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黄梅县人民政府(11)

黄梅县人民政府(11)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8-26 15:16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数量多,内容丰富,久传不衰,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文化馆搜集整理形成了文字稿。神话传说颇有特色,风物传说很多,太白湖、停刀口、蔡山、离母墩、新开口、苦竹口、风凰山、麻城殿、五祖塘等地均有离奇故事流传;五祖素菜、泥鳅钻豆腐、乌鱼烹子等土特名产也有轶闻趣事。

 

二、 文艺表演

玩灯  有舞龙和舞狮

狮,布和麻制成,眼能开合,嘴阔,活动自如,毛长,绿色。表演需三人,训练有素;二人为狮,一人持绣球引导,出场昂首,长啸状,卧地翻滚,飞跃腾空,越障碍,上高台,动作灵巧惊险,舞时伴有锣鼓。狮子到家拜年,鸣鞭迎接,玩者专人打歌,祝贺吉祥。近20年,还有玩简易狮子的,二个人,多在街上,每家店铺都到,有讨钱之嫌。

歌舞

彩莲船,竹篾扎成框架,船轿合一的形体,糊以彩纸,船舷以下罩彩布,宽约2尺余,长约6尺。一女青年浓妆艳抹,站在船中,两手提船,走碎步,模拟水中行船。一男青年扮渔翁,手持竹杆或桡板,扶船走圆场,活象梢公,两人配合,边舞边唱,锣鼓伴奏。有的还配一丑角,插科打诨,逗人发笑。

踩高跷  木制,一般高23尺,最高的达56尺。表演者妆扮成戏剧人物,如“梁祝姻缘”、“八仙过海”。分文武两种,武高跷主要是特技表演,如两腿劈叉,前后空翻。边走边舞,有锣鼓伴奏。

打莲厢  又名“莲厢舞”。 莲厢为竹杆制成,长约3尺,5节,每节两旁削去部分竹肉,使空通,嵌进铜钱,相邻节位置垂直,中间一节不削,缠上彩带,两端系上花穗,表演者右手执中节,撞击手、脚、肩、腰,发出有节奏的响声。由男女组成若干对,和着歌曲节奏,边唱边舞。

还有蚌壳精、抛绣球、跑竹马、采茶扑蝶、推车等表演样式。

舞龙、舞狮、武术表演为武场,“唱戏”、“划莲船”、“打连响”等文艺表演为文场。

(二)日常表演

丝弦锣, 又称丝弦锣鼓,流行于孔垅、濯港、大河、城关一带。以锣鼓为主,间以弦乐,专为民间婚丧喜庆及“庙会”、“灯会”作前导演奏;至少十人以上,多可达三十余人。除一般乐器外,还有丝弦锣、扁皮鼓、长号、咚叭锣,对锣,演奏时,加上鞭炮声,组成奇特音响。

敲道情筒,又叫渔鼓筒,以粗竹制成,长约2尺余,中贯通,一端用皮封口,鼓状,表演时用手指敲打皮面发声,唱词唱腔多用黄梅采茶戏的折子剧目,或时兴小调。

划旱龙船,用木制成长约2尺、高约3尺的凳状木架,上部为龙船形状,龙口张开,内供龙神,上面放一小鼓。演唱者为男子,左手拿小锣,右手拿鼓棰,边敲边唱,多是“歌本”内容,常在人家门口表演,讨取食物、零钱。

还有说鼓书。

(三)唱戏

黄梅人喜欢唱戏、看戏,俗传“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除过时节外,有的做红白喜事也唱,草台班子很多,主要有采茶戏、文曲戏(调乃)和黄梅戏,七十年代京剧样板戏很风行了一阵。进入新时期,又组建了不少剧团。这些剧团或在本县本镇演出或到外省外县演出。村里唱戏会接姑娘、姨娘、亲家母看戏,图个热闹。上午唱到中间,有的送腰台,即台下送东西,有吃食,有钱,用托盘送到台上,旦角盛装在台中间跪接;有时班主还点戏台脚下地方有声望者的名姓,凡点过的都愿破费。

六十年代前,乡下人扯秧、薅草、六月晚上乘凉,爱唱《蔡鸣凤辞店》、《张朝宗告京城》、《王金龙嫖院》、《尼姑下山》等。也唱黄梅戏。很多安徽人到乡下,2人一组,自带胡琴,一到人家门口,便一拉一唱,唱完,主家给钱,25元不等。

戏班子里的规矩很多,旦角不能先上台,上台时要左脚先上,不能乱坐,特别是不能坐道具箱子,出场前要向化妆台行鞠躬礼,不然会慌场;丑角很大,他不妆扮,旦角不上妆,等等。

 

三、民间体育

(一)武术

称学武为“学打”,武师为“教士”,拳种主要有岳家拳和孙家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