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心得 > [转载]1、领悟太极(7)

[转载]1、领悟太极(7)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31 22:29 编辑: 网络 查看:

的朗照之中。若一犯主观,就象镜子上蒙了灰尘,就照不清对方,更照不清自己,就犯主观“有为”,就要失败。这种心境上“无分别”的状态,就是太极拳的“无极”态。无极才能生太极,以无为用,这才是太极的本体。我们若时时处处不离本体,自然妙用无方,无往而不利。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并非是把我们的动机藏起来,不让对方知道,而是我本来就“无所动”,一有动机对方焉能不知!
     太极拳也是一点一点的由“渐悟”而“阶级神明”的。镜子的照物,只是如实来,如实显;不存分别,不留痕迹,是因为镜子的“无心”,将镜喻心,就是要让我们的心像镜子一样,学会“无心之用”。去掉自我的一切主观和先入为主。但是,把我的心像明镜一样还不够,六祖慧能大师更有一首悟道的偈语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

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说,我们还要把心这面“镜”空掉,去掉你我的分别,更不需

“照”。到了这个境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法不是法,拳不是拳,一法不可得。对方的一切就是我的一切,我的一切就是对方的一切。我与对方完全溶为一体。心归于“空”的状态,则感应极为敏锐,外力自然不能相强。这才是真正的“舍己从人”,你会感受到一种无挂无碍的大自在,会领略到那种“英雄所向无敌”的大境界!这时的听劲只是一个感应而已。我见家父及陈发科、王子英二位师爷晚年练拳,都极空灵、极简洁,平淡天真,如孩童嬉戏一般。略看似无拳意,却拳意自在其中,真是美极了。与人推手,有时空灵之极,使对方如“扑风捉影”,无处下手;有时则重如泰山,使对方如“蚂蚁撼树”,坚不可摧。代表着我国古老文化的太极拳,究竟该如何领悟和发展,很值得我们深思,非有慧根,不能悟得。“知行合一”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古训,练拳亦然,贵在能知而能行,否则总不免自欺欺人,若练拳者不明宗义,人云亦云,茫然一生,则会使流弊横生,为道日远,想来令人扼腕。你是否真懂太极拳的奥秘,接手便知,这里面来不得半点虚假。
我认为太极拳非常之深奥,所谓深奥指的是这个拳种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背景。它的构成包括了太极术(基本而又复杂的身体运动)、太极功(深邃的内功心法)、太极道(高级阶段的修身养性)。它是一门艺术,一门可以让你穷其一生去深研的高级艺术,它有自己一套系统而又科学的锻炼方式和方法。但又绝非玄而又玄的神话。这门艺术若没有真正的明师指点、陪练,没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悟性,恐怕连“门”都摸不着,更别说“登堂入室”。传统传承的太极拳不是因为你是某位大师的直系亲属或者拜某位大师为师父,跟某位大师吃了顿饭、拍了张照片、学了遍套路也就成了大家大师了,远远不够。不蹬坏几双鞋、磨坏几双袜子,不经过老师的再加工、像戗面馒头一样往里加内容,不经过推手抻份,所练的拳充其量不过是比较复杂的广播体操而已。而好多练太极拳拳的人就是在这个浅层次上,再多的东西他就不知道了。如果仅仅是“不知为不知”,也好,复杂体操的健身作用还是达到了;就怕“不懂装懂”,神话太极,最后也糟蹋了太极。

   (二) 释悟太极

    这又引出了太极拳是否神话的问题。应该说太极拳不是神话,我接触的太极大师像陈发科、王子英等,他们都是普通的人而不是神。他们的所谓“神功”是怎么来的呢?归纳有以下几点:

    1、 科班出身得真传

    他们的师傅不是别人,就是自己的父辈。只要儿子可塑,没有父亲不教真东西的(学生可塑,老师亦教真东西)。陈式拳对谁保密也不会对陈发科保密。据说吴鉴泉经常在王茂斋家切磋功夫,他们在切磋时回避谁也不会回避王子英。

    2、得明师后肯用功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对哪一行而言都是真理。武术练家更讲“人前显贵、人后遭罪”。我曾给人讲:同样一个“劲”或招法,有人练一遍就会了,有人练十遍也会了——同样是会,功夫不一样,后者好于前者。

     3、肯用功兼有悟性

家父教拳和推手时,常提示学生“走走脑子”,就是让学生别傻练、蛮练。要把练体和练心、习武和修道结合起来。这样才会渐悟或顿悟。

4、在练拳过程中要不断加工俗话说“学拳容易,改拳难”。这里说的加工,是在严格按照拳架的要求弄懂、练熟以后基础上的再加工,和“改拳”有着本质的区别。我把这个不断加工的过程称为“戗面”理论。北方的馒头好吃,是因为在揉面的过程中不断往里戗面。练拳也是这样,先是盘拳架子(和面),再不断地往里加意、气、神(戗面、揉面),几反几复,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往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偷懒减少程序。

    以上这些步骤是个递进关系,如果拳没练好找原因的话,可一步一步往前推,看是在哪个程序上出了问题,再来解决。现在有很多练家写了很多关于太极拳中、高级阶段修炼的文章和练习的体会。对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内气的产生、运行和应用也有很多的表述。但是对如何系统、正确的修习太极内功以及如何正确的将修习太极内功产生的内气运用于套路的练习和实际的技击,很少有人去表述。即使有一些表述,也紧紧

是局限于“引经据典”“为我所用”。还有的练家提出,练习太极拳的过程本身就是修习内功的过程,太极拳按照规矩练到了一定程度自然

就会产生内气等等。对于这种说法,我感觉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极高的悟性是很难做到的,

对此我也没有具体的实践过程。我太极鼓荡气的产生是通过严格的太极内功训练而得。因此不妄加评论,在此存疑。综合我数十年的练功体会,我认为太极拳的修炼过程,简单的说,应该是一个从基本的套路、推手练习,到正确单独的内功练习,再到把内功、套路和推手相结合这样的一个过程。      

    如果没有正确单独的内功练习,很难去理解和解释一些古拳谱的说法。比如在古拳谱中有这样一些论述,“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后又如何才能做到“鼓荡”?“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太极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节节贯穿的“松”,而这里所说的“运劲如百练钢”又是什么意思呢?“气如车轮,腰似

车轴”“命意源头在腰隙”气是通过什么途径,如何象车轮一样的运转的?而这里说的“腰”是简单

意义的腰部吗?“力由脊发”力是怎样由脊发的,如果这里说的“力”是后天的拙力,即使可以做到

“力由脊发”,在实际的运用中这种力又有多大的威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