态,可以尝试练气功、做瑜伽训练或其它类型可以伸展肢体的运动。身体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精神状态。在办公室劳累了半天,你站起来抻了一个懒腰,身心立刻会感到非常的轻松。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心理压力通过身体的伸展得到释放了。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构成。除非你也把脊髓放松了,否则精神是不可能完全放松的。你看那些特别敏感和神经质的人,他们的身体一般都显得特别紧张僵硬。身体紧张,精神就放松不起来。身体的紧张释放了,精神上也就不那么紧张了。
楼主:ziyunwenxin 时间:2010-08-19 10: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