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陕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5)(12)

陕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5)(1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1 02:28 编辑: 网络 查看:


    张懋德(1908-1964) 陕西省凤翔县人。民国8年(1919)起,在凤翔师范、虢镇省立二中等学校上学。17年(1928)起,继承父业,为陇县邦盛振中药店经理。26年(1937)有资金6万余元。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团结教育与广大职工的帮助下,思想不断进步,政治表现较好。1953年后,先后任陇县工商业联合会委员、主任委员、公私合营国药业商店总经理、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工商联常委、陇县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宝鸡市人民代表、陇县副县长等职。
    1950年,他帮助凤翔县老家兄弟接受土改政策,将转移的农具、家具取回,连同土地如实报出,被定为开明地主。1951年,他购买经济建设公债5000元,两次捐献3500元,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五反”运动中,主动检查了自己的偷税行为,扩大了经营业务。1956年,接受党对私营工商业者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在公私合营高潮的推动下,报出积存多年的白银800多两,银元2000块,大烟970两,在工商界起了带头作用。同年12月担任副县长后,更加自觉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工作积极负责,密切联系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陕西陇县志)


    张翠水(1917-1969) 原籍宝鸡县上王乡南关村(原属陇县,1958年划出)人,后定居河北乡白石村。5岁时,父亲患病卧床两年,为治病卖掉全部家产。那时,土匪出没,地方民团互斗,你抢我夺,鸡犬不宁。因人诬告其父勾结土匪,被民团抓到宝鸡,活活打死。为了活命,母亲给人纺线,她给别人放牛。民国18年(1929),陕西饥馑,为求生路,她当了童养媳,不久婆家断炊,又被退回,母女只得沿门乞讨,在甘肃省徽县、成县一带流浪。为了有立足之地,母亲当了佣人,翠水一人讨饭,常常被狗咬伤,后又被卖当童养媳。婆母嫌她行动粗野,长相不好,经常打骂虐待,她难以忍受,夜里趁机逃走,辗转找到母亲。母亲见此情景,在绝望中当了尼姑。翠水万般无奈,沿门乞讨回到老家,其叔逼她再次去当童养媳。饱尝童养媳之苦的翠水一气之下,跑到距家20公里外的新街,求人剃掉头发,女扮男装,当了长工。
    在王家当长工的3年中,她装成男人,隐匿女性,同其他长工轻重活路一起干,还经常挨打受骂。她怕距家近露了马脚,就向人情淳厚的陇县北山行进。路过千阳,因雨受阻,便在县城西关一家骡马店帮工,连干三月,店主见她干活勤快,想继续留她干活,她怕此处难以隐身,又离店到河北乡白石村给一家地主拉长工。这次,她除了跟其他4名长工一样干活外,还学会了抽旱烟、见了妇女调戏出洋相等隐身之法。即是这样,还是被长工们看出了破绽。一个冬天的晚上,她不堪忍受地主的辱骂,从腰间取出烟锅,打得地主头破血流。就为这事,辛苦一年没得工钱。从此,她结束了长工生涯,同长工朋友白石村人李银祥结婚,婚后李被国民党政府抓壮丁5次,家庭生计全由她操持,生活仍很艰难。
    建国后,她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运动和农业生产,1952年,当选为河北乡妇女代表。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选为省贫协委员。1966至1968年,任县革委会委员、河北公社革委会常委、妇联副主任,白石大队革委会副主任。
    从1962年起,她多次给学生、干部、群众作忆苦思甜报告。她的苦难经历曾被省戏曲剧院编成戏剧《女长工》演出,她的经历被编入1970年初中语文课本,并被绘成连环画出版。(陕西陇县志)


