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拳经说太极拳的一举一动“皆是意,不在外面”。虚和 实首先必须是在意念上的“虚”、“实”,这才是内在的虚实、真正的虚实。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就是要求在盘架子时只要使动作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即可,不必 像外功拳那样真的使出力来。所用之力,仅仅是为了举手投足所需要的最小的力,绝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太极拳还要求关节不相连,即是关节不相连之说, 要求各关节尽可能地松开,运动之时使人感到骨与骨之间好像没有韧带肌肉牵连似的。在这种情况下,虚实就全凭新意用功夫了。前面说过,意识贯注到何处,何处 就会有所感应,其机能也有增强之势。此时,如我意欲用左手向外用力,意识就要集中贯注于左手并设想着它用力制敌的情状,则左手以及设想参与用力的其他部位 就会产生一定的感应而显得沉重合兴奋、有力。这就是“实”的感受,因此左手就是实手。相反,右手以及不参与用力的其他部位,因无意识的重点注意,就自然保 持其宁静的松弛状态,并无与敌接触用力的感觉,这就是“虚”的态势。
第三、虽然“虚”、“实”
意念中的“虚”、“实”,内在的“虚”“实”,在盘架子时这种意念可以含而不露,但在劳动和技击中,它又必然会有外在的表现,这是技击、劳动的需要。这是“虚”“实”的区别就要体现在身体各部分使用力度的不同上。
第四、由于形于外表的虚实主要是由用力时肌肉紧张的不同程 度来区分,因而用力时虚实各部肌肉紧张的程度应各自达到何种地步以及其间应有多大差别,就成了分清虚实的关键问题。如何分呢?按拳经上说的就是:“实非全 然站煞,虚非全然无力”。太极拳坚决反对全实和全虚,全实就会形成周身铁板一块,从而无法克服运动惯性,给人以可乘之机。被人攻击任何一个部位都会使全身 整体动摇,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全虚就会造成全身软塌,脚下无根,没有堋劲,被人如水上无根之浮萍一击即瘪。
故拳经有“劲宜曲蓄而有余”之语,就是说全身要保持轻灵,虚实有度,随时准备迎接敌人的进击。
在运动中,双脚的虚实非常重要,虽比较容易分清,但一旦出现虚实部分,或同时出现“实”的情况,就容易导致脚下出现死步,从而导致失败。前辈称这种情况为“双重”。
第五、根据动作的要求,在运动中,腹实胸虚的态势是始终不 能改变的,但相对的虚实程度也时有不同。其余各部位的虚实则是不断转换的。这就要求每个部位都必须各自具有独立用力的能动性。在式与式的过渡中,两手也总 是分开,起着平准移动着的重心的作用,从而使驱赶保持尽可能大的松弛和稳定,使腰胯的旋转运动得到充分的自由,借以达到“立如平准、腰如车轴、活似车轮” 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