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陕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5)(8)

陕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5)(8)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1 02:28 编辑: 网络 查看:


    张良臣(1876-1948),大荔县西婆合村人。幼时随父学习织毛缠子手艺。民国初期,于大荔城内北大街开设“敬义和”毛货店,经营毛缠子、织绒和栽绒毯。他利用“本人懂行”优势,实行后厂前店,自产自销。在经营管理上依靠本地老技工,继承原有传统操作规程,借鉴外来织造能手的先进技艺,苦心钻研,不断改良各道工序,严密把关,原料规格,坚持不二,产品出厂宁少不滥,声誉大震,销路日增,成为红极一时的“名牌货”。
    “敬义和”所产毛缠子,分斜纹和顺纹两种,多销于本省南山各县,挑伕、农民均喜使用。织绒用顶细春羊毛织成,分男袍、女袍、马褂、女袄四种,白、灰、青、驼等色,远销全国及南洋各地。栽绒毯分地毯、床毯、车垫、椅垫、马鞍鞯及马褥子等类。绒毯子所织图案有动植物、丹凤朝阳、嫦娥奔月等。色彩斑爛,花样翻新,为国内外顾客所喜爱。民国十七年(1928)参加西安农工出品展览会,获一等奖。同年,参加上海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获优等奖章及奖品。
    民国三十五年(1946),国民党经济发生严重危机,民生凋蔽,市场冷落,“敬义和”周转资金枯竭,外贸出口及传统销路断绝,被迫停业。(陕西大荔县志)


    张鹏桥(1895-1940),字友鹤,大荔县朝邑迪村人。民国十二年(1923)于北京大学毕业后,专门从事古琴曲谱系统研究。历任北平宏文中学校长,彬县师范教员及北京大学、京师大学等校古琴讲师,为我国早期在高等院校研究古琴的工作者及知名的古琴音乐教育家与演奏家。三十年代初,张应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邀请,录制《平沙落雁》、《捣衣》、《阳关三叠》、《渔樵问答》等四部唱片,为我国最早灌制的古琴唱片。是“国乐改进社”创始人之一,不保守,不媚外,一心一意为振兴民族音乐,为继承与发扬古代音乐遗产而艰辛劳动。曾自撰座右铭:“年华逐逝水,一去如流星。收获期岁晚,青春当力耕。”友鹤又精研中国文字,善于作诗撰联。著有《琴学源流》、《琴学浅说》、《琴谱》和《曹子建诗说》、《阮嗣宗咏怀诗》等书。(陕西大荔县志)


    张南峰(1895-1974),又名张易衡,字南峰,世居西乡县柳树乡小龙村,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早年就读于杭州工业学校,目睹沿海地区纺织业兴旺发达,联想到家乡妇女以落后的纺车、土机织布,劳动强度大而收效甚微,立志要改进桑梓的纺织事业。为此,他专程至上海参观纺织厂,默记机器特点,操作流程,并绘制草图。民国6年返乡后,即倾其家产,从事改革旧式纺织机具的工作。为了铸造机具,南峰不畏艰险,亲赴巴山老林宁家坪、洗脚河等地,采煤炼铁,备料翻砂,对工艺比较复杂的齿轮、螺丝等零件,则制成模型,去四川仿制,运回配套安装,终于制成一台木铁结构的简易车床。在筹建厂房时,遭到父兄反对,责备南峰:“家里供你念书,指望大小当个官,你却整天叮叮  打铁,把好田地盖厂房,真是败家子。”他只得与家人分开另居,附近群众讥之为“冷铁匠”。但南峰一心迷恋实业,对辱骂、奚落置若罔闻,分家后卖田七亩投资,终于建成四间厂房,又费时一年,开沟挖堰,架设空中水槽渠,利用河水作动力。并先期制作小型轧花机、压面机出售,微有收入,以保证21个头的纺纱机器得以运转。不料民国20年,土匪张罗汉窜扰肆虐,匪兵误将他的车床设备当成兵工厂,搜索枪支不得,便将机器捣毁,多年心血付之东流,但他百折不挠,执着坚定,再造机具,终于24年完成三个车间的配套,能纺32个绽头,质量可与洋纱相比美,日纺棉纱7斤半,抵得上十几个妇女一整天手摇纺车的功效。
    解放后,南峰受聘于杨河区上渡机械厂当技师,他设计制造了“分秒原动机”(又名插接器),使用效果良好。1956年,南峰被选为县政协第一届委员。“文革”中,受到冲击与侮辱,1974年逝世,终年79岁。(陕西西乡县志)