    张金铭(1919-1986) 小名新宝,原籍凤翔县陈村镇水沟村人,1962年迁居陇县东南公社河沟生产大队,秦腔演员。早年曾参加帮会,为老五,从事戏剧工作后,张老五渐渐成了他的艺名。青年时,他跟随西府名艺人魏甲和、二谢等人学戏,学成后,先后在千阳县李水娃戏班、王富华的鸿胜社和宝鸡县李甲宝等人组织的临时戏班,在凤翔、宝鸡、千阳一带巡回演出。1955年参加陇县人民剧团,为主要演员。
    他初演小生,中年改演须生。他的嗓音浑厚,身材细长,脸形条长、鼻高眼大,有较好的武功底子,义继承了名须生张太、魏甲和的表演技巧,擅演气势雄伟、举动慷慨的角色;又善于根据人物感情创造强烈的舞台气氛。尤其是演红生戏,其派架,眼神,一招一式,威武不凡,加上表演动作幅度大,气势足,常给人以“充满舞台”之感。《闯宫抱斗》、《出五关》、《火化棉山》、《太和城》、《九江口》、《梅花阵》、《马陵道》、《火牛阵》和折子戏《潞安州》、《斩韩信》、《杀庙》等都是他的拿手戏。他演《斩颜良》中的关羽,先是双眼似睁似闭,深沉稳重的神情中透出几分忧虑,在斩颜良的一刹间,则双眼圆睁,珠光闪闪,现出慑人魂魄的杀气,加上龙骧虎步式的动作,活灵活现了关羽威严冷峻的性格。他演《挑袍》中的关羽,接酒、验酒、挑袍、抽刀、收袍、背刀、亮相一连串动作干净利落,形象洒脱,都有独到之处。(陕西陇县志)


    张仲实(1903-1987) 原名张安仁,又名张任远、实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马列主义著作翻译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出生于陇县城关乡殿子村的农民家庭。民国13年(1924)8月,在三原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任团渭北特支干事。14年(1925)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任渭北特支书记。这期间他从事学生运动和青年运动,当选为陕西省学联主席,同年冬,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学生代表大会。15年(1926),受党的派遣去苏联,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7年(1928),转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在张闻天领导的翻译班从事马列主义教材的翻译工作。19年(1930)回国,在唐山任中共京东特委宣传部长,从事工人运动。次年,在上海主要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和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传播工作,参加了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编辑工作,宣传党提出的抗日主张,推动白区抗日救亡运动。24年(1935)起,担任生活书店总编辑,后兼任理事会主席,亲自主编青年自学丛书《世界名著译丛》和《国民公论》、《世界知识》等刊物,还参加编辑《抗战三日刊》。为传播革命思想,团结广大进步作家和读者,动员全民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期间,他还满腔热情地参加了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发起工作,并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执行委员。三十年代,他先后翻译了恩格斯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斯大林的《论民族问题》以及普列汉诺夫等的著作5篇。
    29年(1940)5月,他摆脱新疆军阀盛世才的监视迫害辗转回到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36年(1947)初,他率领延安中央慰问团赴山西前线慰问,发现了刘胡兰烈士的英雄事迹,立即上报中央,并建议中央广泛宣传她的事迹。中央同意了这个建议,毛泽东为刘胡兰烈士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同年夏,他参加了全国土地会议,为配合中央研究土地问题,编了《马恩列斯毛论农民土地问题》,并在晋察冀中央局编辑党刊《战线》。全国解放前夕,党中央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决定编一套《干部必读》,共计12种。他协助中央拟定了书目,并负责编辑了其中的3种:《列宁斯大林论中国》、《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发展简史》。
    建国初期,他先后担任中宣部出版处处长、国际宣传处处长,并兼任中苏友协总会副总干事和宣传部主任。1953年6月,调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副部长。从1954年起,长期担任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副局长。三十多年中,他把全部精力用于马列著作的编译工作,为完成党中央决定翻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和《斯大林全集》的任务,日夜操劳。这期间,他还写了不少宣传马列主义理论的文章。“文革”中,他受到打击迫害。粉碎“四人帮”后,他精神振奋,虽年逾古稀,身患重病,仍抱病写成了《马克思恩格斯传略》和《列宁传略》,为党的理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还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全国政协第四、五届委员和第六届常委,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和统战理论研究会的顾问。(陕西陇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