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陕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5)(9)

陕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5)(9)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1 02:28 编辑: 网络 查看:


    张文生(1895-1985),名文生,字明霞,三原县东关人。童年时代,就读于东关赵儒初私塾,与胡笠僧同学。后考入大荔陕西省立第二师范,1917年毕业归里,任教于西关第三国民学校。1920年,于右任在第三国民学校的基础上,创办“民治小学校”,张文生于1928年代理该校校长。1924年,于正式聘为校长至1934年冬。旋任斗口村农事试验场、民治学校常务董事,兼办于在陕之有关事务。期间,曾负责民治学校扩建工程总务。本县解放后,民治中学和民治小学分别由陕甘宁边区三原分区专员公署、三原县人民政府接收。
    张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加入中国国民党。其后历任国民党三原县党部委员、三原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1931年,任国民党陕西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三个月辞职。1934年至1949年5月,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长驻三原。期间,数次奉命往南京述职并随于右任外出巡察。曾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多次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和革命同志。建国后,1950年回家务农。1955年被选为三原县政协委员;1957年加入民革,同年任三原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1958年,调任省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图书管理员。是年被定为“右派分子”,开除公职,开除民革党籍。1961年摘去“右派分子”帽子,次年平反,“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1984年,被聘任为陕西省文史馆名誉馆员,同年又被选为咸阳市政协委员。抱病撰写了五六万字的《怀念于右任先生》回忆文章。同时接受全国政协副主席屈武意见,积极建议恢复民治学校和斗口农场原名,以宣传纪念于右任,促进海峡两岸往来。(陕西三原县志)


    张景秋(?-1939),名宗福,字景秋,三原县西张堡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归国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曾任陕西都督署军需科长、国民政府监察院专员等职。1939年,在重庆遭日本飞机轰炸,以身殉国。 1946年,周恩来在重庆接见本县马文彦时,对张景秋、张仲苍、张仲超表示深切怀念。称赞他们一家为革命,“父子国殇”。 (陕西三原县志)


    张仲苍(1901-1928),又名宝泉,张景秋之侄,与仲超既为兄弟又为三校同学。在南开中学时,加入共进社,后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他曾节衣缩食,资助《贡献》月刊,为诸多进步报刊撰稿,宣传马列主义思想。1924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分管社会主义青年团天津地委组织工作,和邓颖超、于方舟等组织开展学运、工运、妇运活动。
    1924年夏,张仲苍受组织派遣,到莫斯科东方劳动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5年7月,奉调回国,在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他曾复信共进社第二次代表大会,阐述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指出:“中国八十余年来所受的痛苦,无一非帝国主义所赐!”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张仲苍随党中央到武汉,随之奉命秘密返沪。在极其险恶的形势下,参与建立党中央地下领导机关和开展党内交通的复杂斗争。期间他担任党中央交通处内交主任(或称总交通)职务,负责联络、接待、护送工作。11月,周恩来自香港到上海,张仲苍在其直接领导下从事整顿和健全中央保卫机关的工作。
    1928年4月16日,张仲苍在执行紧急任务时被捕。国民党特务机关先对他百般诱逼,却毫无所获。最后施以酷刑,致使体无完肤、双腿碎折,直至活活打死。他生前立下“宁死不肯泄露党的秘密”的誓言得以实现。牺牲时,年仅27岁。(陕西三原县志)


    张  军, 陕西临潼人,毕业于西安师范学校,抗日战争开始,在地下党领导下,参加抗日活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回到陕西省委机关工作(省委秘密机关驻泾阳县云阳镇)。1940年任中共岐山、扶风地下县委书记。1945年调任澄(城)蒲(城)白(水)地下党委书记。1946年任东路工委副书记、游击队政委。1947年解放白水时,他“匹马单枪”进入白水县城,配合地下进步力量,一举解放了白水城。1948年,担任中共渭北工委委员和三原县工委书记。1949年1月任三原县委书记时,和副书记吴皋森密切协作,率领三原党政机关人员,在国民党统治的三原、淳化、耀县三县交界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活动,在敌众我寡、战争反复拉锯的情况下,开辟游击根据地,先后建立了方里、柏嵯和小丘地区的政权,扩充了地方武装。三原解放,进驻县城后,张军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县机关成立生产科,开展副业生产,解决工作人员生活困难。有一位同志给他送去两条大前门香烟,他婉言谢绝说自己喜欢抽旱烟;天冷时,生产科给他送去一件短羊皮袄,他不但拒收,还教育这个同志不要占公家便宜。张军1950年调离本县,先后在西北局民委、省委、中央宣传部宣传处、汉中地委工作,1973年调任省卫生局局长。1980年因病去世。(陕西三原县志)


    张喜才(1928-1949),小名牛娃子,三原县新兴乡牛安东村人。家贫未入学,较早承担起生活重担。他持家勤劳,为人忠厚,在村中享有威信。1946年辞别父母弟妹,北上马栏参加游击队,先后在县保卫队和段植领导的柏嵯游击队当战士和侦察员。1949年4月初,张喜才跟随柏嵯游击队长段植、区委书记段垣,在新兴一带侦察敌情,动员群众,为解放鲁桥和三原作准备。不料乡文书告密,国民党调集一个连三面袭击。张喜才立即鸣枪报警,并只身引开敌人,被敌人包围在一片老坟地。子弹打完了,他与敌人奋力扭打,但寡不敌众,被抓回村子吊在大树上拷打。喜才面无惧色,怒睁双目说:“游击队你抓不尽,共产党你们杀不完,你们就要完蛋!”敌人恼羞成怒,把他打得鲜血染红了衣衫,顺着裤腿往下流,他依然威武不屈。敌人在他背上捆了两箱子子弹押至县城。地下党组织虽尽力营救,但未能成功,三原解放前夕被枪杀,时年22岁。游击队冒死前去收尸,但只找到夹袄残片,将其埋在故乡的原坡上。县人民政府镌“虽死犹荣”牌匾,以永远缅怀这位为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捐躯的革命烈士。(陕西三原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