    张  荣(1885-1940),家居三原东关转灯巷。清光绪年间,师从三原东关渠岸一位人称雷结子的名厨,工红案。民国8年,创办“明德亭”菜馆。民国10年,承包三原师范学校的师生伙食,生意有了起色。民国17年,“明德亭”由转灯巷迁至盐店街。其为人忠厚仁义,18年年馑,每天做两锅稀饭或杂菜汤饭,在饭馆门外赈济灾民。年馑刚过,虎烈拉(霍乱)在三原流行猖獗,病死者甚多。张荣将家存的20多棵大杨树做成棺材,施舍给无力葬埋亲人的灾民。度过荒年,“明德亭”的生意日渐兴隆。早堂以疙瘩面、泡儿油糕为主;午堂供应各种应时炒菜及名贵菜肴:煨鱿鱼丝、鸡米海参、芙蓉海参、干煸鳝鱼、片粉打伞、猴带帽等,得到各界人士的赞赏、喜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每次回三原,必让其为他办理伙食,更喜欢品尝以应时鲜菜烹制而成的菜肴,如用搅瓜、白萝卜等做的假鱼翅、燕窝、珍珠玉米、西瓜鸡、冬瓜钟、神仙葫芦等,每每食之,总赞不绝口,曾欣然命笔“名厨师张荣”条幅及“明德亭”招牌为赠。张荣曾以五尺长、手腕粗的五根芝麻糖筒馈送,于右任和乡亲们见状无不捧腹大笑。(陕西三原县志)


    张立卿(1887-1960),名庆豫,字立卿,三原县人。童年就读于毛班香私塾,后参加乡试为副贡。1905年东渡扶桑,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在东京参加中国同盟会,在留学生中开展反清革命活动。1906年秋,与三原同乡陈之硕、徐应庚、茹欲进、张景秋等参与筹备成立同盟会陕西分会。回陕后和井勿幕、胡景翼等一起联络新军、刀客和一些帮会中的进步人员,为革命创造条件,并与柏筱余、纪时若、王治平等在三原创办“勤公社”,以运销新书及教育用品为名,进行同盟会秘密革命活动。1918年1月,参加“三原起义”,后与王子元一起赴沪请于右任回陕主持靖国大计。至沪,于右任复派张持函赴粤晋谒孙中山,面告陕西省情,请求饷械相助。孙中山接见晤谈,慰勉有嘉,遂于同年4月30日任命张为“大元师府简任参议”(任命状号为1252)。张随侍孙中山左右,辗转至上海。1919年1月,孙中山派张持致于右任函返陕,亲书“天下为公”条幅相赠。张回陕后,时值大旱,兵民并困。是年春,于右任又委张立卿、彭仲翔为陕西靖国军代表,赴北京为陕筹赈并了解北廷动态,开展驱陈(树藩)活动。是年,张奉命回陕,任靖国军总司令部军需处处长。不久,国民二军南下,胡景翼出任河南军务督办,委张为安阳(彰德)县长,后历任河北省宁津、肥乡、沙河等县县长。
    抗日战争开始后,天津沦陷,张退出仕途,靠典卖维持一家生计。1944年初,离津抵沪,拟转道回陕,因旅费不济而滞留,靠代写合同、信函糊口。抗战胜利后,于右任先后安排张任监察院专员、国民党上海市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上海解放后,张任上海市工商联秘书,后调任西烟工会秘书、卷烟杂货工会干事等职。(陕西三原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