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心得 > [转载]1、领悟太极(13)

[转载]1、领悟太极(13)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31 22:29 编辑: 网络 查看:

71、如果拳势下盘松沉得太低,就会由沉势变成僵紧之重势,膝盖很受力,因此撑起较困难;只有沉到脚底能与地面相吸、顺着反座弹力撑起能与地面相斥才是松沉得恰到好处。推手时如果捋人太过,对方就会由臂掤变肩靠,自己有被对方发放的可能了,只有恰到好处的捋人才尽己意。散手时如果击人用意念少了效果不大,用意念多了会有反作用,只有恰到好处的意念才会威力较大。有位老练家说:“劲好找,意难找。”这个“恰到好处”啊,还真不好练哦!

75、松得好不好在推手和散手中可以得到检验,但不能依赖从推手、散手中去作主要锻炼,基本的训练是要从拳架、功法中去练松。有了松沉、虚实转换、腰胯带动四肢、劲道的本钱,才好在推手和散手中做生意哦!

在大部份武艺行中,学生的造诣均会接近老师,或高过老师。何故你的学生没有人能接近你。不管他们进步如何快速,其水准均低你远甚。可有何秘诀?

76、太极拳名家郑曼青的学生问他,练拳出功夫有何秘诀?郑曼青先生回答:“不错,是有秘诀。但是此秘诀太过简单,简单的几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则你就无法成功。其秘诀仅为:你必须身心放松,你必须长时间接受失败。你必须投资于失败,否则你就无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导因我把骄傲置之于一旁,相信我老师的话,把身体放松,心灵静定,只让气随意行。开始时常使我遍体受伤。有时我会被重击而跌至失去知觉。但仍坚持下去。听老师的话,注意我的气。在惨败时我会忘了骄傲、焦虑、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腾空而全部让位于气,渐渐的我的技术进步了。直到这时我的反应才变得灵敏,可使化与打于瞬间完成。”

77、《太极拳论》中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是说:推手须练到触觉十分敏锐,就是一片鸟毛、一个苍蝇那样轻微的东西,落到身上也能察觉,不许它停留站脚。因为鸟飞不到能借力之处是不能停留的,苍蝇的脚不能站稳是不收翅膀落下的。这是极力形容太极推手之轻灵,做到使人无法借力的意思。道理是明白了,但练出功夫就要讲究修行哦!除了练好拳架和推多一点手之外,还有加练十字听劲训练、抹墙听劲训练等辅助性功法。

78、与对方推手较技时,先用听劲探听对方内劲功底如何,如果对方“听劲灵,变劲快,化劲活,拿劲稳,发劲准”,这就说明自己确实是技不如人,还没达到对方的太极功夫层次,要诚心诚意的虚心请教,只有这样才能进步啊!

79、太极拳名师陈太平说:“掤劲,是太极八法之首,在太极拳盘架、推手、技击中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无固定模式的一种劲力,是在周身气血上下贯通并与劲力等其它素养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象某些名家所描述的那样,掤仅仅是两臂圆撑。实质上对方的攻击目标绝不会只停留在手臂之上,而可能是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既以掤劲而言,如果用手臂把对方的劲力完全掤住,使对方的劲力无法进来,又怎么能够“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如果掤不住对方,对方的劲力可直接进来指向自己的重心,则己身反受对方之制。那么到底如何才能真正认识太极拳的掤劲呢?在实战训练时,学者将手按于老师手臂上或身上,马上就会体会到欲用力却无处着力的感觉,并感到重心上浮,站立不稳。在对手不同的情况下,掤劲的点上的变化也是相应不同的。接触点上的变化要恰倒好处,无过无不及,这些微妙的东西用语言文字是无法描述的。”

 

 

                                      整理于2014年2月23日

                 


 

               值得体悟回味太极拳修炼的真话

                                  整理:陈雄

练拳之事,首在认识,认识对路,惟练而已。

不要虚名,要真明,名师不明处处名;明师不名处处明。

学好太极拳,一要师承,二要悟性,三要明理,四要得法,五要用功,六要相手。

明理不知法,一句空头话,知法不懂窍,真功未学到,无窍想练功,到老一场空。

练拳说难在心,易也在心。

慢动作不是太极拳的代名词,是其中一种练法而已。

慢练又是细练,慢练能练成周身一家,周身一家就能最快应对攻防;细练能松透全身,松透全身就能适应太极拳的万千变化。

练习太极拳,不用力量,是利用地心吸引力和重量。

重量是可以自由移动和转换的,力量则是人为的,它要刻意地去抵抗。

不管练什么拳架,只要没练出劲道,都是空架子。

有式无势是空架子,有势无式是瞎架子;势藏于式中,式起于势里!

