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黄梅县人民政府

黄梅县人民政府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8-26 15:16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历史人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黄梅概况>历史人文

风土人情

2016年05月12日 浏览量: 次

黄梅民俗

周濯街提供

 

黄梅民风淳朴,老百姓温厚平和,勤劳节俭,敬祖尊师,重礼义,守信用,不泥古,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渐渐形成新俗,在民俗文化方面体现了与时俱进。

 

 

黄梅县的四时八节习俗

 

黄梅人对大时大节非常重视,其他节日也应时应景,新节日城镇人亦有聚庆。

第一传统节日

一、大时大节

春节、端午、中秋俗称为大时大节,礼俗较多。

(一)春节

ū)啦啦。”实际上备年从冬月初就开始了,烫豆粑、蒸糯米粑、晒冻米,给全家添置新衣服、剃年头等。

腊月底,叫“年关”。大集体时腊月二十四前分配兑现,1980年后企业发清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分发春联。赊欠挪借的“有钱还钱,无钱交言”,年前讨帐不算小气。送节,到墓地向已故祖先辞岁,上乡在吃年饭前,下乡在吃年饭后,焚香化纸、添上新土。路远的腊月二十八前后提前辞岁。

过年  三十日,贴对联,近10年春联越来越大,金字,有花纹,也有墨印、墨笔书写的,长年不褪色;贴门神、挂门钱,挂红灯笼。洗澡,换新衣服。

还年,聚族到祖堂、祠堂祭祀祖宗,按辈份高低年纪大小的顺序叩拜,旧时敲磬360响。凡这一年家中有喜事的,都会自带鞭炮到祖堂来燃放。近20年作兴放礼花炮,鞭炮也越放越长。

8条不刮鳞,因鲫、吉同音,有吉利之意。已故的亲人也留其座位。饭后,大人们给小孩压岁钱。吃年夜饭挟菜不能从盆底往上翻,放碗时碗底须剩一些饭菜,叫有吃有剩,年饭一般都煮得多,够吃几天。饭桌上的东西掉在地上不捡,忌说破口话,有的人家墙上贴有“不禁童言”的红纸条。

除夕夜通宵不熄灯,俗称“三十夜里火,月半(元宵节)晚上灯”。旧时守岁烤火叫“焕岁火”,睡觉的叫“享福”,有的亲友聚在一起打牌。最近三十年,绝大多数人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新年第一次开门祭拜天地叫出天方,初一凌晨零点,人们纷纷出家门,放炮出天方。旧时很多人家在大门边贴“开门大吉”、“出方大利”的红纸条。开门即放鞭炮;乡下先到祖堂,把鞭炮点燃,对天地作揖,四方都拜,以求方方大利。

拜年,初一早晨,邻居互相拜年,先拜本家,后拜其他邻居。初二拜亲友,限于上午拜年,下午去拜年人家不高兴。最佳时间是初二至初七,初七以后去长辈不高兴,亲戚多的一天要拜好几处,叫“跑年”。上世纪60年代有集体拜年习俗(团拜),初一早饭后,农村以生产队为单位,男劳力(包括回家过年的在外工作人员)集在会议室,互祝新年快乐,现已消失;机关单位搞团拜,打电话、发短信、电子邮件拜年在中青年人中很是盛行。拜年下跪的习俗完全消失。到亲友家拜年一般情况下留下吃饭,舅子、女婿、外甥吃鸡胯子,以示礼遇。

请春客,又叫“出方”,旧时初七左右请男客,十五日左右请女客,家族内初三前请;现在大都是男女客一块请。时间也提前到初四、初五、初六等日子。刚娶回的新媳妇,有的大年初一本房族里每家都请喝糕饼茶。新女婿初二到岳父家拜年,岳父兄弟家家家都请吃,称作“转筵”。

黄梅有“新春大似年”的说法,旧时立春那天,以家族为单位举行接春仪式,现在在交春的准时刻,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一时间震天动地。有些年份因闰月的原因,没有立春节气,被称为“寡妇年”, 很少有人家办婚嫁喜事。

(二)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本地习俗有:悬挂艾和菖蒲,大早插于门头、窗头,下午,农村主妇去菜园采蛤蟆叶(车前草),洗净、晒干,一起收藏。这三样都是中药。

节日食品有粽子、蛋、新麦粑、鸡蛋糕、水晶包子、皮蛋、盐蛋、蛋糕。吃粽子旧时只有下乡作兴,现在城镇人也吃,商场有买;蛋,用水煮熟,染上“品桃”(桃红色染料),给亲戚送节,有的买肉加上其他食品,有的干脆以数量不等的钱代替。

(三)中秋 

吃饼赏月是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晚上一家人聚集在一块,现在多在阳台或楼顶,一边吃月饼、喝茶,一边谈天说地,有“中秋一夜”的说法。旧时月饼由长辈按人数分切成小块,不在家的将其一份留着,表示合家团圆。现在很少人家这样做。在外地工作的子女通过快递寄回月饼,表达对长辈的孝敬之情。

旧时,黄梅上乡中秋夜有“拖木”和“摸秋”的习俗,小孩子们玩的,很有趣,这种活动已基本消失了。

 

二、小时节

(一)上七日和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