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魏坤梁: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下)(15)

魏坤梁: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下)(15)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08 19:48 编辑: 网络 查看:

太极拳的锻炼与应用,无论是“极柔”还是“极刚”的动态,对于精神的最终追求,都是无思无欲的“神内敛”。到了动作熟练后,要渐渐达到如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所写的:“主要者,是在于蓄气养神上下功夫。心存静养,形如半睡”。尤其是到了高层次,必须如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所写的:“在静极默笃之后养虚灵之功夫”。无论锻炼或应用的最终追求,都是如李雅轩先生在196589日所写的:“胸中是浑然一气的,是无所谓的,是泰然的”。平时要追求的如李雅轩先生在在1975512日所写的:“最忌在应战时,心中东想西想预先拿个主意,因为先有主意就会影响了我的自然灵机的活动,这个道理务要知道,否则把太极拳的功夫变成了杂拳的功夫。”“极虚灵处处明”反映太极拳的锻炼到了高层次是达到了在动态中大脑能够高度入静,没有任何主观的思维活动,就象是进入到了无梦的深度睡眠,也就是“极虚灵”。但是,这样的精神却又不是进入深度睡眠的对于周围变化浑然不知,而是出奇的知觉清醒灵敏与反应迅疾敏捷。如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所写的:“在静极默笃之后养虚灵之功夫。在练出神明灵智之后,又将它藏之于内心骨骼之中,含而不露。从表面看来,似乎什么也没有,然而在实际上,它是包罗万象的,无所不有的,无所不然的”。这样的状态对于一般人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一般的人当然也是不可能出现精神既如进入深度睡眠又是出奇的知觉清醒灵敏与反应迅疾敏捷这样状态的。但是道家内功文献的记载反映:人经过特定的锻炼,出现这样的状态是可能的。这样的情况,王重阳称之为“心死神活”。近代民国时有人还将“心死神活”用来注释《授秘歌》中的“水清河静”这句话。而网上报导的现代对某些气功、超觉静思的研究也证明人是能够出现这样状态的,网上报导的台湾大学校长对练道、佛等静功人士的脑电图测试也证明:达到道、佛等静功高层次的人是能够出现这样的被称为“共振型”精神状态的。由此可见近些年来太极拳界有人所谓的练拳要追求“醉梦态”,只有进入到了“醉梦态”才是进入到了太极拳的高层次,这是多么的错误。

(三)太极拳的“极虚灵处处明”怎样练成的

太极拳的“极虚灵处处明”当然是不可能在短期内练成的,方法不正确或错误,比如想象什么“气”在身上到东到西,甚至想象什么“气”进出于身体而形成什么“气圈”、“气球”,想象什么“循经合脉”等等,那么,不仅根本不可能达到“极虚灵”,要想达到“极虚灵处处明”那更是根本不可能的。太极拳锻炼要想达到“极虚灵处处明”,只能是、也必须是如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所介绍的:“先师杨澄甫先生曾说:古人练拳,是分四步功夫。1、练体以固精…… 2、练精以化气…… 3、练气以化神…… 4、练神以还虚…… ”。概括综合近代太极拳家的阐述介绍,这“四步功夫”应该是动的练拳与静的练功相结合,在尽量“虚灵”的前提下,将正确的套路练习与拳式运用完全纯熟,然后再逐步追求“极虚灵”。比如象李经梧先生和周稔丰先生所介绍的练静功后立即练拳,将练静功中的生理状态尽量在练拳中延长,渐渐达到练拳始终,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如孙禄堂先生《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义》所说的“以后静坐亦如此,练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现代的医学、催眠术、超觉静思等科学研究反映“极虚灵处处明”这种精神状态能够激活、开发人的各种不可思议的潜能。可以推想太极拳上乘的健身益寿功效与武术技能是离不开“极虚灵处处明”的。因此,可以说:“极虚灵处处明”是太极拳上乘的一切之源。所以,杨澄甫先生等近代太极拳家对达到“极虚灵处处明”的“心静”都有很多的论述,但没有引起现代太极拳界许多人对于“极虚灵处处明”的重视,这也是近代太极拳家的功夫成为“绝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五首第三句原文】

    开展紧凑乃缜密

【注释】