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散文 > 《中国散文家》2015.4期“遇见”(17)

《中国散文家》2015.4期“遇见”(17)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1-28 17:4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少时,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便知道有个新昌,那里的山水奇异,有着梦境般的瑰丽。古时浙东的唐诗之路,便是从绍兴出发,自镜湖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入浙东名溪,溯江而上,经新昌的沃江、天姥,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全长约200公里。新昌,是唐诗之路的必经之地,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那些山水,曾无数次散落在一本名叫唐诗的册页中,供人遐想。

我曾两次来到新昌,作短暂的停留。大佛寺位于新昌县城西南,南明山与石城山之间的山谷。那个午后,天有些阴,随后飘起了细雨,沿着一条石砌的小径,在林间穿梭,去往财神殿和观音殿。香火明明晃晃,烟雾在雨气中升腾。“佛手无限藏世界,财神有缘赠金银”,世俗的欲望,使人性变得贪婪,急功近利,欲盖弥彰。却不知财神范蠡在世时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后生财有道,又广散千金,这便是“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

在石宕岙去往射雕村的路上,女儿在前,我在后,几次与她迷失,却原来是个花径迷阵。绿意浸染,鲜花烂漫,红墙黑瓦,木屋雕窗,恍若进入了桃源世界。侠的境界,大抵使人的内心回归到宁静、朴素,与世无争的境地,丰衣足食,过简单的生活。女儿属马,生性活泼,她在桂树下留连,采摘桂籽,那扑鼻的清香袅袅而来,一路芬芳。在梅花桩,她单腿而立。在去往卧佛殿的石阶上,她扑腾的像只小鹿。

卧佛殿在双林石窟,在高高的悬崖之上。石匠们将一块完整的岩体雕细刻成卧佛的模样,面如满月,双眼微垂,侧躺在须弥莲花座上,达到了不生不灭,涅槃寂静的境界,这是亚洲最大的石刻卧佛造像。

在通往大佛寺的路上,有个放生池,水面宽阔,池水碧绿,在树下静坐,随意冥想,没有红尘的喧嚣,只听花开花落,也是一种难得的逍遥。池的一侧山坡上有个白塔,是为纪念智者大师而建,智顗是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应晋王杨广之请赴扬州,途经石城寺,圆寂于此,后移葬于天台山塔头寺,此处为衣钵纪念塔。我在塔下凝望,只见有松鼠在树上跳跃,乌黑的眼睛,粗短的身材,毛茸茸的大尾巴,好似林间的精灵。

沿着放生池边的影壁,可见一个石牌坊,上面刻着四个大字“石城古刹”。两侧对联撰着“晋宋开山天台门户,齐梁造像越国敦煌。”大佛寺果然颇负盛名。在一段长长的甬道上,在人群中我一眼便望见了年迈的法师,他一袭皂色的僧衣,左手捻佛珠,右手执拐杖,身材魁梧,大有鹤立鸡群之感。老法师走走停停,若有所思,那清瘦的脸上透着慈详。

穿过甬道便是弥勒内院,一侧的山壁上有大书法家米芾题写的“面壁”二字,入内便可见大佛寺恢弘的正殿了。大佛寺的前身是“隐岳寺”。据《高僧传》记载,公元345年,僧昙光受竺道潜和支遁的影响,慕名前来宏法,栖于石室,草建“隐岳寺”,而后东晋十八高僧中的于法兰、于法开、于道邃等相继前来,大佛寺俨然成为浙东一带的佛教圣地。

我从正殿入内,得以瞻仰这久负盛名的江南第一大佛。殿堂内烟雾缭绕,天光漏了下来,大佛宝相庄严,作伽趺坐,慈眉善目,几乎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看到他面含微笑。佛像通高18米,头高4.8米,耳长2.8米,两膝相距10.6米,这样的比例,在视觉上达到了完美的协调。我们在佛像足下,惊叹于他的完美。我们的信仰源于内心,在俗世里会有很多的不如意,在那一刻,内心会获得一丝安宁。遥想当年,在南齐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僧护见仙髻岩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现,便发愿在此开凿石弥勒像,历僧护、涉两代而未成。至梁天监十二年至十五年(公元513-516年),僧佑继袭遗业,方得成功。如此宏大的伟业,被誉为“三生圣迹”。从大殿出来,我又遇见了那位可敬的老法师,此刻,他在殿堂外,正为请愿的香客摩顶。近处,通红的烛光摇曳着,令人心醉神迷。相隔一年,当我再一次来到大佛寺,依然见到了老法师,我注视着他,他含笑不语,就这样再一次擦肩。修行是一份心境,即使在众生喧哗的时代,依旧要保持明净的初心。

后来,当我再去新昌,重读了一遍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便心生感慨,从明净的沃洲湖到沃湖山,真君殿檐角的华丽与雕琢,香火的传承与衣钵。任何时代的诗人,都有一个浪迹天涯的山水梦,当你身临其境地远眺天姥山,李白的梦境是否依旧延续?在这个缺少山水情怀的时代,只是憧憬,仰或是寄托罢了!

 

 

秀丽岱山

 

 

岱山,这秀丽的群岛,相传在两千多年前是秦方士徐福为始皇求长生不老药而登陆的蓬莱仙岛。遥想当年,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至此,声势浩荡地在东沙山咀头上岸,他所见到的岱山应当是仙乐飘飘,云雾缥缈的仙界。

从舟山三江码头登上渡轮的那一刻,便被岱衢洋所吸引,这个时节的岱衢洋,洋面波澜壮阔,赤潮涌动,赤色是因为洋流里的微生物所致,故对鱼类的繁殖来说大有益处。显然,这是一处天然的渔场。远处烟波浩渺,四百多座岛屿星罗棋布,如一粒粒信手拈来的棋子。难怪放荡不羁的诗仙李白在酒后如探囊取物,写下“蓬壶来轩窗,瀛海入几案”的千古酬唱。

海是汹涌的,也有着柔情的一面,它会掀起滔天巨浪,也是孕育鱼类的温床。百十年前,岱衢洋是大黄鱼的故乡,渔民们一边在搏击风浪,一边会心一笑,那是沉甸甸的收获所带来的喜悦。渔民们出海,要祭海,渔民们归来,要谢洋,饱含着对大海的敬畏之心。在“鹿栏晴沙”,我们顺着缓坡上的龙王石雕,沿着石级走向高高的海坛。在高处,恢弘的广场上,一枚金光闪闪的定海神针直入云霄。传说中的雷公、电母、千里眼、顺风耳、二郎神、捕鱼郎雕像守护着四面八方。每当祭日,渔民们便要备好丰盛的祭品,举行祭祀仪式,祈祷东海龙王能够护佑船只顺风顺水,渔获满仓。在大海面前,人类是何其的卑微,用虔诚之举敬畏自然,是一种自我觉悟与警醒,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