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黄梅县人民政府(2)

黄梅县人民政府(2)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8-26 15:16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通称“月半”,又叫上元节、灯节,通宵不灭灯火。玩龙灯大都从初三开始,二十几日结束,元宵节晚上是高潮。农村有赶菜虫、驱老鼠的习俗,小孩子们敲葫芦瓢,一边敲一边唱:“正月十五敲破瓢,老鼠下儿不成苗;正月十五敲破絮,老鼠下儿不成器。”

(二)土地会

(三)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通称七月半,家家烧包袱,就是把纸钱包着,写上已故亲人和自己的名和姓,然后烧掉,时间是十六日前几天。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旧有祭祖和登高的习俗。旧俗合族男丁,抬上猪头三牲,酒果祭品,到祖先坟前祭拜;祭后,大鱼大肉饱餐一顿,年逾花甲或古稀的老人,不分男女,每人另赠白肉1斤半(各族自议)。现在是法定的老年节,农村的老年协会和村干部,带上肉、酒、糖,到年逾八旬的老人家里看望;退休人员的所在单位,组织他们外出旅游或集餐。登高,古有避灾、避邪之说。

(四)花朝节 六月六 七夕

农历六月初六  家家将所有的衣物搬到屋外让太阳暴晒,称之为“六月六,晒红绿”。俗传这天日光特别,晒后衣物不带日荤气味,能长期保持干燥,不霉变,易于保管。

(五)冬至 大寒 腊八

大寒  农村有在大寒倒树的习俗。

 

黄梅县的生老病故习俗

第一婚嫁

一、正常婚嫁

婚嫁程序:看亲、认亲、娶亲。

旧时媒人牵线,双方有意,便把男方带到女家见面,称作看亲,女方若同意,便留男方吃饭。男方若不同意,则不能吃饭。若双方同意,女方就访人家。女方由母亲或嫂子陪同到男方家了解情况,有明访,也有间接访,暗访。现在有的用媒人,经过介绍后,男女双方交往一段时间才进行下一步。访人家满意的,男方带女方买定亲衣物。在外打工找对象的这一步都省掉了。定亲物为“三金”中一项或数项(项链、戒指、耳环)。

娶亲前要开年庚、看日子,女方父母将姑娘的生辰写在红纸上(叫庚帖)交给男方,男方把庚帖交给阴阳先生推算嫁娶的吉日良辰,也写在红帖上,此后,男方用被面或毯子包上红贴送到女方家。开年庚、送日子男方都要备礼。民国时期,有的人家用“台划”(一种专装礼品的器具)将“日子”抬到女家,礼品中有生鸡活鸭,这叫报日。后来,很多人根据情况自己选择日期,如五一、国庆、元旦举行婚礼。

男方送日子时女方会索要彩礼,一般都是定一个双方能接受的数字,进行百包。但新俗渐渐出现,有的女方并不怎么要彩礼,懂得把男方要穷了,以后的穷日子还是自己过。旧时,农村只要多少套衣服,不要钱。

娶亲前三天男方送箱,箱里放有压箱钱和“角珍”(花生、豆子、红枣、桂圆、糖果等)。也将大型家具如冰箱、摩托车、沙发等和娶亲那天需要的烟酒也一并送到女家。姑娘出嫁前,亲戚朋友要请吃嫁饭,上乡只限于本房族内,下乡接到女方的肉要子(小礼)的都请。女儿临别时,母女要哭嫁,俗传越哭越发。还有亲房的姑娘、婶母陪哭。亲房的婶娘、嫂子给姑娘装箱。

姑娘出嫁当天,煎艾叶水沐浴,梳妆打扮,换上嫁衣,胸前挂上怀镜。现在多数是一大早就去发廊化妆。

80年代,送亲的和迎亲的都敲锣打鼓打红旗,现在用车用仪仗队。新娘须太阳落山之前到达婆家;如果一个村子有两家同时嫁女或娶亲,各家都会抢先,说先到的新娘、新郎发旺些。

新娘迎回后,拜天地、祖宗、父母,拜的程序现在简约了许多。闹新房有武闹(拉扯推撞)和文闹(让新娘新郎合吃一块糖,合吃一个苹果)。旧时,闹新房结束,洒茶叶花米,俗称撒帐。撒帐时唱撒帐歌。大家呼“喜”和偷新房两俗,现已失传。“牵”床铺被由两个福禄双全的妇女操作,每铺一件,都要说吉庆话,被里的红包归她们,“角珍”大家抢。新房点两支蜡烛或两盏灯,通宵达旦,现在顶灯壁灯齐亮。

新婚一个月,男方的亲戚要请新娘走走满月,由婆婆或嫂子陪同,亲友家要打发衣服、鞋袜、还要拿回角珍。若亲友多,则选择到家庭所处地势海拔高者家作客。所谓“往上走”。

 

二、特殊情况的婚嫁

招坐堂女婿  旧时,有女无儿的人家,先征求族人的意见,得到许可后才办事,结婚嫁女完全由女方办理,男家只出一个光人。现在这种情况与一般婚嫁没有区别。生育儿女,一般随女方姓。到第三代,其姓氏有的恢复为男方姓氏。

寡汉再娶  视年龄而定,年纪轻的,一般与第一次结婚无二,年纪大的,一切都将就,省去很多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