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陕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5)(13)

陕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5)(13)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1 02:28 编辑: 网络 查看:


    张思温(1913-1983),延长县张家滩镇岭于村人。1935年1月参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张思温历任赤卫队中队长、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延长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边区政府科长、西安军事管制委员会财政厅被服科副科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历任西北财政部供应处副处长、物资局副局长、新西北企业公司经理、西北财政部物资管理局副局长、国家物资储备局西北分局副局长、陕西省储备物资管理局副局长、党组书记等职,一直从事物资管理、供应工作,在储备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十年动乱中,虽受冲击,却不动摇,时刻努力工作,积极奉献。1983年2月9日,因病在西安病逝,终年70岁。(陕西延长县志)


    张遇春(1908-1988),延长县黑家堡乡张罗沟村人。1935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是筚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张遇春主要从事经济工作,历任延长县苏维埃一区政府经济部长,安塞县贸易支局业务科长,甘泉县光华商店会计、副经理,吴旗县茄业公司副经理,三边贸易公司股长、会计科长等职。他出生入死,艰苦奋斗,立场坚定,不畏艰险,坚持对敌斗争,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和考验。全国解放后,历任甘肃省武威贸易公司经理、甘肃省商业厅计划科长、甘肃省百货公司经理、甘肃省粮食厅油脂科科长、甘肃省粮食厅油脂公司经理、甘肃省粮食厅党组成员等职。张遇春长期从事经济工作,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廉洁奉公的本色。1988年5月11日,在兰州逝世,终年81岁。(陕西延长县志)


    张京山,山西翼城人。1970年7月-1980年9月,先后任延长县革委会、延长县人民政府副主任、主任、县长。任职期间深入实际,身先士卒,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为延长的市政、道路、经济建设呕心沥血,成绩卓著,深受人民敬仰。1972年,县城机关干部筑建北洞渠涵洞,他深入工地,检查指导,施工危险紧张阶段他昼夜不离工地,保证了工程顺利按期高质量完成。同年,延长县影剧院工程上马,他整天泡在工地上,从设计施工直至竣工交付使用,都亲自参与,延长第一座宏大建筑在他的精心指导下顺利落成。西门外第一座大桥、延安-延长第一次铺设柏油马路、延长建成第一座电视差转台以及1977年特大洪水淹没县城后恢复城市建设等县境内的主要工程,他都是冒严寒酷暑,不避风雨,起早贪黑,坚持现场指导,群众亲切地称他“张工头”。他的足迹、汗水留在每一处工程的工地上,每处工程的胜利竣工都浸透着他的心血,延长道路建设、城市建设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干部群众怀念他,自发地把他指导修建的一些工程冠以“京山”,如京山桥。他较长时间主管工交财贸,为全县的经济建设日夜操劳,使延长山区小县经济上发生大的变化。(陕西延长县志)


    张宗适(1906-1928),渭南县赤水淹头村人,系张宗逊嫡兄。幼年聪颖好学,在小学常考第一、二名。1920年夏天,由王尚德(王璋峰)带赴武汉。王托李求实给张补习英文,数月后,即考入董必武主办的武汉中学,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两年后就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于1925年秋转入共产党),为学生会主要成员,参加校刊编辑工作。曾撰文在《中国青年》周刊上报导渭南农民的“缴农”斗争。
    1924年,张宗适从武汉中学毕业,在本县赤水职业学校任教,担任团赤水特支书记。张和王尚德除帮助建立、指导青年团华县支部、高塘支部外,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群众革命活动。1925年,在驱逐渭南县教育局长王述道的斗争中,他亲自起草了宣言。1926年,接替王尚德担任中共赤水特支书记,指导农民协会,宣传抗粮抗捐,建立农民武装,有力地配合了西安人民反围城斗争。东张村农民协会成立,张宗适立即撰写《陕西农民觉悟的先锋——渭南农民协会的成立》一文,发表在1925年12月15日出版的《西安评论》上。
    1927年春,张宗适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渭南地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公开身份为县东关小学教员兼教务主任)。夏季后,担任共青团陕西省委委员、团渭南县委书记、中共渭南县委青运委员。
    1928年2月,与中共渭南县委书记肖明组织领导了宣化事件,接着投入了渭华起义。这时,张宗适身患肺病,但仍帮助组建农民赤卫队,为起义筹集经费,领导农民赤卫队阻击国民党军队,切断西潼公路赤水段电话线。
    渭华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实行清乡政策,搜捕参加起义的共产党人和群众。张宗适被迫回到家里,又辗转到张家岭其舅父家,隐蔽在阴冷潮湿的地窖里,终因缺医少药,穷困乏食,病情恶化。与世长辞,年仅22岁。(陕西渭南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