拳架越练越细,用招越简越好。

拳架打得不象老师是不好,打得太象老师也不好。

一味苦练是练不好拳的,要多想多悟,要默识揣摩,要亲师默像,要用心、用脑、用意去悟拳才有较大进步。

刀、剑是拳的延伸,可以自纠、调整身法,也可丰富、充实劲道。

“我练拳”是我在练这个拳,以我为主要练这个拳;“拳练我”不一样了,是用那个拳来练我,用拳中之道和理来改变我自己,这两个的境界完全的不一样。

站桩功、松胯功、松腰功、松肩松胸功、太极步、吐纳丹田功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之重,练到位了就会给拳架和推手打下扎实的基础。

没有站桩功,虚实之术难练在身上。

减去一分本力,增加一分内功。

太极拳内功好比原子核能,可以用于民生发电,也可用于战争爆炸;养生需要精气神,技击也需要精气神,没有内功的是太极操,不是太极拳。

沉重量和飘浮量是地心引力起作用的好东西,练得越细越好。

脚心是五趾抓地,与地心力相吸、相斥。

上松到劳宫穴,下松到涌泉穴。

行拳阶段不同,练法就要有所不同。

练习太极拳,要凭神经感应灵敏,灵机性少了,则练不出真正的太极拳。

拳架是体,推手是用;有体无用,不能变化;有用无体,没有根本;知行并用才是大道。

松中有紧,紧中有松,阴阳变化,才能用于实战。

盘架宜松、慢、稳、匀,推手宜劲顺气和。

欲知动手非太极,先会腰胯丹田劲。

没有松胸沉肩,何来虚领顶劲?

含胸拔背的同时宜松肩坠肘。

含胸使气血下行,拔背使劲路上行。

松腰塌胯的同时宜气沉丹田。

把丹田当做杠杆,一口气发出全身的力量,这就是内劲了。

气沉丹田不是鼓小肚,而是通过沉肩、含胸、松腹、松腰、松胯等动作在意识的引导下,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引导气息下降来实现的。

松而不沉,不是真松。

沉稳之势还要平衡、对称动作。

步桩合一要落地生根,又要步履薄冰。

不要把“落地生根”练成僵化的 “固定之根”,要练成随机灵活变化的“无根之根”。

鞭打是柔软的实质。

以柔用刚方是真疾,以柔用疾方是真刚。

松肩重在放松肩胛骨,而不是重在放松肩关节。

如果不能松开这九个关节(腕、肘、肩、胯、膝、踝、尾闾、颈、头顶),节节贯穿是假。

轻中有浮不是真轻。

慢中有散不是真慢。

快中有乱不是真快。

沉中有滞不是真滞。

顶劲守桩是假中定。

中实时中,定无常定。

没有沉到脚底地面的反座弹力和松弹自如的手臂乃至肢体,何来掤劲?

掤到对方身上的不是真掤劲。

捋往自己身上的不是真捋劲。

要在慢中求得转变的灵活,在快中求得动作的沉着,最后达到轻灵中兼有沉着,沉着中又兼有轻灵。

把沉重藏起来的轻是隐,探、诱对方也;雷霆万钧的整劲发放是现,把藏起来的沉重送给对方。

腰管上下垂直的相随,胯管左右前后的转换。

腰胯转不是扭腰杆。

腰胯带动四肢是被动练法。

拳式开初而松腰是为了转换动作,拳式将要结束而松腰是为了沉势借地力。

能松腰,则气自能下沉,足增力,桩稳固。

腰的功夫一是柔化的圆通灵活,可有万拳招法攻防变化之运用;二是刚发的鞭直坚固,可助拳势的发放之威力。

腰之根,在于胯;腰胯之根,在于腿;腿之根,在于腰胯。

如果没有劲沉脚底、与地相通的松沉劲道,谈太极拳的入门功夫没用!

太极拳内劲是:“有意识练,无意识得,下意识出。”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

拳练筋骨皮,功炼精气神;拳功合练,内外相合。

松紧求中而沉,轻重求中而稳,曲直求中而弹,刚柔求中而韧,快慢求中而匀,内外求中而整,虚实求中而灵,有无求中而变。

太极推手是对练懂劲的功课,是拳架与散手技击的中间桥梁,如用推手较技就可能挨打。

没劲先练劲,有劲不用劲。

能吸住,而复掷出,乃为接劲。

听劲需要以松净、松透为前提,以轻轻地均匀的劲扶住对方,同时要注视对方的眼神、中节的反应。

推手要随人之势,借人之力,接人之劲,得人之巧。

推手时手跟身不跟,虚去实回;发劲时身跟手不跟,手如陪衬。

干脆利落的发劲就象把一块石头丢出去一样,不留一丝劲在自己身上。

行拳或推手发劲当中,适时择机的发声(如“哼”“哈”“嗨”)吐气,有助势加强技击效果的作用。

没有圆融内涵和良好心态,推手中练不出舍己从人。

没有舍己从人,何来牵动四两拔千斤?

人若胜我,则敬重之。人若不胜我,则谦而待之。

太极拳是以势打人,不是以式打人。

制梢不如制根,制根不如制身,制身不如制心。

推手时宜虚实分明,不丢不顶,阴阳转化,舍己从人。

拳法胜人是末;步法胜人,是本。

开合、八门五步,宜练S型的,因为源于自然生息律。

在进入推手用法的着熟时,宜遇劲而沉、遇沉而松、遇松而圆、遇圆而中。

什么是恰到好处呢?就是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自然调和。

 “掤、捋、挤、按、采 、挒、肘、靠”不是八种不同的劲路,也不是八种不同的技法,而是八种不同的劲路和技法。

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素质(意志、胆略、反应、速度、技术、技巧、力量、体能、战术、抗击打能力),玩拆招可以,练真技击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