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陕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5)(10)

陕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5)(10)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1 02:28 编辑: 网络 查看:


    张紫樵(1878-1957),字孝慈,安康县人,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信奉佛教。幼入私塾,饱读诗书。清末中进士,并进入翰林院任编修。后东渡日本求学,1907年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受民主思潮的影响,加入同盟会。陈树藩在陕西执政时,曾出任督军府秘书长和省财政厅厅长。后回归故里,历任安康县财务主任、安康县参议会参议长、“勘乱建国”委员会主任、安康县志局总编辑等职,并加入国民党。在地方从政多年,在消弥战乱,旱灾救赈,火灾善后,调和安康回汉矛盾,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诸方面,建树颇多。1937-1940年间曾与董铭竹合作编纂《感应宝箓》(8卷)石印成书。与董铭竹、荆忍谦合修《续安康县志》。工书法、系馆阁体,兼习篆体。因其道德学问而成地方名士。1949年11月27 日鲁秦侠率安康自卫团起义,张紫樵积极支持,并在国民党县政府会议上表示一定要走和平起义道路。会后即热情欢迎解放军入城。建国后任安康地区土地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康县政协副主席等职。(陕西安康县志)


    张元昆(1885-1972),名世玉,字元昆,安康县张滩人,出身贫寒。自兴安中学堂肄业后考入清将弁军事学校。在西安加入同盟会,在张凤翙部任团副、督军部参谋、军需主任等职。1921年解甲归田,守住两亩地、三间草房的祖业,在家教书、务农、行医。他自幼好学,经军政、知农业、懂医道、通日语。见家乡生产落后,人民贫困,便尽其才智为民谋农业之利。时张滩仅种植三花棉,一株十余桃,一桃三瓣,亩产皮棉不过十余斤。张元昆于教学之余精心研究植棉技术,利用当年从戎在外建立的联系和所获得的经验,从西安、南京等地函购美国斯字棉、德心棉等优良品种,并改进整地、施肥、选种、播种、密植、防虫、整枝、打卡、捡棉等一系列耕作技术,积年努力,育出适宜在本地推广的良种棉,亩产皮棉高达百斤,将良种无偿支援东区种棉户,用少送一点,多送几户,串户介绍等办法扩大推广,为种棉户提供籽种,获“植棉能手”称号。他还致力于小麦籽种的更新换代。1937年引进美、英等国十余种良种麦,开辟小区种植,红花麦、无芒麦、蓝麦等种植成功,得到推广,因其德高望重,为民国政府举为县参议员。1949年牛蹄岭战役中,曾为解放军当向导。安康解放后,1950年即被选为县劳动模范。1951年被选为地区和省的劳动模范,获“植棉模范”的称号,连续担任安康县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72年含冤去世。(陕西安康县志)


    张蕴锐(1910-1987),安康县政协第七届常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安康县志》特邀编辑。张蕴锐祖籍陕西大荔县,后迁居安康新城。11岁时丧父,半工半读,学业不辍。上联中时加入国民党,后任省立兴安师范附属小学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蕴锐与汪更生等人创办《雪耻报》,宣传抗日。1936年以后,先后担任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委员、宁陕县党务筹备员、安康县党部书记长兼“中统”安康区调查专员、省监察委员会常委委员。1947年,解放前夕,在安康自卫团起义的过程中做了有益的工作,安康解放后,张蕴锐被确定按起义人员对待。“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逮押,1979年得到平反,并担任安康县政协常委。张蕴锐晚年,拥护共产党,关心地方建设,参加经济史料的整理和研究。1981年,提出“不能排除洪水对安康县城威胁的危险性”的建议,安康行署以送阅件批转地县领导参考。1983年特大洪灾后,又撰写了《吸取洪灾教训、建设美好安康》的意见。他为发掘整理地方史料直接提供文字、口碑资料达数十万字,人称“活档案”。1987年因摔伤卧床,在病痛中撰写“原国民党安康县党部组织沿革及活动概况”的史料,病危中勉力为《安康县志》稿写下他一生最后几页文字——“关于文物志、交通邮电志的勘误意见。”在清理遗物时,他床头遗留部分诗词手稿,反映他晚年的思想、情感。有一首反省自己过去的诗:“昔时显达漫须夸,富者天堂穷失家。多少人间罪恶事,尽在青天白日下。”1983年5月,他参加县政协组织的参观考察,归来写道:“难忘鹑衣旧时结,今养群雉乐开怀,温饱皆缘政策好,况复白手起楼台”。1987年4月,获悉旧时友人杨迺儒、姚寄兰、王明善、董之勤等在台湾亡故,赋绝句《悼去台诸亡友》:“劳燕分飞四十春,可怜咫尺断音尘。招魂不返空惆怅,还念他乡未归人。”向往祖国统一大业。(陕西安康县志)


    张世珍 (1904-1960),字伯璧,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生于留坝县城关镇。早年毕业于汉中联立中学,曾在军阀吴新田的第七师当过参谋、副官等职,为国民党员,并参加过复兴社。中华民国12年(1923)回留坝任东关小学校长。民国14年(1925)任留坝县教育科长,将东关小学的数十石课(粮食)提走。从此,学校一蹶不振,房屋倒塌,操场荒芜。民国20年(1931)将陕西省拨给留坝县的义务教育款挪作他用,贩卖烟土,放高利贷,从中渔利。事发,被县长马兆麟管教两个月。嗣后,历任县财政科长、财务委员会主任、军事科长、田赋处长等职。由于他任校长多年,学生很多,且在县党政部门占有相当的地位,形成一派势力,控制着地方党政大权。张贪污成性,把上级拨给留坝的救济款、国防木料款、枪托赔偿款等揣进腰包,不计其数,因其手段隐蔽、阴险,无人敢问。1949年12月,全家逃往四川。1952年逮捕归案,判处无期徒刑。1960年死于凤县看守所。(陕西留坝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