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圆子 将生猪油剁碎,炒熟的芝麻碾碎,加入白糖,三者揉合在一起,和成圆粒状作芯备用。将煮熟的芋头去皮与苕粉或藕粉揉好作皮,包好后上笼蒸熟即可。其味鲜甜,外柔内酥,油而不腻。
野鸭烧压菜 将野鸭切块,锅中放油加热,将野鸭块放入锅中大火爆炒去腥,变色盛起。压菜放油锅中炒熟盛起。锅里下猪油,倒进野鸭块,加高汤、料酒焖之再倒入压菜,文火烧焖再加葱、姜、大蒜、盐等调料即成。其鸭肉肥腻、细嫩、压菜脆香味美。
黄颡鱼敲酸菜 酸菜是用雪里蕻或芥菜洗净切碎,晒到二成干后用盐揉搓放置土罐中压实腌制而成。黄颡鱼去肠肚,洗尽后放锅中用油稍炕,加入酸菜,加水,放干辣椒及其他佐料(俗称敲)、大火煮。其味鲜美,酸菜比鱼好吃。
梅发兴酱干 源于孔垅镇梅发兴独家生产,故称梅发兴酱干。采用黄豆原汁,豆酱、大茴、麻油、糖等多种优质原料,经精心制作而成。取酱干咬嚼,如食火腿。切丝而食,胜似香肠,被誉为“素火腿”。
春卷 将地菜、五香酱干丝、花生米、荸荠、生姜切成细末作馅。将豆腐皮(俗称油皮)或涝熟的青菜叶子为皮,包上芯馅、卷成卷子,平放锅内,以油煎制而成。食之,外脆内酥,清香不腻。
锤肉 将纯瘦肉切片与苕粉和在一起用木锤锤成薄肉片,使肉片与苕粉充分沾合在一起。锅中放清水烧开,放少许猪油或植物油,将锤好的肉片倒入沸腾的水中,大火,稍煮即成。并放入少许佐料,肉嫩汤鲜。
土产:生吃的有:苕片、苕丝、荸荠、山楂、板栗、桃、橘子、枇杷。炒熟吃的有:花生、蚕豆、芝麻等。自家加工的有:苕果、泡米、糖粑(现已成为商品)。食品厂加工的有:“索”糖(有柄)、灌心糖、麻片(又叫麻脆糖、焦切)、酥糖、雪枣(春节的专用礼品,现已消失)、云片糕、发饼、麻鼓、等等。这些都是黄梅人的零食和做客时携带的礼品。
豆粑配青菜,外加糯米粑也是颇具特色的主食。
四、习惯、规矩
习惯 一日三餐,年老人有吃两餐的,旧时乡下农忙季节“过中”;习惯吃大米,不愿吃杂粮,街上人讲究荤素搭配,乡下人逢“铜”吃“铜”,逢“铁”吃“铁”。口味偏重,有“多吃油盐少吃饭”的说法。喜欢辣味,冬季及早春喜欢“熬钵子”,土炉子烧碳,后改为酒精炉电磁炉,把煮熟的汤盛在陶钵里放在炉上,城镇餐馆里的“土罐煨汤”颇为时尚。
第三“住”
一、材料与格局
旧时建房的主要材料有:砖、瓦、木料、石灰、泥、钉。砖有石砖、土砖。石砖,土窑烧制,青色,有线砖、二四八、三六九、头子等规格,线砖是最薄的一种,厚约1寸,二四八的厚2寸、宽4寸、长8寸,三六九的厚3寸、宽6寸、长9寸,头子是最厚的一种。前两种用于做肚墙,后两种用于眠砖单砌。还有一种1尺多长的砖,用于砌万字肚墙(即加厚的墙)。瓦,也是土窑烧制,青色,又叫布瓦,大头长约4寸8,宽约3寸;还有一种沟瓦,很大,大头长约1尺,宽约8寸;是陶窑烧制的,用于两屋面交汇处落水。
土砖,长和宽跟二四八的石砖一样,要厚得多,尺寸不统一。土砖是自家稻田里切的,中稻收割起来,把稻桩贴土割掉,用牛拉石磙反复碾压(至少8遍),请砌匠来切。拉线画线,按锹按后起砖,砌匠掌起砖锹,前面一人拉,配合要默契。旧时,砌匠高不高就看切砖。乡下有“牛上墙”的说法,就是指牛拉石磙压土砖,牛脚印留在砖泥上,砖砌到墙上去了,脚印便上了墙。
上世纪70年代后,民居出现红砖、红瓦和水泥、钢筋,钢筋多作窗棂(习惯叫窗眼子)。八十年代后,红砖、红瓦、水泥、钢筋成了主要材料,近20年,门窗基本被铝合金、塑钢代替,木料减少了很多。
㎡以上,三室一厅或两厅或四室二厅不等,自建的单门独院,跟乡下楼房相差无几,少量临街自建楼房为一至两间,三至五层,深度在15米左右。阳台较宽畅,晾晒衣物、养花十分方便。
农村人家的堂屋正上方都挂有母舅送的牌匾,有的设有“天地国亲师位”的祖宗牌位,下摆条几、饭桌和板凳;城镇部分人家还挂有字画,书房有电脑和书柜。
二、建房习俗
黄梅人称做屋为造华居,习俗繁多,各地不一,大体是:
(一)屋基大体地址确定之后,请地理看,地理根据男女主人生辰八字推算动工时间,准确到时到分;确定房屋朝向,同时指出忌讳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