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坤梁: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下) (2011-11-28 20:54:43)
标签: mercying 善小论坛 太极拳 杂谈 分类: 恋恋太极拳
第三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
【第三首全文】
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第三首第一句原文】
拿①住丹田②练内功③。
【注释】
①拿——“拿”的本义是“用手取”,引申为表示把握、掌握,如清·李渔《奈何天·筹饷》:“三倍利钱是拿得稳的。”老舍《老张的哲学》:“褚三虽不曾玩过表,可是拿时间比表还准。”上文中的“拿”则是勿忘勿助地守候住之意。
②丹田——道家内丹功标志性的基本概念之一,道家内丹功认为人体有上、中、下三个丹田,大多认为上丹田在人面部两眉端连线中点的头部里面,中丹田在人胸部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胸腔里面,而下丹田则在人之脐或脐略下的小腹里面;上、中、下三个丹田是道家内丹功修炼时所谓“真意”之“勿忘勿助”微微守候之处,是道家内丹功所谓“气”的汇聚和“结丹”之处;但一般所称谓的“丹田”大多是指下丹田。丹田在人体中没有实质的形态,但是内丹功修炼中能感觉到丹田对于因练功而发生的特殊的生理现象有重大的作用。
③内功——以“丹田”理论为特征的道家内丹功之简称。
【语法修辞分析】
“拿住丹田”之前省略了“学练十三势长拳”。
【今译】
(学练十三势长拳)就要守候丹田,修炼内丹功。
【讨论】
“拿住丹田练内功”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古太极拳与“内功”有关,二是这“内功”与“拿住丹田”有关。那么,“内功”是什么呢?“拿住丹田”的“内功”是怎样的呢?古太极拳为什么要与这样的“内功”有关呢?古太极拳是怎么与这样的“内功”有什么关系呢?
(一)“内功”是什么
“内功”是什么呢?《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①指道家修炼内丹的功夫。②锻炼身体内部器官的武术或气功。这一解释对于现代来说是十分正确与完整的。然而对于古代而言,“内功”开始只是道家所修炼的“内丹功”的简称,渐渐地,才引申扩大到将锻炼身体内部器官的武术或气功也包括了进去。而锻炼身体内部器官的气功就不仅仅是道家内丹功了,佛家的一些修炼功法以及其它某些功法也是包括在内的。
(二)“拿住丹田”的“内功”是怎样
所谓“拿住丹田”的“内功”就是指道家内丹功,道家内丹功还有一个与“丹田”有关的重要概念“气”。佛家功法是没有“丹田”与“气”这些概念的。道家内丹功所谓的“拿住丹田”,就是在练功中“勿忘勿助”地或称为“微微”地关注着或称为“意守”着“丹田”这个部位。所谓“勿忘勿助”地或“微微”地,其实就是精神意识在时不时关注一下“丹田”的前提下渐渐安静,而在达到能够放弃所有思维的完全宁静的状态中仍时不时地略微关注一下“丹田”随即放弃关注恢复完全宁静,使得残余的关注由于精神惯性仍然留在“丹田”,当这种残余的关注即将消失时,再略微关注一下又随即放弃关注这样的所谓“若有若无”的“意守”,渐渐的,这种“意守”形成了不需要再由意念去关注的一种潜意识,使得精神始终处于完全宁静之中,道家所谓的“意守丹田”也就是“拿住丹田”就是这样的情况。
道家所谓的“丹田”分为上、中、下三个,各在两眉之间的头内部、两乳之间的胸内部和“脐下三寸”的小腹内部。道家练功以“下丹田”为最主要和最为重要,因为“下丹田”是由练“丹田”功所发生的一种体内温热流的感觉被称为的“气”在体内流行的始发与最终汇聚的部位,如果在练低级“丹田”功时以意守上、中“丹田”为主则容易发生偏差。比如意守“上丹田”容易引发高血压等。道家内功的最初入手功夫是“小周天功”(又称“河车搬运”等),有静坐、静站、静卧三种形式,就是持续地静止着保持一种或坐着、或站着、或卧着的姿势,时间从每次几分钟开始到渐渐延长到每次几个小时。如果锻炼发生了动作那就不是“静功”而是所谓的“导引”了。几千年的道家典籍中则没有可以用“导引”练“小周天功”的记载。“小周天功”修炼到一定程度时,小腹丹田部位会发生温热,经过一段日子的修炼之后会感觉有一股温热流所谓的“气”由丹田溢出向下流动并沿脊柱前侧上行,继续坚持练功,背部有三处被称为的“关口”﹙尾闾、夹脊、玉枕﹚就会陆续被这“气”穿通流过,然后这“气”流入头部、流经胸部重新回归于小腹丹田部位而在人体前后循行了一周;如到了这“气”能够继续循行,小周天功就初步成功了,其实这是一种被开发激活的人体特殊生理现象。道家文献和现代大量练功实践证明:小周天功一旦成功,人体的健康和抗病、祛病能力将会发生一次飞跃性的提高,有的技艺能力也会提高。
(三)古太极拳为什么要与这样的“内功”有关
古人在武术实践中发现,以道、佛等某种功法作为基础,不仅能够高效地祛病、健身、强体,提高人的思维能力,结合特殊的武术训练,还能出奇提高人的反应敏捷能力、动作的准确能力、抗击打能力,还能惊人地增强人的整体爆发力等开发人的一些超常武术能力。因此,这类功法受到了中国武术界足够的重视,武术界所谓的“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功”就是指这类功法,这类有了武术内容的功法也都被称为“武术内功”。而与各种“武术内功”相联系就成了中华武术大多数拳种的共性和总特点。虽然历史上不同武术究竟与那些“内功”联系现在尚不完全被人了解,然而与中国各武术有关系的“内功”大多是属于道家和佛家的功法。这类功法包括了各种以追求坚硬著称,诸如能碎石断铁的被现代称为“硬气功”的“金钟罩”、“铁布衫”、“铁砂掌”等武功;还有不以坚硬对付人,以伤人之体内组织脏器而外不见皮开肉绽著称的诸如“朱砂掌”、“隔山打牛”一类的武功;而此外还有强壮精力体格、修复损伤与疾病的养生内功。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有很多武术家最终都将拳术当作了修道或修佛从而修性养生的一种手段了。比如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就说“拳即是道”、“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 古太极拳也正是如此,无论是王宗岳的古拳谱还是《杨氏老谱》,都反映了古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就是道家张三丰思想、其修炼的“内功”就是道家内丹功、古太极拳的修炼宗旨就是道家的“性命双修”,或者说古太极拳的根本追求是既延年益寿又陶冶品性。然而古太极拳这种宗旨性的根本追求又是通过对武术的具体追求来实现的。而且,古太极拳的武术不仅尤其体现了“性命双修”对于精神与肢体之静的追求,而且能够开发出与太极拳“以静御动”有关的技能来。如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所披露的这种“静”能够开发出极灵敏的精神与肢体反应就象是预先就知道似的,就是一个例子。又由于古代太极拳是在道教人士中一脉相承地传续的,“拿住丹田练内功”才成为了古太极拳锻炼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了。而太极拳家也往往将此视为秘中之秘,如据《武林》某期翟世镜先生文,杨澄甫先生到了病重时才想到让郑曼青先生等少数弟子学习内功。
(四)古太极拳是怎么与“内功”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